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南音乐与钢琴语汇交融风格及形态的研究

2015-04-29赵赟韵冷静

北方音乐 2015年22期
关键词:夕阳箫鼓和声织体

赵赟韵 冷静

【摘要】本文选取根据区域音乐作品改编的钢琴曲《夕阳箫鼓》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不拘泥于从作品本身的分析论证,而是从渊源说、意境说,和技巧说等直接关系到作品表现力的着眼点对作品进行具有区域音乐研究视角的分析,为研究作品打开了新的路径,以此得出更加深刻的结论。

【关键词】苏南音乐;《夕阳箫鼓》;旋律;和声;织体

苏南音乐与钢琴语汇交融风格及形态的研究是属于区域音乐文化的研究范畴,区域音乐文化的研究也可以看作音乐文化地理学的一个分支。[1]它是把研究区域内的本土音乐文化和外来乐器钢琴如何融合及融合的风格和形态作为研究对象,挖掘文化内涵的一种研究视角。

本文选取根据区域音乐作品改编的钢琴曲《夕阳箫鼓》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不拘泥于从作品本身的分析论证,而是从渊源说、内容说,和技巧说等直接关系到作品表现力的着眼点对作品进行具有区域音乐研究视角的分析,为研究作品打开了新的路径,以此得出更加深刻的结论。

一、渊源说

《夕阳箫鼓》又名《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著名的汉族琵琶传统文曲,明清就早已流传了,该曲名最早见于清姚燮(1805~1864)的《今乐考证》。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1820年前)与吴畹卿(1875年)的手抄本,后期每种传谱的分段不一。此曲的改编直接以表现江南美景的风姿各异为主要内容,并在改编上继承了苏南音乐的传统,影响深远,深受海内外华人的挚爱,这是一次成功的改编,同时对包括钢琴改编曲在内的后来的改编也产生了直接影响。

黎英海先生根据此古曲创作了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它不仅在表现内容上对原曲中的意境进行了完美的展现,还利用钢琴的丰富表现力拓展了原作的文化内涵,充分的表现出苏南音乐的温婉抒情的特性,是中西音乐交融的成功典范。

二、意境说

从上文中可见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改编基本是按照古曲《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和表现内容来考虑的,此曲主要描绘了江南月夜春色迤逦的意境。史上对于此曲的意境饱有争议,有人认为意境来自于白居易的《琵琶行》,但实与诗句中的情形相去甚远。大多数史学家认为基本是以唐代诗人张若熙的《春江花月夜》为主要表现内容。这首诗以孤篇之势雄冠盛唐,曾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2]由此可见这首诗的影响力。诗作者以景寄情,通过描述月夜的江南美景来抒发个人的思乡之情,进而上升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兼有“小”我的抒情美感和“大”我的气势磅礴,属于情怀与气魄皆有的上乘之作。

乐曲开头模仿鼓声由远及近,由慢渐快;接着用钢琴的装饰音和华彩写法模拟琵琶刮奏进入再引入柔和的奏出箫声与丝竹乐合奏出主题,典雅抒情,极富苏南音乐风格。中部为了表现江水激荡,水流湍急,船夫摇橹的欢畅场面,黎先生用钢琴的颤音、琶音和八度等音型来模仿琵琶的轮指、滚奏,音色清雅又不乏激情。除此以外还在第三段中运用快速下行的琶音织体模仿筝的刮奏,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织体写作手法大大提升了钢琴的表现力。全曲在音色安排上模仿琵琶等其它丝竹民族乐器的音色,突出空灵典雅的音色,多声部的不同音色的对比,加之整个音乐忠实于丝竹音乐等民族乐器的清淡抒情的意境,虽有激情但却优雅依旧,表现了典型的苏南音乐清丽脱俗,优美流畅的音乐风格。

对于作品的提高意境的表现力还可关注的方面在于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气韵感的培养。这首《夕阳箫鼓》清新高远,时而气息悠长,时而气流湍急。全曲充满了中国散板音乐的特性,必须在演奏中掌握了气息的运用,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的感受力融合于中国民族音乐的气韵之中,才能够更好的表现作品“清、高、淡、远”的意境,反映苏南音乐的特性。

三、技巧说

黎英海先生改编的钢琴曲《夕阳箫鼓》保留了原曲以表现江南美景,进而写意抒发对人生哲学思考的音乐内容。无论从创作手法还是演奏手法的运用上都体现了苏南音乐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的方面略观一二。

(一)创作手法

主题的旋律本来自于古曲的曲调,旋律优美,起伏平缓,鲜有大跳,是典型的五声音阶加入模进的旋律,这种主题样式在苏南音乐主题中屡见不鲜。如:《茉莉花》等。最有新意的是每个乐句之间的连接运用的音符都相同,俗称“鱼咬尾”。[4]此种精心的写作安排,就是想使旋律曲调更加柔和优美,表现了苏南音乐委婉抒情的特性。其中伴奏柔和,伴奏音型基本不用柱式和弦等力量较大的音型样式,而采用分解琶音的音型样式,突出柔和清新的音响效果。接着的变奏一也是运用琶音式音型模仿筝的刮奏,旋律镶嵌其中,或只用稍有力度的八度,音响清雅。我们可以看出从伴奏型的使用上,大部分都运用装饰音、琶音等音型再现丝竹音乐和江南音乐的柔和轻薄的音响特性。

