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十二指肠溃疡70例
2015-04-20陈丙梁
叶 乙,陈丙梁
(郁南县第二人民医院,广东云浮527125)
十二指肠溃疡是我国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作为消化性溃疡中的常见类型,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及胃黏膜保护剂的应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开始呈下降趋势[1],典型临床表现有上腹痛及上腹不适等,绝大部分人可出现各种消化不良的症状,但是亦可也无任何症状,直至出现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常见的胃肠道症状及全身症状主要有上腹痛、嗳气、反酸、上腹胀、胸骨后烧灼感、恶心、呕吐、纳差等。笔者于2011年1月—2013年5月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使用奥美拉唑胶囊结合中药内服进行治疗,疗效颇佳。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均为2011年1月—2013年5月在我院门诊就诊患者,符合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修订的《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黄山)》[2]诊断标准。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 21~32岁,平均(26.31±4.32)岁,病程0.5~3.5年,平均(1.83±1.27)年。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20~31岁,平均(23.52±3.68)岁,病程0.5~3年,平均(1.69±1.13)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要点[2]: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伴反酸者(初步诊断);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基本诊断);胃镜发现消化性溃疡病灶(兼查HP,方法如尿素酶实验或尿素呼气实验),或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见胃或十二指肠有龛影或球部变形者(确定诊断)。中医肝胃不和证诊断要点[3]: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太息,性急易怒,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嘈杂泛酸;口苦;胸闷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西药给予奥美拉唑胶囊10 mg/d(长春北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20058);中药以疏肝健脾为组方原则,药由柴胡10 g,党参 10 g,茯苓 10 g,白术 15 g,枳壳 10 g,陈皮15 g,白芍20 g,延胡索10 g,刺猬皮10 g,白及10 g,瓦楞子30 g组成。脾胃气虚者加焦山楂、麦芽各15 g,炒神曲20 g,木香10 g,砂仁5 g;湿热中阻者加黄连6 g,黄芩15 g,佩兰10 g;脾胃虚寒者加荜茇10 g,高良姜10 g,桂枝10 g,白芍20 g;胃络瘀血者加蒲黄炭10 g,三七粉3 g;肝郁明显者加香附10 g,佛手10 g,香橼10 g;胃阴亏虚者加天花粉15 g,沙参15 g,生地黄15 g;肝胃郁热者加黄连6 g,北沙参15 g,吴茱萸5 g。200 mL/次,早晚餐后1 h服用,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仅予奥美拉唑10 mg/d(长春北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20058),晨起温开水送服,疗程同治疗组。
1.4 单项症状疗效标准 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嗳气、反酸、上腹胀、胸骨后烧灼感。其中0级:无症状,记0分;Ⅰ级:症状轻微,不影响日常生活,记1分;Ⅱ级:症状中等,部分影响日常生活,记2分;Ⅲ级:症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难以坚持工作,记3分[4]。
1.5 总体证候疗效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疗效指数≥30%;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 <30%[5-6]。
1.6 胃镜下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X线钡餐检查和龛影消失,胃镜检查溃疡愈合,进入瘢痕期;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X线钡餐检查和龛影缩小1/2以上,胃镜检查溃疡缩小1/2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减轻,X线钡餐检查所见和(或)胃镜检查结果示龛影、溃疡无明显好转变化,甚至增大。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总体疗效评价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比较 见表1。
表12 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比较,n=30)分
表12 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比较,n=30)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2.2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n=35) 例
2.3 2组胃镜下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2 组胃镜下临床疗效比较(n=35) 例(%)
2.4 不良反应 2组治疗期间肝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检查,并未出现明显的异常改变。
3 讨论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以虚、寒、瘀、滞为病机特点,肝胃不和为本病的常见证候[8-9]。多数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肝胃不和是中医胃痛病的根本病机[10-11]。笔者认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临床主要表现除上腹痛外,还有嗳气、反酸、上腹胀、胸骨后烧灼感、恶心、呕吐、纳差等,为脾胃气虚,肝气犯胃所致,证属肝胃不和,贯穿到整个十二指肠溃疡的始终,是本病的主要证候。本研究依据病机及其临床表现,以益气健脾、柔达肝气为基础,治以疏肝健脾为法,并随症加减应用药物,基础方主要由逍遥散加减而成,逍遥散中,党参、茯苓、白术、甘草主要起到益气健脾的作用,而柴胡、白芍、延胡索则起到调达肝气、柔肝止痛的功效,全方为历代医家常用疏肝健脾的基础方。本病除上腹痛外,还有嗳气、反酸、上腹胀、胸骨后烧灼感、恶心等主要临床症状,故结合本病病机,笔者认为,逍遥散可以使脾胃之气旺盛,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气机条达,使本病诸症趋于好转,同时配合抑酸和促进黏膜修复的中药,则可以更好地促进溃疡面的愈合。此外,笔者在治疗本病时,常配合使用枳实,以助健脾行气之功,因治本病只知健脾,而不知调气,壅塞的气机不能及时调理,“不通则痛”,则上腹痛不能愈。中药根据其自身辨证论治的特点,合理用药,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表现,彰显出中医“同病异治”诊疗优势[12-13]。
本研究提示,中药配合奥美拉唑对于改善消化道黏膜溃疡,如上腹痛、嗳气、反酸、胸骨后烧灼感、上腹胀等具有优势;在改善患者内镜下黏膜形态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P<0.05)。除了应用常见的抑酸药物、黏膜修复药物之外,通过辨证,在疏肝健脾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配方,如兼有脾胃气虚证患者可加用炒神曲、木香、砂仁等健脾益胃;湿热中阻者加黄连、黄芩、佩兰等以清利中焦脾胃湿热等,强调了中医“以人为本、同病异治”的治疗理念[14],及重视三因治宜理论和重视七情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15]。
[1]黄从新.内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53-460.
[2]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黄山)[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7):447-450.
[3]张声生,李乾构,王垂杰.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J].中医杂志,2010,59(10):941-944.
[4]严光俊,桂壮,李洁,等.通降胃灵Ⅱ号片对十二指肠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和防治复发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2):86-8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9-123.
[6]朱培一,张琳,汪红兵.健脾理气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疼痛综合征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8):874-877.
[7]王吉耀,廖二元,黄从新,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75-477.
[8]唐世颖.和胃安疡汤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
[9]何霞芬,顾勤.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中西医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0(5):747-749.
[10]朱初良,谢胜.“黄芪三白汤”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00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1,43(7):30-31.
[11]高峰.温胃舒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8):123-124.
[12]李建生.基于病证结合模式重视以证统病的诊疗形式[J].中医杂志,2011,52(7):558-561.
[13]哈虹.“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浅议[J].国医论坛,2012,27(5):44-45.
[14]宋佰玉,王平,李磊.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24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2):189.
[15]杨涛,薛海霞.裴正学教授“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理论探析[J].中医研究,2011,24(8):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