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醉渔唱晚》的音乐分析
2015-04-29周晓超
【摘要】古琴音乐通过民族文化的融合及历史的积淀,具有不同于西方音乐的独特的结构形态与发展手法。琴曲《醉渔唱晚》为古琴音乐中的经典曲目,本文试从音乐形态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曲式结构与材料形式上的分析,从而为更好的理解与演奏本曲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醉渔唱晚》;调式;曲式结构;发展手法;节奏特征
最早见于《西麓堂琴统》①中的古琴曲《醉渔唱晚》,其作者与创作意图至今说法不一。有说是唐代诗人皮日休、陆龟蒙泛舟松江,听渔人醉歌而作此曲(《西麓堂琴统》);有说是“后世隐流所作”(《五知斋琴谱》②);又有南宋词人张仲宗之词与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疑为因其而作之说。然而,各宗说法至今已很难考证,但乐曲所表现出的核心主题却不外乎是那寄情于山水的豪放不羁的醉态
目前存见的古琴谱中,此曲从最初见到的10段,发展到后来的12段,到现在琴家所弹得6段、7段,版本众多。本文选取《古琴曲集》③中所记录的李子昭传谱、卫仲乐演奏的版本,从乐曲的调式调性、曲式结构、节奏特征、和声因素等方面入手,对其音乐形态进行解读与分析。
一、调式特征
古琴的定弦以五声音阶为基础,音阶顺序依次为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唱名do、re、mi、sol、la。在古琴众多的曲目中,以正调(F调)定弦使用最多,也称F宫调,即以第三弦为宫音,第一弦到第七弦分别为徴、羽、宫、商、角、徴、羽(图1,由于调式较多,只对本文所需要用到的F调进行解释说明)。
谱例1:
在正调的基础上,不改变琴弦之间的音程关系,而是改变唱名进行变调,又称借调。其中一种借正调定弦变调,以F为宫音,第一弦到第七弦的首调唱名依次为:do、re、fa、sol、la、do、re(图2),这种调式称为F宫F宫调式。琴曲《醉渔唱晚》便采用了这种调式。
谱例2:
本曲共有7段加一尾声,降调号的调式体现了柔和、含蓄的调性色彩,其中F宫的借调又增添了部分大调的轻盈之风,两个八度的大跳尽显醉酒之后步伐踉跄之态。
乐曲第一段以主音进入,引出只有主、属两音出现的短小引子,并结束在主音之上。虽然简短,却起到了稳定调式和预示主题情节产生的作用(谱例3)。
谱例3:
随后出现了本曲第一个主题旋律,具有吟唱性,多级进的曲调。旋律以A音进入,且多次结束于A音,并出现了 B音,有转入A角调式的意味,最后主题旋律在C徴调式结束。(谱例4)
谱例4:
经过一段对第一主题的升高四度的重复与扩充,在第一段的最后出现了本曲的第二主题(谱例5),调性由之前的F宫C徴调转为F宫正调,结束在C音上。全曲以第一段所呈现出的两个主题做着结构以及调性上的各种变化,自然而形象的呈现出了醉渔的状态。
谱例5:
第二段开始又回到C徴的调性上,在经过对第一段两个主题之间的过度旋律进行高八度的重复,以及在尾部对第二主题的再现与扩充,最后落在属音上。第三段第4小节与第6小节出现的两个八度的大跳体现了摇晃之感。在第15小节和16小节出现了类似于第二主题的旋律,小二度的连续切分音,最后落在D音上,音乐情绪高涨。第四段开始调式转为C宫C宫调式,随后旋律一直在这一调性上进行着对主题的变化与再现,在第24小节出现了临时变化音升do(谱例6),是调式转为升F角调,但随着旋律变化最后又落在属音上。
谱例6:
第五段开始的主音预示着调式又回到F宫调,在一连串的切分音的向下级进的过程中调性出现了几次变化,但最终又回到了正调属音位置,可谓对酒醉后朦胧不清的状态利用自然的转调性质描写的淋漓尽致。
第六段为D羽调式,直到最后四个16分音符出现后,调式转回F宫,好似在醉酒的茫茫然的状态中,有几丝惆怅,又有几丝遗憾。
