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声唱法教学实践研究
2015-04-29李娅敏
【摘要】分析了目前声乐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和问题形成的原因,简要阐述了微声唱法及其作用,探讨了微声唱法中易出现的问题,并简单介绍了微声唱法练习技巧,旨在帮助声乐专业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提高声乐学习效率。
【关键词】微声唱法;声乐教学
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习者抱有急于求成的心理,过度追求声音的强、响、亮,这导致在学习中出现了诸多歌唱问题,如喉咙紧、吐字不清、缺乏气息、没有情感等。笔者从事声乐教学多年,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将“微声唱法”应用于学生声乐学习之中,对于学生学习歌唱有很好的效果。
一、目前声乐专业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和问题形成的原因
目前,声乐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用嗓子较多,放松困难的问题,这是长期以来养成的坏习惯。我校声乐专业学生大部分是高考前期突击学习一年,由于是高考突击教学,导致学习时间较短,基础薄弱,加之采取大班教学,大家在练唱时喜欢比嗓门。另外,老师为了学生能够考取高分,一味选择气息要求比较高、音域较宽、难度较大的歌曲,教学时过度强调音量而不重视音质,以致予学生养成喊叫,用嗓过多的坏习惯,这对学生的声乐学习负面影响较大。
二、微声唱法及其作用
微声唱法又称轻声唱法,其是一种以假声和真声混合的唱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气息支持,放松喉部肌肉,自然歌唱,对学生的声乐学习有重要作用。“微声唱法”的特点是小声的、轻声的歌唱,这就有效地避免了过分用嗓的问题,强调小声的歌唱,甚至是只有自己听得见的弱小的声音;其次,微声唱法要求气息要深,要有呼吸支持,有头腔的共鸣点,正确的声音位置,即在呼吸深支持的基础上有头腔共鸣点的弱声练唱,这样可以相对简单的使真假声融合在一起,解决过分喊叫、用嗓过多,高音上不去等问题。这对学生学会控制气息,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非常有益。
三、微声唱法中易出现的问题
当前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轻声练唱,学生的声音会出现空、虚,漏气等问题,音色松散,不集中,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们在少用嗓子的同时也丢掉了气息的支持和声音的高位置,没有气息的深支持和高位置,就不能称为“微声唱法”,因此“微声”不是独立存在的,掌握微声唱法技巧至关重要。
四、微声唱法练习方法与技巧
对于声乐初学者而言,利用微声唱法找到正确的发生状态和感觉必须经过长期的练习,掌握微声唱法练习技巧也必须坚持循序渐近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微声唱法的练习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首先是“哼鸣”,其主要是帮助声乐初学者统一声区,在哼鸣阶段应尽量做到小声、自然的哼,提起笑肌,放松喉咙,身体自然站立,寻找打喷嚏的感觉,使声音集中在眉心。练习时可交替使用张口和闭口的两种哼鸣练习,开口哼鸣时,嘴巴可以做咀嚼状,要做到嘴巴动时很自然,不影响哼鸣声音的集中,这就说明声音已经基本脱离口腔的位置了,喉头比较放松了。第二个阶段是“小声哼唱”,其主要是帮助声乐初学者建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将几个母音跟在哼鸣后面练习,如m???-a 、m-e 、m-i、m-o 、m-u等,在变化母音时不能影响声音的哼鸣位置,慢慢地将每个母音唱到头腔里去。在“小声哼唱”阶段,应严禁大声唱歌,重视调理明亮集中的音色,练习时间将对较长,学生们要耐得住性子,千万去跟别人比嗓门。第三阶段是“假声唱法”,特别是在练习高音时,嘴巴不需要张开得太大,并努力寻找眉心的声音集中的点,体会软腭的提起,感觉声音在往里吸着唱,这一阶段主要是帮助声音初学者解决歌唱高音时的发紧、发憋问题,增强歌唱时发高音的能力,在“假声唱法”阶段要勤加练习,不可倦怠。
在进行微声唱法教学时,要密切注意演唱者对正确声音的理解和认知,而微声唱法的学习正是帮助演唱者树立正确声音观念的有效途径,不仅如此,它与内听觉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微声唱法中内听觉判断声音的依据不单单是耳朵,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当自己听自己的声音时会感觉陌生,其中的主要因素就是我们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传播途径是我们的体内骨肉,而别人则是通过空气这一媒介传播而听到的。因此,我们往往被我们自己的声音蒙蔽了,或者说欺骗了,骨肉传声让我们对自己的声音产生了错觉,而别人听觉所接收到的则与其截然相反。在微声唱法的练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和他人听觉上的异同是首要的。如果初学者急于求成地练习,就极易出现喊叫、嘶吼的状况。这时,演唱者所进行的发声练习显而易见是不正确的,这种声音毫无穿透力和感染力,声音中缺乏力量。若是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演唱者在进行演唱时所出现的位置低、声音咧、提喉、压喉一系列典型毛病,导致此类情况发生的重要因素就是演唱者缺乏对“内听觉”的认知。内听觉其实不是自己去听自己的声音,而是用内心去体会自己的声音,就像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说的;“在发声之前我就提前摆好了状态,我已经知道声音出来会是什么样子”。这句话说的实际上就是内听觉和内视觉。演唱者通过内视觉感受自己的软腭、喉头、横膈膜的状态,这些实际上都是看不见的,但是一旦掌握这种内视觉和内听觉,就有了正确的歌唱状态,那么唱歌所呈现出来的音响效果就会是相同的,不仅如此,其声音中所蕴含的穿透力也可见一斑。因此,不论是真声还是假声,最重要的是找对状态,高音时歌唱者的听觉重点主要集中在头腔里某一个小的共鸣点,歌唱者在演唱时所感受到的是头腔内一个小的、明亮的共鸣点被周围很多较暗的音色所包围,体内听觉感受的是空与暗的结合。而对于听众来说则不然,听众的听觉接受到的是很大、很明亮、很响的头声,他们听不到演唱者所感受到的空和暗。由此看来,在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意这种声音音色在主客观方面所呈现的显著差别,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练习、切身体会、尽快把握其中主客观的矛盾状态,从而能够控制共鸣音响、掌握主动调节的相关技巧和方法。
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注意的是微声唱法虽然声音小,但是对气息的要求却不低,所用的气息虽然不多,但是力量是集中在横膈膜上的,小腹内收送气,这样就可以解放喉头、舌头和下巴,使演唱时顺利发声,吐字清晰,轻松驾驭其音域内的各种演唱。此时,演唱者的弱音并不会对整首音乐本身的强大演绎而出现偏差,能够非常准确地调整和自我辨析,找对音准,甚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淋漓尽致地表现演唱者的内在音乐情感。这样一来,不仅音乐得到完美演绎,而且演唱者自身所蕴含的感情得到充分爆发,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声音倾听自我,清晰而完整地感受音乐魅力。
参考文献
[1]刘莉,张丽. 浅谈声乐训练中“微声唱法”的运用[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5:292+294.
[2]王绍灿,张志宇. 浅谈微声唱法[J]. 民族音乐,2011,05:126.
作者简介:李娅敏(1980—),女,讲师,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本科,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