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术式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近期及长期疗效对比
2015-04-23刘齐元颜华儒
刘齐元,崔 威,颜华儒,任 锴,陈 怡
(1.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710000;2.陕西核工业215医院,陕西 710000;3.西安市长安区医院,西安 710100)
胸腰段脊柱压缩性骨折为骨科常见病,以往针对本病的保守治疗主要采用卧床休息、缓解疼痛等对症措施,大部分病人的治疗效果欠佳,后来发展的椎体成形术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疗效。然而椎体成形术由于缺乏复位功能,恢复受损椎体高度、矫正畸形的效果有限[1]。随着生物力学、材料力学、医疗影像学等研究及发展,新的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就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两种常见术式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近期、长期效果进行对比探讨,为骨科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9 年8 月~2011 年8 月收治80 例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男性:女性=31:49,年龄32~68 岁;其中骨折累及单椎体62 例、累及2 个椎体13例、3 个椎体5 例;术前均常规X 线片、CT、MRI 检查而明确骨折性质,并排除脊髓、神经受损等情况;结合临床检查、病史、诊断标准[2]等资料,诊断为外伤性骨折45 例、骨质疏松性骨折35 例。采用随机、对比观察、前瞻性实验法,将80 例患者分为A 组和B 组,每组各40例,对比两组的性别、年龄、病情、术前ADL 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A 组采用PVP 术治疗,患者全麻,取俯卧位,在胸部、髂棘下垫软垫,使腹部悬空,双臂伸向头侧固定好,常规内固定暴露定位穿刺点,在C 臂X线机直视下,经皮细管穿刺椎体,正位透视像显示穿刺针尖未超过椎弓根内侧上缘,取出针芯,X 线机监视下用扩张球囊将压缩的椎体撑高至椎体高度复位满意或基本满意,回缩并取出球囊,用专用注射器将碳酸磷灰骨水泥推注入椎体,观察骨水泥分布确定无渗漏,骨水泥硬化后退出注射器和穿刺针。B 组患者手术方式为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常规麻醉后取俯卧位,体位同A 组,在C 臂X 线机辅助下,定位损伤椎体,在上下椎体的椎弓根部(也就是透视像呈现的“眼睛”)各置入1枚克氏针,与棘突连线垂直,置入2 枚克氏针与棘突连线平行,克氏针的投影刚好通过透视像“眼睛”的外侧缘,棘突旁开约2cm 处作切口,约2cm 长,仔细操作以切开腰筋膜,常规后路内固定暴露,与人字嵴顶点部位定位进钉点,在C 型臂监视下穿刺,在正位像中观察到针尖距离棘突连线1~1.5cm 的距离,确定针道四周围都是骨性壁,沿针道拧入4 枚椎弓根钉,钉杆一端紧锁,单侧撑开,探查骨折复位情况,复位满意后将螺钉的另一侧紧锁,常规缝合。
1.3 评价内容所有患者术后获得3 年以上随访,从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发症的角度综合评价疗效。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术中出血量(mL);长期疗效包括症状改善情况(visual analog scale, VAS 法)、术后3 年的生活质量评分(ADL)、利用影像学评估压缩骨折椎体的高度变化和Cobb 角的变化,伤椎高度变化=出院时测量值-术后3年测量值;同时记录慢性腰背痛、内固定断裂或脱落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的数据分析采用SPSS 17.00 for windows 软件包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两组之间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mean±SD 表示,组间采用t 检验,结果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对比80 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 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A 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2.2 近期及长期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术后VAS 评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 年随访结果显示,A组伤椎高度丢失量明显大于B 组(P<0.05);随访期间,A 组慢性腰背痛4 例,B 组2 例慢性腰背痛、1 例螺钉松动,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表2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3 讨论
外伤是致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常见原因,而老年人由于骨质密度下降,自发性压缩性骨折的发生几率升高。脊柱压缩性骨折对人体脊柱的力学性能、生理功能产生严重损害,常见并发症如后凸畸形、慢性顽固性腰背痛、椎体高度丢失、胃肠功能受阻等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应用之前,临床处理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主要措施是采取保守治疗、椎体成形术,由于保守治疗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局限性,自椎体成形技术成熟之后就鲜有应用。尽管如此,椎体成形术作为较早沿用于脊柱压缩性骨折临床治疗的术式,仍然有其不可抹灭的地位。国内学者通过一项临床研究得出结论,认为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止痛效果均良好,而且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复位效果更甚一筹,但是术后椎体高度再次丢失的后遗问题也不容忽略[3]。
脊柱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应用广泛,临床观察发现内固定物断裂、椎体矫正度的丢失仍然是难以避免的并发症[4-5]。如何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已成为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临床手术治疗的重中之重。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椎体后凸成形术相比与椎体成形术,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长期的随访结果则报道量不大[6]。现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已经能够通过手术有效缓解或消除疼痛症状、恢复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的力学稳定性,临床工作者正致力于探究能够有效矫正畸形、降低术后腰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治疗手段。
传统开放性脊柱手术造成的手术创伤大、出血多,病人术后腰背疼痛的发生率较高[7]。实施微创手术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手术带来的二次创伤,对机体的影响较小,术后恢复快。微创手术治疗的最大价值在于有效缩短卧床时间,有利于中老年患者的康复,降低卧床时间过长所带来的肌肉萎缩、骨丢失等并发症[8]。PKP、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是两种较为常用的微创手术方法,治疗本病具有显著效果而得到广泛使用。PKP 是一种高技术含量微创手术,能够回复脊柱原来的生理功能,效果较为理想[9]。手术相关指标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手术操作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通过本次调查,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住院时间更短,在促进恢复、降低医疗费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短期内观察手术疗效,两种术式缓解疼痛症状的效果无统计学差异,而且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也相差不远。长期随访可以更进一步探讨手术带来的风险和益处,对纳入调查的80 个病例长达3 年的随访可以得出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伤椎均有不同程度的高度丢失,对比之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伤椎的修复高度,显示出此技术的应用优势。也有学者认为[10],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和椎体成形术联合的方式,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各种手术方式都有其优缺点,严格掌握适应症、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提高手术技巧,是使微创手术获得理想治疗效果的前提。
本文得出的研究结果较为乐观, PKP、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脊柱压缩骨折均能有效缓解症状,而后者的长期疗效更为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关注研究,从其他角度来探讨手术的疗效,为临床骨科治疗本病提供更简便、高效、安全的治疗方式。
[1] 唐良华,程志刚,钟凯,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早期效果[J].重庆医学,2013,42(24):2837-2841.
[2]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2006,5(8):458-459.
[3] 杨丰建,林伟龙,朱炯,等.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1): 50-54.
[4] 汪群,隋福革,汪丽静,等.经皮椎弓根钉棒置入结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 18(17):2716-2721.
[5] 刘小波.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脊柱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2):136.
[6] 李雪松,朱思刚,彭鸿灵,等.椎体后凸成形与椎体成形修复重建熊腰压缩性骨折患者脊柱稳定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22):4341-4345.
[7] 陈卓,赵俊强,付俊伟,等.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创伤性骨折[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1):1491-1493.
[8] 谢秦安,韦文红,刘胜元,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40例的体会[J].广西医学,2011,33(4):453-455.
[9] 邹戟,赵红卫,陈卫东,等.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24)5581-5582.
[10] 汤文卫,胡建中,唐圣君.椎弓根钉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 6(1): 6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