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区域活动低结构化的指导策略
2015-11-01福建省直屏西幼儿园陈丽云
◎福建省直屏西幼儿园 陈丽云
小班区域活动低结构化的指导策略
◎福建省直屏西幼儿园陈丽云
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要保证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教育者应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活动过程的指导、活动后的评议各环节注重开放性、低结构化,让小班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小班幼儿表现出更高的参与度,更持久的坚持性,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小班;幼儿区域;低结构化;指导策略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动手能力比较弱,规则意识较差。教师虽然花了很大的精力设计出许多高结构化的玩具投放于区域活动中,但这些玩具有的玩几分钟就物归原位,有的很快就支离破碎。因为这些高结构化的设计对材料附加了特定的任务,幼儿必须严格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它们的游戏性、趣味性明显不够。因此,我班根据《指南》精神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材料的投放、活动情境的设置、活动过程的指导以及活动后的评议各个方面注重开放性,低结构化,让幼儿有更大的自主权,做到在玩中学,学中玩。
一、投放材料注重多元性
区域活动应投放丰富的、安全的、充足的材料,让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促进各方面的发展,但对于小班幼儿,在考虑以上方面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同物多玩,体现层次性
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他们只能同时关注材料的一两种特征,而面对多种不同的特征他们会无所适从。因此不能一次性投入太多特征的材料。比如在开展主题活动《纽扣》时,家长协助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纽扣,我把这些纽扣投入到了操作区。结果几个小朋友一人抱一盒,一个小朋友用双手搅拌纽扣,捞起来又洒下去,洒得满地都是,其他两个也效仿,于是三人开始玩闹,纽扣滚了到处都是。有的孩子爬到桌子底下捡,还有的追着滚动的纽扣跑……收拾好后,我让孩子对纽扣进行简单分类,根据一种特征分类放好,其他林林总总的就暂时收起。这时,情形发生了变化,他们都认真、安静地操作自己的纽扣:有的会从小到大将圆形扣子进行“排队”,有的则是把纽扣按颜色分成几堆……一段时间后,我又投放了许多形状不规则、扣眼不同的扣子,小朋友居然能不受扣子形状、颜色的影响,按扣眼数量的多少来分类。接着我又投放了穿扣子的细绳,孩子们就把扣子穿成了有规律的美丽的项链、手链,还用纽扣穿了一副珠帘挂在了活动室的窗户上,变成“一帘幽梦”。通过层次性地投放材料,小班幼儿从观察材料的一两种特征开始,随着对材料的不断感知、了解,创造、演绎出了多种的玩法。
2.多物同玩,增加趣味性
不同的活动材料可以有相同的玩法,这样能提高幼儿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比如“多米诺骨牌”是幼儿很喜欢选择的活动,有的幼儿还不会说这名称,但他们知道可以把这些东西排成自己喜欢的造型,只要排得好,动一下第一个“开关”,骨牌就可以依次倒下。幼儿特别满足于骨牌倒下那个时刻的感觉。我们开始是用小积木片来做多米诺骨牌,后来又收集了烟盒。因为烟盒比积木片轻,摆放时更要小心,摆放的距离也要做调整,难度相对提高了,但幼儿有了挑战,玩得更开心了。再后来我们又投放了扑克牌来做多米诺骨牌,每张扑克牌对折一下就会站立了,但因为更轻了,所以难度就更高了。有了更高的挑战性,能力强的幼儿更爱玩了。就这样摆放——推倒——再摆放——再推倒,都是“多米诺骨牌”的形式,因为换了不同的材料,而不断具有新鲜感,小班幼儿自然玩得不亦乐乎。
3.多物共融,提倡开放性
小班幼儿对于同样的材料持续关注度较低,注意力比较容易转移。例如,在益智区,我们原来要求人手一个盘子,有一盘是盖瓶盖;而科学区有一盘是有规律地串项链。两个幼儿各拿一份玩,玩了一会儿,两人就把玩具合在一起玩了。小班小朋友特别喜欢往洞里塞东西,他们开始把珠子往瓶子里装,比赛谁装得多。以往的要求是两盘不能混玩,但华爱华老师《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指南》告诉我们:活动区投放材料应该开放性。即教师对材料的投放要制作一个大致的规划,不需要对材料的具体玩法进行设计,幼儿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决定如何玩。于是,我们开始尝试打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严格的界限,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区分,没有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预,他们玩得不亦乐乎。
二、观察指导注重适时性
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需要。对于低结构化材料的投放,教师应该多做观察者,应该让幼儿对材料起主导作用。当然,教师不能完全放任自流,那何时介入比较合适呢?
