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历程

2015-04-17康立厚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霍山皖西六安

康立厚



浅析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历程

康立厚

(中共颍上县委党校,安徽 颍上 23620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皖西革命根据地是当时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安徽省内最大的革命根据地。经过不断地巩固与发展,至1931年4月,根据地面积扩大到19个县,中共皖西临时分特委也随之改组为中共皖西北特委。其创建和发展对土地革命战争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兴衰关系到整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兴衰,它的创建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压力。梳理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意在重新认识皖西革命根据地在工农武装割据斗争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将皖西地方史的研究推向深入。

皖西;革命根据地;创建历程;武装斗争

皖西革命根据地由“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发展形成的,包括安徽省现在的六安地区所属的六安、霍山、金寨、霍邱、舒城、寿县和安庆市所属的岳西、潜山、太湖、宿松等县(市)的大部分或部分区域。辐射周围的肥西、庐江、桐城、怀宁、望江、凤台、颍上、阜阳等县。湖北省的英山(1932年由安徽省划归湖北省)、罗田、浠水、广济、黄梅和河南省的商城、固始等县,当时也属于皖西革命根据地范围。

一、准备阶段

如果说大革命失败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灾难,毋宁说是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中国彼时国情的契机。大批革命者在党的领导下,“掩埋好同志的尸体”后更加坚定地迈向工农武装革命的道路。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出身的共产党员于彼时回到了皖西,将马列主义原理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发动和组织农民起义,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实行武装割据。

1927年,共产党人舒传贤等在大革命失败后回到皖西家乡,同当地坚持斗争的党员一起继续发动和组织农民运动。八七会议精神传到皖西后,农民运动的浪潮又在这里高涨起来。同年秋,按中共安徽省临委的决定,先后成立了中共六安特别区委、中共霍山支部和中共霍邱支部。1928年1月,中共中央巡视员尹宽到达皖西。在他主持召开的六安、霍山、霍邱三县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分析了皖西形势并决定了皖西党的主要任务是健全党的组织,积极发展工农群众,并逐步将日常经济斗争转向武装斗争。并将六安、霍邱、霍山三县党组织合并起来组成中共六霍县委,王逸常任书记。会后,六霍县委即派党员到各地恢复和发展农民协会,“到1929年上半年,六安、霍山、霍邱和合肥西南地区的农协会员已发展到一万七千多人,其成分‘佃农占百分之五十,雇农占百分之二十,自耕农占百分之十,手工业者占百分之十,失业农民及会党占百分之十,农协指导人多系党同志’。不久,全区赤卫队、儿童团、妇女会等组织也普遍建立起来,这就为武装起义作了组织上的准备”。[1][R77]

1928年大旱,致使皖西地区农业严重减产,加之军阀混战、匪祸横行,农民生活异常艰难。“从1928年夏开始,六安、霍山等县农民协会就注意在各地挑选革命意志坚定的共产党员和农协积极分子建立起武装小组、钢枪队、别动队,群众称为‘摸瓜队’”。[2][R79]党在积极建立农民革命武装同时,大力开展士兵运动,向反动派要兵要枪,“1928年下半年,皖西党组织选派一些共产党员利用各自的社会关系,打入各地民团,开展兵运工作,不少同志还担任了领导职务。任徐继集民团团长的毛正初在民团中发展了四名党员后,成立了党小组,二十二名士兵被争取过来十五人。这就为后来发动民团兵变创造了条件”。[3][R81]

