浅析青海循化撒拉族宴席曲的音乐文化特征
2015-04-29苏娟
【摘要】循化撒拉族宴席曲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既受本民族文化圈的制约,又受周边多元文化的影响,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它的音乐文化呈现即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又具有独特地域性特征的多姿多彩的面貌,是研究本地区撒拉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及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据和主要载体之一。
【关键词】青海循化撒拉族;宴席曲;音乐形态
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祁连山支脉拉基山东端,东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甘肃省临夏县接壤,南临甘肃省夏河县和青海同仁县,西靠尖扎县,北同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为邻。这里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四周环山,山谷相间,黄河流经其中。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不甚寒,我省的大部分撒拉族聚居在此地。“撒拉族宴席曲是撒拉族人民在婚嫁喜事中,当宾客满堂,欢笑宴庆时,为助兴而用汉语演唱的风俗性的民歌和舞蹈,主要流行于循化孟达和临夏大河等地,它的曲调丰富多样,一般为一词一调,由于流行地区的不同和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演变,故各地的宴席曲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①循化撒拉族宴席曲的风格独特、旋律优美,有着较高的音乐价值,是研究本地区撒拉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及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据和主要载体之一。
一、内容及分类
循化撒拉族宴席曲的分类是根据歌曲的演唱内容、表演风格、文化功能等分为表礼、叙事曲、散曲、打搅儿等,这与其它地区宴席曲的分类方法基本一致。
(一)表礼
表礼,是循化撒拉族婚礼仪式中由新娘家邀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新郎家举行盛大宴席上吟诵的祝婚词(撒拉语称“吾热合苏孜”),意为亲家之言。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对前来参加婚礼亲朋好友的感谢,对新婚夫妇的嘱托和对媒人功劳的称颂等。它不仅是撒拉族婚礼仪式中的一个环节,也是撒拉族婚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长短不一、感情真挚、意境开阔,既有民歌的韵味,又有诗歌的特点。”②
(二)叙事曲
叙事曲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分为历史人文歌、出门人歌、异乡恋歌、春闺怨歌、劝喻歌、生活歌和五更曲等。它的结构较为规整,旋律的叙事性较强是撒拉族宴席曲中内容最丰富、题材最广泛、曲目种类最多的体裁形式。
(三)散曲
散曲的结构自由灵活,一般都是一词一曲的固定形式,旋律较叙事曲更为抒情悠长,节拍节奏变化更加丰富,是循化撒拉族宴席曲中最具特色的民歌体裁。
(四)打搅儿
循化撒拉族宴席曲中有许多是悲壮的内容,唱把式的演唱常使听众声泪俱下,为了调节婚礼气氛,穿插在宴席曲中一种语言诙谐、动作滑稽的歌曲称为“打搅儿”。它的唱腔一般分为通用唱腔和专用唱腔两类,通用唱腔是一曲多词,而专用唱腔是一词一曲。其歌词即兴创作、行文自由,音乐风格自然流畅、高雅幽默。
二、唱词的艺术特点
(一)唱词的韵律
方言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外在标记,某地文化都蕴涵在该地的方言之中。它体现着该地域群体成员观察世界、表达情感及群体间交流的方式,沉淀着该地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人情世故,同时折射出该地成员的社会心态、文化观点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民群众对方言有着深厚的情结,在群众的日常生活,在地方的歌曲、戏曲、曲艺、小品这些艺术形式中,方言至今广泛地应用着,并且将继续其活跃的生命力。③撒拉族宴席曲是撒拉族人民在喜庆场合、婚礼宴席上用汉语演唱的一种撒拉族民间歌曲,青海汉语分为西宁方言区、民和、乐都方言区和循化方言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属循化方言区,其语言基本采用北方十三辙的辙口押韵,主要分句首韵和句尾韵两种。
1.句首韵
循化撒拉族宴席曲句尾韵为以一韵到底为常见的押韵方式。一韵到底,指每一歌词的第一个字押一个韵,甚至使用同音字或同一字的韵律形式。例如:
山头上走过的是抓你的人,
山腰上走过的是抓你的人,
山根上走过的是抓你的人。
2.句尾韵
循化撒拉族宴席曲句尾韵为以一韵到底和隔句押韵两种形式为常见的押韵方式。其中以一韵到底为主要方式。例如:
大夫人养了三十三口人,
二夫人养了三十三口人,
三夫人养了三十三口人,
三三见九,九十九口的个人。
隔句押韵指的是根据句数的奇偶用不同的韵脚押韵的方式。例如:
阿舅尔听来阿舅尔听,
皇上爷爷要命由不得我,
主子爷爷要命由不得我,
阿舅尔听来阿舅尔听,
外甥饶你是皇上爷爷不饶,
外甥饶你是主子爷爷不饶。
其中听属于北方十三辙的人辰韵,我和饶属遥条韵。
(二)歌词的朴素美
循化撒拉族宴席曲用歌词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性、情感表达用最朴实的语言、最平常的事物、最朴素的方式来表达。如:
依秀儿玛秀儿大小儿郎,头上买一个帽子头上戴,
帽子大小有多大?头上结一个纽子有多少?