1.当幼儿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教师适时介入,引导幼儿寻找材料和方法,继续进行探究性地操作。例如:一滔小朋友用可乐罐垒高,但由于可乐罐的底座不平整,他搭到一定高度后又倒下来了,第二次尝试时又是搭到差不多高度时倒下来,如此尝试了几次,他开始不耐烦了,一把推倒自己的作品,还用脚踢。见此情景,我赶紧走过去,对他进行情绪疏导。我蹲下来亲切地告诉他:“我刚才看到你一直在努力把这些可乐罐搭高,差点就成功了哦!真棒!百宝箱里有东西可以帮助你搭得更高,我们一起去找找吧,好吗?”于是,我就带他到百宝箱里去选,选来选去,他选了几个杯垫,他放一个可乐罐,再放一个杯垫,于是问题迎刃而解了。
2.当幼儿满足于现状而无所事事时,教师适时地介入,让幼儿产生成就感的同时,又引导他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如在一次用各种大小不一的纸盒来搭高楼后,好不容易把所有拿到的大小不一的纸盒搭成了一座高楼。星尧高兴得一直围着搭的高楼走来走去,而此时离活动结束还有挺长的时间。我就走过去,笑着说:“你真棒!搭了这么高呢。”我又说:“你能不能用这几个盒子搭更高的楼,跟你一样高?”
3.当幼儿破坏活动常规,影响别人的活动室时,教师要适时介入,引导幼儿遵守活动的常规,愿意与大家分享材料。因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较弱,自我控制力低,常常我行我素,影响别人。如在一次的钮扣穿项链活动,小泽把所有的绳子都拿在自己的手上,一会儿绑绑这个小朋友的手,一会儿绑绑那个小朋友的手,几个想穿项链的小朋友没有绳子,干着急。我赶紧过去说:“老师想戴上小朋友穿的美丽的扣子项链,你们开始做了吗?我都等急了。”小泽赶紧把绳子分给大家。问题解决了,美丽的项链也很快地穿起来了。
三、情境设置注重游戏性
小班幼儿喜欢游戏的情景,有时投放的材料来自生活,小朋友司空见惯,不一定很有兴趣操作,但如果设置的情境富有游戏性,幼儿就会产生操作的兴趣。如用玩钮扣时,幼儿玩过了分类,玩过了穿项链,就开始不感兴趣了。教师就可以设置游戏性的情境,在区域活动前用游戏性地语言导入,引发他们活动的兴趣,告诉他们:“有一只小兔被大灰狼抓走了,关在山洞里,没有路。能不能用钮扣搭一条路进去救它?”幼儿一下子又对钮扣产生了兴趣,马上就行动了。有的把可乐罐的口当山洞口,用钮扣拼各种各样的路去救小兔。第二周又设置新的游戏情境:“小兔被关在山上的高楼里。要搭建高高的楼梯去救。”于是幼儿又用钮扣开始垒高。在游戏的情境下,幼儿对钮扣操作产生了无比浓厚的兴趣。而且,在自己的探索活动中,幼儿发现扣眼是在扣子背后鼓出来的扣子不适合修路和搭高,这样的钮扣修出来的路不平整,搭楼梯更没法搭,于是他们专门挑选平面的钮扣进行操作。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系列的思维过程:观察、分类、想象、创造,动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活动评价注重过程性
在低结构的区域活动中,由于活动由儿童发起的,没有确定的预设目标,以儿童的兴趣为导向,是对儿童生成和决策的强调,是幼儿可选择的活动,儿童有较大的活动自主权。因此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多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而不能只注重幼儿的活动结果,不以结果论英雄。如在垒高的结构区活动中,有的幼儿可能最后的作品不是很成功的,因为他在过程中不断探索改进方法。于是,我就用手机记录了他在建构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在评议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让小朋友们及时了解他探索的过程。
在低结构化的区域活动中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只是观察者、支持者。让幼儿能在自主的活动中勇于探索、勇于创造,寻找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随之养成良好学习品质,能终身受用。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