第7段接近尾声,音乐渐渐平稳下来,稳定的正调属音的进入好似醉意已渐渐地转化成浓浓的睡意,但第四小节E音的出现使调式转入了C宫,经过一段强制的清醒之后,在尾部连续7个属音的稳定下渐渐睡去。
最后尾声经过一阵急促的泛音后,结束在C徴调式的主音位置中。査阜西先生通过对古琴音乐的研究,曾得出结论:“只要仔细研究每一首琴曲的话,就不难发现每支琴曲都由二个调的因素构成,有的琴曲是二段有二个调,煞声多半在乐曲的下半,结尾都在新调上结束或者是入慢后在外调上结束等等。”④通过对琴曲《醉渔唱晚》调式分析,见证了其观点的准确性。
二、曲式结构及发展手法
古琴音乐的曲式结构与发展手法,不像西方音乐那样有固定的结构与发展逻辑,而是根据乐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发展而决定的⑤,这一特点,在古曲中体现的尤为显著。由于题材与音乐家创作的动机与手法不同,古琴曲中也有多种多样的曲式结构,如短小的一段体、二段体甚至带有标题的多段体结构,琴曲的结构带有自己独特的规律,但是,对琴曲的分析也并不是无章法可循,其中最为普遍,试用较广的结构分析方法为“四速五部结构体”⑥,即“散—慢—中—快—散”。“散”部分的旋律最为缓慢、灵活与随性,一般作为全曲的引子部分,起到铺垫情绪,引入主题的作用;“慢”部分的速度较之“散”较快,往往是开始进入主题材料,音乐性格开始变得鲜明;“中”部分的速度有所加快,此时琴曲的情绪已得到舒展,主体材料在这一部分得以变化与延伸,为进入高潮部分做准备;“快”部分为全曲的高潮,此时情绪发挥到极致,速度为全曲最快,主体材料进一步变异和衍生,随后缓缓地慢下来。最后的“散”部分,情绪得以尽情舒展后总要回归最初的平静状态,此时的速度比第一部分的“散”略微快一些,仿若宣泄之后对生命的感悟。
通过《醉渔唱晚》结构上的划分,曲式结构综合成如下图示:
部分 小节 结构 节拍
散 1(1) 引子 自由节拍
入慢 1(2—7) 第一主题A 48
1(8—13) A1 48
1(14—18) 第二主题 88
中 2(1—2) 过渡句 88
2(3—13) 第一主题的变奏 72渐快
2(14—20) 第二主题尾声的重复 144
快 3(1—16) 第一主题变奏 144快
4—5 节奏较快的动作性音乐 144快
6(1—10) 第一主题的变化再现 144渐慢
入慢—散 7(1—9) 第一主题的变化再现 104
尾声 (1—4) 尾声 144
关于琴曲中的重复的手法,古琴音乐也有别于西方音乐具有强烈的结构感。琴曲在主题亦或是结构的循环方面较为自由,多数是为了起到衬托或塑造音乐形象,加深音乐主题的作用。在《醉渔唱晚》第一段中,第一主题刚刚出现,代表了一种深沉的情绪状态,紧接着便进行了对第一主题升高4度的重复,随后,第二段的主题一在第一次重复的基础上又升高了八度进行再现重复,这样紧凑而密集的重复,是音乐情绪瞬间变得紧张而又激动。第二主题中切分音的形式也在乐曲中重复了多次,速度随着情绪的激昂越来越快,本就带有紧张感的切分音在这一刻将醉酒之后神态不清,步伐跌宕的感觉描绘的淋漓尽致。
在变奏方面,《醉渔唱晚》中的两个主题在第一段中已得到了很好的展现,第二段的主题一升高八度进行变奏,主题二进行了明显的延展与扩张。第三段中的主题一只出现了一部分,主题二则出现了更为大规模的扩充,部分主题因素散于旋律当中。第四段、第五段中,对这两个主题的紧缩、扩充、剪裁等手法相继出现,尤其是在第五段,主题一中的音节变为带有三连音的乐句(谱例7),更加形象的刻画了摇摇晃晃、站立不稳的醉态。变奏灵活、自然,无规则可循,却又很好的推动了音乐情绪的发展。
谱例7:
对比手法的运用在此曲中展现的可谓恰到好处。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无论是在旋律、速度还是节奏上都体现了他们的矛盾与对立。但是,在音乐的随后发展中,两者的对立慢慢走向和谐与统一,他们的出现的,一开始便是为了在不同的主题下体现同一个主旨,对立与矛盾只会相互磨合为一体。
三、节奏特点