二、创建阶段

1929年5月6日,与六安县相毗连的河南省商城县爆发了武装起义,俗称商南起义,也称立夏节起义。起义胜利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建立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在商南起义爆发的同时,中共霍山县委领导了诸佛庵民团起义,同年5月17日,中共六安县西北区委领导了五涉山农民暴动,19日,六安县委领导了南庄畈六保联络自卫团起义,组建六安六区游击队,并配合三十二师首次攻克金家寨。这三次局部起义,标志着六霍地区的革命由日常经济、政治斗争,发展到武装斗争的新阶段。1929年10月6日,根据中央决定,六安中心县委在六安县郝家集成立,领导六安、霍山、霍邱、寿县、合肥、英山6县工作。中心县委分析形势,作出“领导农民由一个群众示威的形式转变为一个地方暴动”的决定,同年11月8日,六安县独山暴动取得胜利,揭开了六霍起义的序幕。六霍起义由点及面,皖西各地区纷纷爆发武装起义。1930年1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师在霍山县流波潼成立;1930年2月4日,在安庆中心县委的领导下,爆发了请水寨农民起义,组建工农革命军潜山独立师;3月3日,中共英山县委领导了以金家铺为中心的农民起义,组成英山游击队;4月6日,红三十三师第107团和潜山工农革命军协同英山游击队于8日解放了英山县城,开辟了与霍山革命根据地相毗连的一块纵横五十里的赤区。“到1930年4月,在六安、霍山、霍邱、英山、潜山五县相毗连的地区,初步创建了东起淠河,西接商南,南抵金家铺、水吼岭,北至白塔畈、丁家集,南北二百多里,东西一百多里,人口四十多万的革命根据地,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R104]

三、巩固与发展阶段

从根据地初步形成到1931年5月,是皖西革命根据地巩固与发展的关键阶段,是根据地各方面建设和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开始进入大规模地组织兵力反对国民党的军事围剿时期。“其间经历艰难曲折的斗争过程,使革命形势呈现马鞍形”。[5][R147]

1930年6月,鄂豫皖根据地正式形成,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为皖西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30年10月,蒋介石集结十万兵力向鄂豫皖苏区进行第一次“围剿”,12月底,红一军在皖西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取得了东西香火岭战斗的胜利,宣告了第一次反“围剿”斗争胜利。1931年3月中旬,蒋介石以十余万兵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中共皖西临时分特委广泛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发动游击战争,阻击和袭扰侵犯之敌,到5月下旬,敌军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又被粉碎。六安中心县委领导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配合红一军先后两次击退了前来进犯的敌军,收复了失地,而且使根据地向南扩展,掀起了土地革命热潮,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也逐步展开。经过这一根据地建设的黄金期,不仅使根据地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上进一步巩固、加强,更使得根据地人民在此过程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心实意地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在奋斗,从而更加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

从1931年9月,国民党反动派在全国人民一致抗日的呼声中,一意孤行,集结重兵,计划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从1931年12月至1932年5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取得了三次军事重大胜利,黄安战役,历时四十三天,重创了南线之敌。商潢战役,历时十多天,歼敌约五千人,重创北线之敌。1932年3月上旬,蒋介石驻皖西的四十六师和第五十五师一六三旅企图进犯皖西的麻埠、独山等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主张挥师东进,打击皖西之敌。3月21日,红四方面军对聚集在皖西苏家埠敌军围歼,历时48天,共歼敌三万多人,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及军用物资,并击落了敌机一架,取得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空前的胜利。此后又于6月12日发起潢光战役,致使国民党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破产,于此同时,“皖西北革命根据地扩大到东起舒城附近,西起固始县郭陆滩,南至太湖、宿松,北濒淮河南岸。在此广大地区内拥有六安、霍山、商城、红山(英山)、五星、红城(霍邱)、固始、六霍八个县级革命政权,舒城、潜山、太湖、宿松四个县也建有很多区、乡革命政权,形成了鼎盛局面”。[6][R172]

正当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之时,取得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党、政、军主要领导权的张国焘,极力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假手“肃反”,把大批怀疑、不满和不支持他的革命干部污指为“AB团”、“改组派”、“第三党”,加以逮捕杀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皖西事件”,给鄂豫皖根据地造成严重损失,致使1932年秋未能粉碎国民党第四次反革命“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于10月12日被迫西征,革命根据地大部分地区随之丧失。

