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确目标聚焦语用提升语文教学实效

2015-04-17福建省松溪县水南小学包有德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拓展想象

◎福建省松溪县水南小学 包有德

明确目标聚焦语用提升语文教学实效

◎福建省松溪县水南小学包有德

语文教学存在目标理解不当和目标模糊的现象。为提高语文教育的功效性,语文教学应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简洁;教学实施朴实、善喻、守正;语言实践重读、重写、重行。

教学目标;语言文字;教学实施;语言实践

关于教学目标的研讨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教学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多年来,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对目标的不当理解和所制定的目标模糊的现象。目标的理解不当,致使语文本体特点被忽略与学习主体被混淆;目标的模糊,直接的结果是教学实施茫然,无法对结果做出具体的描述与精确的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据于此,语文教学当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和思考,本人认为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简洁

不少语文教师教学时,目标模棱两可、不具体,甚至混乱,不知要往哪里教。主要是因为目标的不清晰,导致课堂教学内容繁杂,分析破碎、琐屑,缺乏整体性和主体性,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此,要求教师教学应目标明确,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依据课标确定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

在陈述学习目标时不宜过于复杂,过于宽泛,应聚焦具体的学习结果;在众多的学习目标当中,当需理清各个目标之间的层级关系,使每个目标相对独立;对学习目标做出恰当定位和清晰表述;注意目标的主体性,具体阐明谁经过什么样的过程发展了什么,达成度多数;在制定目标时,也应考虑目标的生成,留有适当的弹性。

例如,北京城北中心小学教师付青春在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盘古开天地》的教学时,结合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1.能理清课文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句子,为复述课文做准备。2.结合重点词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盘古勇于献身的精神,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感受表达出来。3.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这样的设计使教学目标变得明确、具体、简洁,容易检测和操作。

目标明确、具体、简洁,语文教学才能够真正做到既减负又增效,才有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最重要的知识、技能、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了,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教学实施应朴实、善喻、守正

语文教学实施存在华而不实的现象——教学活动的开展过于热闹影响独立思考,教师的语言过于煽情挤占个体感悟……许多语文教学说是创新,其实都是在变着法子重复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等死板教条的内容;围绕写什么、从哪儿看出来、这个词句怎么理解等程序化的内容一遍遍地读来读去,重复已知的多,涉及未知的少;课堂教学语文味道淡薄,思想肤浅,骨肉分离,是空壳,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没有把语言文字潜在的价值充分地挖掘出来。

朴实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语言文字之美的教学——把说不会的说会,说不通的说通,理解浅的理解深,理解片面的理解全面;是让学生有获得感——获得知识与方法,获得思维,获得运用语言文字能力,获得情感和价值观的熏陶的教学。

善喻是相对于僵化而言。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照搬理念开展实践,没有个人的独立思考,导致理念没有落到实处。无论哪种理念,都必须与具体教材、学情、教师个人素质、周围社会特点等相结合一并考虑。这样,在实践中才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具有现实意义。如何做到善喻,《学记》是这样解读的:“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善喻之教学,是教师既不能教得太深,也不能教得太浅;既要灵活,也要扎实,只做牧者,不做纤夫之教学。

教育需有自由之创造,但不能随意发挥。有的教师为求新求异,把语文课上成艺术课、综合实践课、思想教育课、数学课或四不像的课等,脱离了语文的本质特征,都是不可取的。“读伟大作家的文章,不仅是为了学习文字,也是为了拓展、丰盈心灵。”借助阅读,让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民族的呼吸都变得优雅起来,是我们的向往。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不是靠乏味的说教,而是需要用语言文字本身去教育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在文本感悟中形成精神发育。我们的语文课应改变感性过盛的状况,要多些理性,多些沉思。

例如,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其中有一个片段他是这样教的。

师:由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什么?

生1:鸟儿和树是好朋友。

生2:鸟儿和树的感情很好。

师:能把“很好”换个词吗?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怎么样?

生: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很深厚。(板书:深厚)

师: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段文字。(生齐读故事开头)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品读“天天”,让学生体会到鸟儿和树之间深厚的感情。

这份感情,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教师片面的说教,而是学生与文本关键词想象、拓展、思维碰撞的结果。类似这样的教学,便是朴实、善喻、守正之教学。

三、语言实践应重读、重写、重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设计思路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的内涵和语文应用的规律。纵观小学语文教育有三大匮乏:课外阅读之匮乏;书写实践之匮乏;社会阅历之匮乏。课外阅读的匮乏,主要表现在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不够,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不足。书写实践的匮乏主要体现在许多学生不会写文章,好的文章很少,整体文学水平偏低。社会阅历的匮乏主要体现在学生除了读书对社会知之甚少。语文学习必须读书、写作、生活相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让学生熟读、背诵课文,因为语文能力一半是读会的。其次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阅读、名作细读的好习惯。关于读书,笔者认为做好这几点是关键:1.读书要有问题和思考,应带着自己的体验和作者对话,应在语言文字上下苦力琢磨,须读出文字背后承载的价值。2.阅读活动需灵动而有情趣,让学生快乐读书,这样阅读活动才能持之以恒。3.阅读时既要学习知识又要建构观念和思想。“知识是对外部对象的一种认知,但是观念则是从主体出发,对对象的一种解释和理解。”读书读到最后,要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4.不要让考试、解题成为读书的主要目的,少破碎化分析、功利化做题,让孩子学会完整地读书、读整本的书。

重写实际上就是重视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文化的内涵和语文应用的规律”。教师教语文要做到读与写相结合,即阅读、观察、表达互促;学生学语文要做到既采蜜又酿蜜,也就是日常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与“下笔如有神”相并行。为做好写的训练,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小组讨论与独立创作的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语言的结合,要经常开展“以写促读”活动。以写促读,可以采用同体仿写、写书评、写影评、组建写作社团、改编课本剧、开展小报编辑等方式进行。另外,在课后,要鼓励学生写日记、写周记,用笔言简意赅,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重行就是重视生活阅历。读书应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学生无法写出感人肺腑的文章,是因为缺少生活。纵观古今,徐霞客、李时珍等的文字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有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生。在语文学习中,教师不能把孩子关在笼子里死读书,必须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深入生活。

例如,一位语文教师给她的学生提出这样的学习要求:1.练字。内容与课文同步,要求清晰、工整、美观、速度快。2.阅读。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内容可以是小品文或者富有哲理的故事或者中外名著(见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家长督促。3.摘抄。根据上述阅读内容做300字摘抄,写心得,成语和名言各三条,每周三次,选择其中一次背诵,计入综合评价。4.写作。两周一篇大作文,一周一篇周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300字,参评班级每学期的“明星版——星级小作家”,优秀作品向校刊《扬帆》投稿。5.背诵听写。每周听写3—4次,内容包括生字、解词、古诗词、文言文词语句子翻译、现代文精美句段、名言佳句等。6.实践作业。每周要开展一次观察事物、活动,进行社会实践等实践性作业,并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的学习要求充分地体现了该教师重读、重写、重行。

语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文教育对人的成长具有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教学实践中,目标是教学核心,语用是学习之关键。明确目标,聚焦语用,才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拓展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超乎想象的雨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先想想再想象——看谁想得妙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