依秀儿玛秀儿大小儿郎,我买一个衫子身上穿,
衫子的长短有多少?头上结一个纽子有多少?
依秀儿玛秀儿大小儿郎,我买一个腰带腰头上系,
腰带长短有多少?头上放一个环环有多少?
依秀儿玛秀儿大小儿郎,脚上买一个鞋袜脚上穿,
鞋袜的大小有多大?头上结一个纽子有多少?
其中帽子、纽扣、腰带、鞋袜等虽是日常生活中普通的、平凡的事物,但应用到歌曲中,这些事物则成为最亲切、最贴切的音乐语言,充分表现了撒拉族族人民对婚礼的重视程度,为了婚礼如期圆满的进行,付出了艰辛与努力。使听者觉得这些词藻是经过反复提炼、反复推敲的,这种朴素的、单纯的美不仅没有人认为它是单调的、枯燥的、贫乏的语言,相反认为它是丰富的、简洁的、逼真的,具有使人叹服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令人沉醉在美的遐想中。
三、曲式结构
循化撒拉族宴席曲的曲体形式一般都是单乐段结构,歌词内容用分节歌的形式表现,主要有二句乐段、三句乐段、四句乐段和多乐句乐段等,其中四句乐段和多乐句乐段是其常见的曲式结构:
(一)多乐句乐段
循化撒拉族宴席曲的曲体以多乐句组成的单乐段为常见结构形式,如《阿里玛》是一首五句乐段,其中第一乐句由衬腔扩展为乐句形式,第二、三、四乐句是整个歌曲的主体,在重复中求发展是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发展的重要手法之一,费尔巴哈在论述德国思辨哲学和古代东方所罗门的智慧时说:“东方人见到统一而忽略了差异,西方人则见到差异而遗忘了统一。就音乐而论,西方音乐是在对比中统一的,而东方音乐则是在统一中求对比的。”④第五乐句采用变化重复和扩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集中体现了撒拉族民歌作为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在保持地域与民族特征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而不同”伦理标准和审美原则相一致。
(二)起承转合四句乐段
起承转合的四句乐段也是循化撒拉族宴席曲重要的曲体形式,这种结构乐思表达清晰、完整,有着较强的逻辑性,无论我国传统民歌或外国民歌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歌曲《赞东家》就是一首典型的四句乐段,曲式结构为a(3)+b(3)+c(4)+d(3),第一句落在主音(羽音),第二、三乐句落在属音(角音),第四句又落回主音,这种主属音的呼应关系使整个乐段在正格进行的格局中得到完满终止。
四、节奏、节拍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关于节奏的著名论断:“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也是内心生活、思想情感的传达媒介。”由此可见节奏节拍不仅是音乐的骨干和灵魂,而且是人们表现客观世界、表达主观意愿和精神文明的媒介。循化撒拉族宴席曲的节拍以散拍子和变拍子为主,“散拍子是我国传统音乐特别是山歌、牧歌等体裁中常采用的节拍之一,它的最大特点是节奏自由、即兴性强,结构潇洒而富有弹性,没有明确的、周期性的节拍重音。”⑤《索亚姑》就是一首散拍子歌曲,描写一位美丽善良、勤劳勇敢的撒拉族少女在新婚之夜回忆自己在娘家成长的经历,歌中用较为自由的节奏节拍,给人以语重心长、娓娓道来之感,使人潸然泪下,为之动容。
由于受当地语言、民族审美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循化撒拉族宴席曲的节拍复杂多变、节奏丰富多样,根据唱词的格律和重音位置以及演唱者的不同,频繁地变换拍子,例如歌曲《方四娘》《没奈何》《杨大郎挑兵》《赞东家》等。
四三拍、八三拍是循化撒拉族宴席曲常用的另一节拍形式。三拍子的歌曲曲调流畅、富有动感,音乐风格欢快活泼、感情真挚淳朴,反映了撒拉族人民热爱生活,追求自由的美好夙愿,是撒拉族人民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折射。例如歌曲《赞东家》《阿里玛》《谢东家》等。
五、调式、调性
循化撒拉族宴席曲主要使用中国音乐体系(即五声音阶体系),以五声羽调式和徵调式为主,此外还有少量加清角的六声调式,如《阿里玛》是加清角的六声羽调式、《方四娘》是加清角的六声徵调式。如除了传统的民族调式外,还融合了伊斯兰教中的宗教音乐元素中的招祷音调、诵经音调和礼拜音调等。
循化撒拉族宴席曲一般采用系统内的守调,即歌曲从同一调式开始,在同一调式主音结束。同宫系统的调式交替现象,在撒拉族宴席曲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调性布局,通过不同调式主音的交替,增加旋律的表现力和律动感,最大限度地扩展曲调的色彩变化。歌曲《赞东家》属于角羽调式交替,其中第一乐句和第四乐句是D羽调式,第二乐句和第三乐句A角调式属于同宫系统犯调。“由于撒拉族民歌很重视属与下属的功能,因此在羽调式民歌中角音作为属功能而被强调,角调式和羽调式交替,其实就是把羽调属功能加以扩张的结果。”⑥
六、旋律及旋法特征