古琴音乐在之前没有五线谱与简谱时,是以简字谱为主要记谱方式,虽将音准、音高标记的准确无误,但是却没有节奏的记载。而古琴在当时受到音量的限制,也使其成为一种自娱自乐的演奏方式,依照心情或对曲子的感悟自拟节奏。因此,从古代流传至今的琴曲大多版本众多,其中最主要的区别便是节奏的不同。但是,龚一先生曾讲到,古琴首先应被视为一件乐器,作为二度创造者的演奏者,要尽可能的还原原曲的内容与精神风貌,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个人发挥。我是较为认同这一说法的,节奏是一个乐曲的灵魂所在,它将音高不同的音节组织成美妙的音乐。目前我们已经有条件去精确地掌握古琴曲的节奏,对于它的理解与研究就显得尤为珍惜了。
《醉渔唱晚》第一段引子所采用的自然节拍,看似形散,实则凝聚了演奏者对此曲所灌注的所有的情绪,借用张子谦先生的话便是:“有细密处,也有奔放处。圆转意随,收放自如”。第15小节最后G音之上的无限延长符号,仿若一声叹息,却叹不尽心中的愁绪,继而引出跌宕的第二主题。
句逗式节拍,一种非均等性节拍,比自由节奏更具规范性,但又相对于机械性的节拍多了些自由因素。作为古琴曲中重要的节拍形式之一,在《醉渔唱晚》中也多有体现。例如主题一部分中的最后1小节,节拍由之前的2/4变为2/3拍(谱例8),
谱例8:
紧接着又出现了两个2/4拍之后又变成了3/4拍子,变化频繁、快速。第二段中3、4小节、最后一小节也如上述般变化急速。第4段中出现了1小节4/4拍,3/4拍与2/4拍交叉进行,虽然看似凌乱,毫无章法可循,但琴曲听起来却是那么自如与和谐。句逗式拍子在此曲中的应用,无疑为描写摇晃、迷醉的状态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四、和声因素
《醉渔唱晚》中的和声因素的应用较为简单,如第一段第13小节第二主题中的8度应用,其中还有多出诸如此类的两声并做到完全八度的和声。在第三段、第五段中出现了纯五度,其他再未出现其他音程的和声结构。现在流行的琴曲多以单声为主,这一点也恰巧符合了琴曲的需要。古琴的弦长与音响使古琴的音色浑厚而低沉,若再过多的配以双音或更为复杂的和声,便显得浑浊而不清丽了。每一件乐器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与演奏方式,要把握它的演奏技巧或是令其创作出更为轻妙的音乐,便不能忽视对于琴曲分析以及乐器本身的研究与重视。
结语
《醉渔唱晚》作为一首经过漫长的历史筛选而广为流传的古琴曲,结构布局自然而流畅,旋律激昂又不失细腻,将醉者的神态及行动描绘的惟妙惟肖。独具个性的写作手法,使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主题通过乐曲的发展慢慢走向和谐统一,使乐曲更具艺术魅力。
注释:
①《西麓堂琴统》:明汪芝编辑整理于1549年出版,共25卷,是明代收录古琴曲最多且最具特点的古琴曲谱集。
②《五知斋琴谱》: 清周鲁封根据徐祺传谱编印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共八卷,曲谱多注明出处,指法详尽,并有作者加工及评语。
③许建、王迪:《古琴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④査阜西、黄礼仪:《古琴音乐》,《音乐研究》1991年第2期。
⑤同上。
⑥胡向阳:《古琴曲的宏观结构及材料运动形态》20014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许建:《琴史初编》.[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2]朱子易:《古琴教程》.[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
[3]査阜西、黄礼仪:《古琴音乐》,《音乐研究》.[J]1991年第2期。
[4]刘承华:《古琴音乐的发展手法及特点》,《音乐研究》.[J]2003年第1期。
作者简介:周晓超(1990—),女,汉族,山东省济南市,研究生在读,音乐与舞蹈学硕士,单位: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