从乐曲的结构上来看是主题+变奏的形式,柔和的主题经过丰富的支声手法,营造出优美雅致的,又具有生命力的民族特色的作品。这种变奏来发展旋律的手法在一些中国作品以及苏南音乐作品中也经常用到,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再从节奏的角度看,全曲变化多端但节律有致。乐曲是散-慢-中-快-散的节奏模式,[3]散板向来是中国作品鲜明的特点,具有典型的民族性格。乐曲中时有散板,时又以段落统一的律动穿插其中,再加之气韵,增加对比,结构已不至于松散,产生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从和声织体角度来分析,乐曲基本是以商调式为主,沿用了中国作品惯用的五声调式,性格柔和优美,尽显江南音乐的特性。和声方面作者多用空五度和弦[5],如引子中的主题片断、变奏三和变奏五等段落都运用了这种和弦。在音响效果方面,这种空五度和弦由于缺少三和弦的中音,听起来会比较轻薄,但是正是此效果能更好的表达原作的空灵脱俗的意境。除了大量运用空五度和弦以外,作品中还多用了平行五度旋律、二度三度和弦以及琶音和弦等极具中国特色和五声调式效果的和弦。通过这些和弦的运用有效的减少了功能性,使中国民族特色及江南音乐的特性得到加强。最后可以看出作者在织体的运用上多以模仿民族乐器音色和保持中国民族音乐特点的思路出发,如在变奏一中上文已提到了运用了模仿筝的刮奏的下行分解和弦式的织体,变奏二中用颤音和六连音重复乐句模仿琵琶的滚奏和轮指,以及在高潮处运用的八度与单音相间的表现渔夫摇橹的动作,这些织体都是为了表现江南美景和生活场面服务的,具有典型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色。

(二)演奏手法

作品的音色控制在演奏这首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乐曲给人以清雅空灵的感受,因此触键需以放松为主,指尖触键面较小,音色力求圆润透明,清晰又连贯。主题旋律古朴抒情,因为结合模仿琵琶的音响效果,需要演奏得深邃和歌唱,右手下键要深,左手的伴奏要柔和清淡。其它的变奏部分要突出主旋律的线条感,伴奏部分充分发挥想象,努力和江南丝竹原作中的不同的乐器的音色靠近。从总体上来说,琶音的快速分解和弦织体通常要下键速度加快,营造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响效果。另一个演奏要点是对节奏的把控能力,全曲是变速度段落加散板的处理,我们在演奏中运用气韵的处理弹奏散板,节奏统一的段落一定做到韵律规整,特别注意散板和节奏相对稳定的段落的衔接要自然,尽量做到乐曲既有自由处理又不失整体感。最后一个演奏要点我认为是全曲情绪的把握,这首作品沿承了江南音乐平缓的个性,在整体的情绪上讲究平稳中有高潮,情感高远淡泊,高潮处以速度的加快表达,不用特别关注于力度的增强,适当的加强力度尚可,以免破坏苏南题材音乐的优雅抒情的风格。

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出,从区域音乐特性的视角去分析音乐作品,可以从音乐内容、音乐本体、创作背景和演奏技巧等诸多方面发现区域音乐特性的共同点。作为苏南音乐与钢琴语汇交融风格及形态的研究课题的系列论文,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作品的内容通常表现了苏南的美景和人民的生活;苏南题材钢琴改编曲也经常以苏南民歌和器乐作品作为改编题材,凸显了地域音乐风格:苏南音乐主题旋律多为平缓进行,委婉抒情;以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为主,和声进行多用二度三度五度音程,创造了民族化和声效果;许多苏南音乐题材的作品音响模仿苏南民歌和江南民乐为主,音响典雅清淡,情绪含蓄;织体上的改编也多以模仿盛行于江南地区的民乐,演奏中可以模仿民族器乐的奏法,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际洲.音乐文化与地理空间——近三十年来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J].音乐研究,2011(3):6.

[2]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4.

[3]方岳民.夕阳箫鼓从琵琶曲到钢琴曲的文化衍变[J].音乐探索,2006(2):21.

[4][5]禹永一.古曲新声华夏神韵——析黎英海钢琴曲《夕阳箫鼓》的音乐创作[J].中国音乐,2013(1):157,160.

作者简介:赵赟韵(1978—),女,天津人,硕士,副教授,现工作于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主要从事钢琴教学与研究;冷静,江苏南京人,音乐学学士,苏州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夕阳箫鼓和声织体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作曲技术理论中多声部音乐织体的探讨
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
从《夕阳箫鼓》谈我国钢琴曲的美学诠释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钢琴作品中对情绪情感的巧妙运用
《风之谷》配乐作品中和声与画面的融合分析
浅析电子制作MIDI音乐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从《夕阳箫鼓》和《梅花三弄》看情绪情感在钢琴作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