“撒拉族民歌的产生,与撒拉族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和悲壮的民族历史以及浓厚的宗教生活分不开,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撒拉族民歌古朴苍凉的艺术风格。”⑦
(一)二、三度音程上下迂回结合四度大跳
“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扩散以及人类活动等受到相关地域、山河、江河、海洋、气候等地理因素的影响。”⑧二、三度音程上下迂回结合四度大跳是循化撒拉族宴席曲旋律发展的主要形态之一,它的特点是曲调委婉流畅、音域狭窄,一般在十度以内,音乐形象亲切温柔、旋律起伏较为平缓,具有较强的歌唱性。突出表现撒拉族人民平和细腻的性格和循化境内地势平坦、气候宜人的地貌特征。例如《恭喜曲》
(二)受藏族音乐文化形态影响的旋法
从现存的大量文字资料可以得知,撒拉族先民在循化定居下来之后,便向周边的藏族通媒求婚,撒拉族的生产生活、民族语言、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均有藏族文化深刻的烙印。至今为止,藏族的一些习俗在撒拉族婚俗中得到较为完整地留存,如撒拉族在送亲的路上,给迎亲者吃的“油搅团”;新娘离开娘家门时,倒退而出,同时泼洒手中的粮食;在新郎家的宴席上,对舅舅要献羊背子等。据不完全统计,撒拉族的日常用语有三分之一是来自于藏语的词汇,语言和习俗文化的相似性导致了音乐文化形态的相似性。首先,循化撒拉族宴席曲,一般都是由高音区演唱的自由悠长引子(衬腔)开始,这种旋律发展手法类似藏族“拉依”的旋律特点;其次,五声羽调式是藏族民歌中应用最多的调性,无独有偶羽调式也循化撒拉族宴席曲常见的调式;第三,散拍子和变拍子也是藏族民间音乐常用的节拍;第四,藏族喜用民歌表达对家乡、河流、骏马、宾客、姑娘、父母、长辈等的赞美之情,而循化撒拉族宴席曲唱词的内容大都与此相关。
撒拉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宴席曲更是撒拉族文化艺术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而循化撒拉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既受本民族文化圈的制约,又受周边多元文化的影响,它的音乐文化呈现即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又具有独特地域性特征多姿多彩的面貌。
注释:
①苍海平.撒拉族音乐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147.
②苍海平.撒拉族音乐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148.
③陈良煜.青海方言与河湟文化[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155.
④李国顺.青海河湟宴席曲音乐特点分析[J].青海: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2).
⑤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50.
⑥王海龙.撒拉族传统音乐形态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84.
⑦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编辑委员会.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0.760.
⑧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260.
参考文献
[1]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陈良煜.青海方言与河湟文化[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
[4]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编辑委员会.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0.年版.
[5]苍海平.撒拉族音乐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6]王海龙.撒拉族传统音乐形态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李国顺.青海河湟宴席曲音乐特点分析[J].青海: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2).
作者简介:苏娟(1974—),女,汉族,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地方民间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