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里格《法国小夜曲》(Op.62 No8.)曲式分析

2015-04-29易为

北方音乐 2015年22期
关键词:格里格音乐分析

【摘要】作为19世纪后期的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作曲家,格里格将音乐的抒情性与其挪威民族风格结合到一起,创作了大量带有后期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格里格短小形式中数量最多的作品《抒情小品》,本文就其《抒情小品》中的一首古单二部曲式《法国小夜曲》为例进行全面的音乐分析。

【关键词】音乐分析;格里格;法国小夜曲 ;古单二部曲式

作为18世纪下半叶的作曲家,格里格以其浓郁的挪威民族风格将音乐的抒情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抒情小品集》第七集,是格里格于1895年前后创作的。与其他《抒情小品集》一样,格里格在1-2页的篇幅中创作出了全面、清晰和具有创造性的音乐陈述。其第8首《法国小夜曲》,为一首以古单二部曲式写作的作品,与历来的小夜曲体裁一样,其旋律优美,节奏舒缓,伴奏中模仿着弹拨乐器的音型,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作品由引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构成,并以行板的速度演奏,自然而清新的风格带着浪漫的情调。引子部分为3小节的一个动机型,以弱的力度奏出全曲主调A大调主音A,随后出现II56-V7的和声进行,在自由延长的休止后,和声侵入性地进入I和弦,由此进入全曲第一部分的第一乐句。

格里格在设计与主题相符合的背景时,将伴奏织体的形式模拟为弹拨乐器的方式,以柱式和弦的低音分解构成(如谱例1中第一部分第一乐句的开始部分),并延续至整个乐曲结束,在乐曲宏观结构上营造出一种宁静、安稳的气氛。(如下谱例)

第一部分总体从和声语汇上看,其引子与第一乐句形成连接,除个别地方插入重属和弦(乐曲第7小节)外,各乐句保持着古典功能和声进行的基本框架,织体也始终保持着“柱式+低音”分解的模式;从旋律发展上看,由于作品篇幅短小的特点,作曲家在此用两个乐句和4小节的扩充充分呈现了抒情性浓郁的、温和的旋律,并运用简单的高八度重复将旋律分别呈现给听众,为中段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中段为发展中段。调性回到A自然大调,由2+2的周期结构构成。作曲家在此运用了下二度守调模进,旋律材料完全来自于第一部分主题乐句。而这里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发展的段落,只是一个继承型的乐句,作曲家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便在发展中段后插入了一个6小节的连接部分,在发展中段之后继续下二度模进,并进行材料上的缩减与重复,这6小节的连接部分被划分为2+1+2+1的几个小乐节,前2小节在中音区做出八分音符的主题特征形态重复之后由1小节旋律上升到中高音区,重复2小节之后,向上4度旋律模进1小节进入再现乐句。其以属准备的面貌出现,并在属七和弦上做各种变化,其运用经过音形成低音旋律从B下行级进到E的和声形态,低音线条的下行与高音线条的上升正好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对比,这一转变是与浪漫主义音乐美学原则紧密相联系的,具体到本曲中,格里格在属准备的尾部插入一小节下属组和弦,并且侵入性地导向再现部分,形成V7/IV-IV的和声进行,这或许是该乐曲和声方面最大的特点。

再现乐句为2+2周期结构,为变化再现,这是古单二部曲式最常见的模式。本曲具体做法是将主题旋律向上移高纯五度做守调的再现,之后按照第一部分第二乐句添加了5小节的扩充,并在主调A自然大调上以PP的力度做K46-V7-I的终止结束全曲。

以下为全曲结构示意图示:

《法国小夜曲》 单二部曲式

部分 引子(1-3) 第一部分(4-15) 第二部分(16-35)

乐句小节

3 乐句1

2+2=4 乐句2

2+2=4 扩充1

2+2=4 展开2+2=4 连接

3+3=6 变化再现2+2=4 扩充2

5

调性

和声 A:

II56-V7侵入 A:

V7侵入 E:转调

终止 E:K46-V7-I A:模进

下二 A:V-

V7/IV A:II7-V7-I A:K46-V7-I

旋律材料 引子

动机 主题A 主题A上八度 主题

A尾

引子

动机 主题A

模进 主题A

材料 主题A

上五度 同

扩充1

该作品中,可感受到浪漫主义时期情感美学指导下的创作思路与技法,更能从中感受到作为挪威作曲家的格里格是如何将德奥古典音乐共性写作手法与其作为一个挪威人的对音乐的体认联系在一起。如果说柴可夫斯基、舒曼等人发展出一套浪漫主义大型作品的音乐结构法则,那么格里格、门德尔松、穆索斯基等人发展出一套浪漫主义小型作品的音乐结构法则。前者偏于重大的内心生活情感起伏,而后者却偏于清新、节制地抒情、描绘自然等,而这些法则共同推动欧洲古典音乐向二十世纪早期印象派、原始主义、新古典主义、民族主义的浪潮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创作思路。

参考文献

[1] 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2] 钱仁康 编著:《欧洲音乐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3 ]{美}P.F.Hammond 编注、冯丹 姚纯青 译:《钢琴艺术三百年:从巴赫至现代的钢琴艺术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作者简介:易为(1986 —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现任教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基本乐科、作曲技术理论与音乐分析学。

猜你喜欢

格里格音乐分析
格里格格巫婆和一张银色碟片
爱德华·格里格:北欧音乐巨匠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dumka》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格里格·维勒与他的全球互联梦想
爱德华·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的艺术特色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