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
2015-04-21居建华
居建华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抽象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有效;提问;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1-049-2
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特别是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提问呢?
一、提问要明确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片段一:(8和9的加减法)主题图上有:一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某教师根据教材实施的教学片段:
1.出示挂图。
2.提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师:你真能干。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等过了几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正是因为教师的提问不够明确具体才导致了学生的回答与教学目标无关。显然,如果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就达不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看了这幅图,谁能够说一说有几个小朋友在跳绳?如果又来了几个小朋友想玩怎么办呢?”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一下子就能联系到8的加法。
二、提问要有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知逐步深化。
片段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出示商店的情境图(图标有泳圈的单价12元,篮球的单价15元)。
2.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3.探索算法多样化。
师:买3个篮球需要多少元?算式怎样列?
生:15×3=
师:应该怎样算呢?
生1:我用加法15+15+15=30+15=45(元)
生2:我用乘法10×3=30,5×3=15,30+15=45(元)
生3:我把15看成3个5,共有9个5,得45(元)
4.练习:13×370×524×213×531×334×224×4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这位老师做的就比较好,能够把加法与乘法联系起来了,然后又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抽象能力。
三、提问要有灵活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根据课堂的变化情况灵活应变。
片段三:(乘法分配律)巩固练习最后一题原题89×46+89×54。背景:该老师教学双班数学,在拿小黑板下楼时与一位上楼的学生碰了一下,擦去了这题的后半部分,变成了89×46。课上练到这题时,学生叽叽喳喳地说这题不好做。这时教师才发现自己的粗心,怎么办?教师灵机一动:
师:(故作神秘地)这是一道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习题,你能猜出老师会在这题后面补上什么内容吗?请分组合作讨论一下,然后请同学来帮老师补上?
学生开始分组讨论。举手汇报,陆陆续续补上:+11×46,+111×46,-9×46,39×46,89×54,89×154……
教师正要总结,又一位学生站起来了:这题不必补充,也可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可以变为(80+9)×46或者(90-1)×46。
学生们先愣了一下,接着便有人带头鼓起掌来。
这一片段的教学,教师无意的过失却为学生营造了创新的思维空间,正是因为有了老师这一灵活应变的问题,才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得到了强化,从而生成了课堂的亮点。
四、提问要有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和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和理解的疑难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在规律的探求处提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探究新规律,感受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摄取知识并由能力进入“再创造”的过程。
片段四:(分数的意义)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自己手中的12根小棒平均分一分,把得到的一份举起来。
1.想一想,你得到的这一份,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有的学生举起1根,有的2根,有的3根,有的4根,有的6根)
2.为什么都是一份,有的同学举起的是1根,而有的是2根,3根,4根,6根呢?这是怎么回事,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3.同样的12根小棒,都是平均分,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小棒的根数却不同,所表示的分数也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设计了一个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把思考、实践的机会毫无保留地给了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12根小棒进行平均分,得到的一份(小棒根数)和所对应的分数各不相同,这算是给了学生比较多的自由度,在分与取的过程中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五、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进其知识的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的发挥艺术,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
片段五:(分数的初步认识)在学习了1/2后,老师让学生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在其中的一份上涂色,……
师:没有涂色的部分该怎样表示?(好几位学生说用1/3表示,这是明显的错误。怎么让学生弄明白呢?)
师:讨论一下分数的分母、分子、分数线分别表示什么?
……
这一问题就有很强的启发性,为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学生最终发现了错误的原因,真正弄清了分数的意义。
六、提问要有开放性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设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
片段六:(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讲故事引入,“猴妈妈买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三兄弟吃。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了4块,给了大兄弟其中的1块,二兄弟却吵着要吃两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了8块,给了二兄弟两块,三兄弟更贪吃,非要吃3块不可,猴妈妈就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了12块,给了三兄弟3块。”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三兄弟谁分到的饼最多?(让学生借助教具动手操作)
学生交流、汇报。
师:利用手边的教具,你还能创造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吗?
……
学生在这个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问题的情境下,主动地尝试、体验,而认识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生成,不断提高的。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创新。我们要更新观念,在实践中提出合适而又有价值的问题,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