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相似性的认知构建与英语电影片名汉译

2015-04-17黄卫平

疯狂英语(双语世界) 2015年3期
关键词:汉译源语相似性

摘 要: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是译者以英语电影为依据而进行的一个隐喻化认知过程,从常规性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以创造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来解读英语电影片名汉译,分析翻译思维过程,即施喻者(译者)对始源域(英语电影及其片名)与目标域(汉译名)两者之间相似性认知确认的语言表达。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8-0165-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3.042

收稿日期:2015-7-6;修改稿:2015-7-24

1. 引言

随着中国和西方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英语电影涌入中国市场,一些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电影片名是电影内容的高度浓缩,是影片的灵魂,其片名翻译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观众对电影的好奇程度和接受程度,更影响到电影的前期宣传效果和后期票房收入,因此,对英文电影片名恰如其分、深入精确地翻译十分重要。从隐喻认知视角,就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隐喻相似性进行解读,以期为该项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2. 认知语言学视阈下的隐喻及其相似性理论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隐喻被看作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借助对客观世界某一领域的认知来诠释或解读另一领域的认知。隐喻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处于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的核心,负责意义的产出、传送和加工(Fauconnier, 1997)。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是隐喻解读的焦点。王文斌(2010)认为,隐喻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性的构建,是施喻者对始源域与目标域两者之间关系的认知确认的语言表达,其真正内容是这两个心理空间的相似性(王文斌,2010)。施喻者根据自己对目标域的认知或为了反映目标域的某一特征或特性,便寻找与之具有相应特征或特性的始源域,最终将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之上,使得受喻者借助始源域来认识目标域,而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应特征或特性就是两者间的相似性。始源域的选择就是相似性的选择,始源域是相似性一方的载体,而目标域则是相似性另一方的载体,两者彼此发生连接的纽带就是相似性。在人类的日常语言交际中,隐喻无处不在。语言是隐喻的一种表象,隐潜在这一表象背后的是一种深刻而复杂的人类思维活动。本文中,施喻者即为译者,始源域即为英语电影及其片名,目标域则是英语电影汉译名。

3.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隐喻相似性认知解读

隐喻认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翻译表面上看是两种语言体系之间的形式转换,而在形式转换的背后,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这项活动是通过认知主体(译者)自身完成的。将一种语言变为另一种语言是一次隐喻化认知过程(Verbrugge, 1980)。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是译者以英语电影为依据而进行的一个隐喻化认知过程,翻译的过程即为对英语电影的理解和对汉译名的表达,即施喻者(译者)对始源域(英语电影及其片名)与目标域(汉译名)两者之间相似性认知确认的语言表达。

Indurkhya(1992)认为隐喻有三个基本类型,即常规性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以创造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Indurkhya, 1992)。他进一步对后两种类型作了严格的区分,认为前者意义的转换是以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某种现有的相似性为基础,而后者是指初看一个隐喻时,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不存在任何相似性,唯有在一个隐喻被理解之后,才会发现彼此间的相似性。

3.1 常规性隐喻的英语电影片名汉译

作为一种双语转换,翻译势必涉及两种语言的隐喻性对应。译者(认知主体)面对具有特定媒介域或对象域、并以隐喻方式生成的源语符号时,必须寻求语符的常规所指和隐喻所指。这是个源语思维过程:译者对所确立的对象域与源语对象域进行确认,即看到源语词语时,头脑中激起了原作所应有的意象、情感和相应的知识,并以母语所形成的概念网络进行投射以确认对象域,并将两者对应起来。这就是翻译中采用直译法的思维过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常通过直译法来获得汉译名,如Jurassic Park《侏罗纪公园》,City of Angles《天使之城》,Slum-dog Millionaire《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Roman Holidays《罗马假日》,The Spy Next Door《邻家特工》,Star Wars《星球大战》,2012 Doomsday《2012 世界末日》等。

3.2 以相似性为基础的英语电影片名汉译

作为一种认知活动,翻译首先是建筑于译者对原文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种意义理解的基础之上。理解是认知主体通过源语的言语符号逆向还原其表征对象(包括所指、情感等意义);目的语则先是以其体系性存在于译者的大脑中,在源语表征对象的制约下做适当的调节选择后化为具体的言语符号,其表达的不再是源语符号,而是认知主体在理解思维过程中所获得的所指意义和相关信息(谢之君,2007)。在电影片名翻译中,译者常有目的地增、删一些信息,使得译名与原片名有所不同,如,Volcano《地火危城》、Earthquake《惊魂夺命》等,然而,不管差别多大,译名仍然受到原片名的影响,即译名与原片名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性。再如电影Ghost讲述的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如果影片Ghost直译为《鬼》,看到片名,人们首先想到这是一部恐怖片,在中国不会被人们接受。译者经过调节后,把Ghost译为《人鬼情未了》,以此还原原片的真实意义,既传达了影片中的必要信息,也保留了片名的源语意义。

3.3 以创造相似性为基础的英语电影片名汉译

翻译带有创造性特征已是现代翻译理论的共识:翻译一方面与一定的源语文本相关联,另一方面这种关联度又有不同程度的松动,体现在出自不同目的而不同程度的叛逆。此处的叛逆并非故意扭曲原作者的创作意图,而是指译者跳出原文约束去进行创造性翻译。翻译的创造过程是译者为完成一项任务,调动各种认知资源创造新的意义的认知构建和重建的过程(谭业升,2012)。创造性翻译强调信息接受者和翻译行为的其他参与者(发起人、译者和译文使用者)的作用。一些英语电影通过创造性翻译而获得汉译名,如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Rebecca《蝴蝶梦》等。此类汉译名并不局限于原片名,而是进行了创造性的翻译。电影片名的翻译,属于应用翻译,其实用性、应用效果是译者考虑的主要因素,而增加票房收入必然是首要因素,因此,许多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多超出片名本身,如Far and Away《大地雄心》、The Rock《勇闯夺命岛》、Sister Act《修女也疯狂》等,这些译名看似与原片名没有关联,但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尤其是为了吸引观众,译者在理解电影内容的基础上,既考虑了电影片名所承担的功能,又传达了电影的真实内容。又如The American President,该片讲述的是美国总统与一位议员说客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了使影片更有吸引力,片名被译成《白宫情缘》,而非《美国总统》,从而取得了良好的译外效果。

4. 结语

英语电影汉译名不管是字面上词义的对应,还是脱离字面而对内涵(故事情节)的挖掘,甚至完全抛开电影的内涵而另创新名,都是译者这一认知主体积极的思维认知的结果,即在英语电影及其片名与汉译名之间发现或创造相似性。

猜你喜欢

汉译源语相似性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西方译学术语的汉译现状与思考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谈谈柯尔克孜语中“bay”、“-bay”和“bek”、“-bek”的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