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课前的几种方式
2015-04-21金怡南京市钟英中学江苏南京210002
金怡(南京市钟英中学 江苏南京 210002)
活化课前的几种方式
金怡
(南京市钟英中学江苏南京210002)
摘要:文章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和教师的实践体验,小结了几种活化课前的方式。
关键词:活化;课前;方式
中图分类号: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4-0078-02G632.41
文献标识码:B
“活化”本是一个化学术语,意思是使分子、原子的化学性质变得更为活泼、能量更大。在教学中,可引申为充分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使教学效果更好。活化课前,就是要将这种激发过程前置到课堂教学之前,由学生个体来完成。说到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个体学习,有人会联想到预习。但是在传统意义上的预习中,教师往往会回避教学中的重难点,布置学生完成一些单纯的填空或记忆作业,使学生在新授课中对一些基本概念或名词不陌生,能简单区分。而活化课前却是要通过各种直观体验或思考让学生在课前就能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以及它们的应用,因此它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预习。
我们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充分研究初三化学教材中各个课题的教学重难点,经过一年的实践体验,初步尝试了以下几种活化课前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和成果。
一、理论推导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重要的结论都是通过实验事实归纳出来的。但是受到初中化学实验的仪器精确度不够高,学生思维不够缜密,操作不够熟练等问题的限制,学生常常会因为实验设计中的缺陷或操作中的误差而被一些假象所迷惑。如果课前不做好铺垫,一旦学生认为“眼见为实”,就很难在课堂上顺利突破难点了。
以“质量守恒定律”一课为例。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学生从定量方面研究化学的第一课。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抽象,就是不容易理解质量守恒的现象与实质。
教学中教师常常用生活里学生可能接触过的一些化学变化,例如蜡烛或酒精燃烧、铁钉生锈等现象引出课题,让学生猜测化学变化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大小关系,然后用红磷在密闭装置中燃烧、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实验来探究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变化,进而得出结论。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的初中生来说,这种教学方案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1.学生在生活中直观感受到的比较熟悉的化学变化,大多数有质量不断在减少的错觉,如燃料的燃烧等。虽然有学生观察过铁制品生锈的现象,但生锈前后称量固体质量的学生很少,他们并不清楚固体质量的变化趋势,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灌输了“质量变大”这一信息。
2.红磷在密闭装置中燃烧的实验装置十分复杂。为什么装置要密闭?怎样密闭?这些都不是一个初中生所能设计和理解的,还是靠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
基于以上两点“灌输”,课堂上往往难以突破“从本质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这一难点。笔者尝试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如“氢气燃烧的微观变化过程”、“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等,在课前进行理论上的推导,初步得出“质量应该守恒”的结论,课堂上再用实验来验证。分组实验中,学生用不同的装置(敞口/密闭)、相同的反应原理(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发现结论有差异,经过比较和讨论发现造成差异的原因(装置不同)。这样,将教学难点前置,学生通过复习和推理已经基本熟悉了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再接受质量守恒的结论就比较容易了。
二、查阅资料式
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些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往往可以通过类比和总结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在初中化学中最典型的要数气体的性质和制取研究了。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学习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后,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几点:
1.气体的性质一般要研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其中物理性质重点了解气体在通常情况下的色、态、味、密度,水溶性,三态变化及特性等。
2.气体的制取原理(包括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
3.根据气体的性质联想对应的用途或者由它的用途推想相关性质。
在此基础上,到了第六单元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以及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完全可以依据以上思路,由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完成学习的主要内容,课堂上加以验证、交流和整理归纳就能高效地掌握该课题的教学重点了。
三、实验体验式
初三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需大量的具体形象辅助才能更好地接受消化所学内容,这就使得课堂演示实验十分重要。但是课堂演示实验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
1.观察范围受到局限,往往只有靠近实验地点的几个人能观察到比较完整的过程和现象。
2.现象呈现时间或长或短,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错过最佳观察时机往往不能重现。
3.无论是教师演示、学生演示或者学生分组,基本都是一人操作多人观察,学生缺乏人人动手的机会,难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4.所用药品和仪器几乎都是初中生只有在实验室才接触到的,会让他们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错觉。
为此,笔者在教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课之前,布置了一个家庭小实验:用紫包菜自制酸碱指示剂,先滴加到白醋中,再往加过指示剂的白醋中逐滴加入油烟洗涤剂直至过量,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通过整个实验过程,笔者希望学生在课前就能基本掌握本课题的以下几个要点:
1.学会自制酸碱指示剂。
2.知道溶液有酸性、中性、碱性之分,可以用酸碱指示剂来区分。
3.酸和碱会发生中和反应。
实践表明,学生对动手实验非常感兴趣,有的互相结对合作探讨,有的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研磨菜叶”改进为用榨汁机“榨取菜汁”,有的还将实验过程拍摄下来与大家分享。实验现象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即使在课前没有能力找到合理解释的同学,课堂上对老师或其他同学讨论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课堂效率当然也随之提高,节约下来的时间可用于探讨中和反应的微观本质等难点问题。
四、微课记录式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学全过程。
采用这种方式始于一次偶然事件,2013年12月南京市因雾霾严重而紧急停课2天。此次停课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恰逢授课内容为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与空气污染问题结合比较紧密。于是我们把雾霾事件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拍摄了相关的微课,向学生介绍了目前世界的三大能源支柱,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带来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等。学生看完视频后,结合自己经历雾霾的体验,认为学好化学非常有必要,在课前不仅通过翻阅教材掌握了学习的主要内容,甚至写出了的学习感悟。
事后,我们认为,微课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活化课前方式,不仅适用于新授课,还适用于课外知识拓展、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它的优势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学习课题,可以重复多次观看或聆听讲解,可以灵活安排观看时间等。
综上所述,有效地活化了课前,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更乐于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取得更有效的学习效果。活化方式的选择,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倪晓南.巧用微课,活化课前,打造高效英语语法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4,(3)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4.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