四、坚持阶段

1932年10月到1934年11月是皖西军民为保卫革命根据地而斗争的阶段。期间,“皖西根据地处在敌人重兵包围之中,敌军随时都在进攻,红军几乎天天都有战斗。”[7][R224]

面对敌人的疯狂屠杀,皖西的党和人民并没有被吓倒。1932年10月,中共皖西北道委决定成立红二十七军,随即带领两万多名地方干部、群众和伤员进行东线转移,经过大小数十次战斗,打破了数倍于红军的围追堵截,歼敌近四千人,历经十多个县,行程三千多里,牵制敌军五个师的兵力,于11月24日到达七里坪与省委和各主力团会师。11月30日,省委决定重建红二十五军,以独立坚持斗争,发展和巩固根据地。不久,郭述申率特务营回皖西地区开展工作,恢复了少共道委会、道区总工会、妇女委员会等机构。1933年4月,皖西北道区苏维埃政府在汤家汇召开工兵农代表大会,制定了恢复建设根据地和对敌斗争的方针、政策,鼓舞了军民坚持斗争的决心和信心,在皖西北保存下来的根据地,重新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成立了皖西北游击司令部。皖西北道委、道苏的有力领导以及红二十五军和皖西北地方武装的组建,扭转了根据地斗争力量的分散局面,开始了打破敌人“清剿”、粉碎敌人大规模划区“清剿”,使根据地形势有所好转。国民党的“清乡”和“清剿”计划均未得逞,于1933年5月,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仅皖西北地区的敌军就有四个师又四个旅和各县保安团队,处在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中。为保存革命力量,1934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为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扩大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对外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

1934年11月至1937年7月,皖西革命根据地进入以游击战为主的战略坚持阶段。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之后,国民党将皖西北分为第一和第四“驻剿”区,派驻7个旅、2个团、3个营和2个保安团的兵力。在敌人残酷“清剿”下,皖西北只保存赤城、赤南、六安县三区、六区,霍山县六区等几小块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只有83师700多人和三路游击师170多人坚持游击战争。鄂豫皖边区的革命处于危急关头。中共皖西北道委所辖的六安和霍山县委于1935年初被敌人摧毁,赤南和赤城县委于同年春夏率所属地方武装到潜山、太湖、霍山一带打游击。中共皖西北道委随赤城县委行动,不再独立存在。1935年2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根据省委的指示,决定以皖西北红218团和鄂东北独立团为基础,重建二十八军,全军共计1000多人。二十八军采取正确作战方针,大胆、积极地寻找新的立足点,创建新的游击根据地。2月16日,红二十八军来到舒城县驼岭附近的白果树,总结了十几天来的行动和战斗,决定在舒城、霍山、潜山、太湖4县结合部创建游击根据地,成立了中共皖西特委,并组成二四六团,共200多人。三月底,在石关乡象形地成立了“舒霍潜边区苏维埃政府”。4月,与活动在合肥、舒城、庐江等县的中共皖西北特委及独立师取得了联系。此后,二四六团和皖西北独立师相互配合行动,使舒霍潜太游击根据地与皖西北游击区连成一片。

红二十八军重建后,以皖西北地区为基地转战于鄂豫皖边区的四十五个县,地方武装、便衣队就地坚持斗争,牵制国民党正规军最多时达六十八个团,约十七万人。先后歼敌十八个营、十五个连和大量小股敌军,粉碎了敌人的四次“清剿”,取得了重大胜利,使革命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区。同时,有力地支援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配合了红军在南方各省的斗争。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皖西特委和红二十八军领导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与国民党进行了停战谈判。从此皖西革命根据地进入抗日战争的新阶段。

五、皖西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历史作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在国民党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的艰难处境下进行的。其创建和发展对土地革命战争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皖西革命根据地作为鄂豫皖根据地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肩负着对敌作战和分担经济压力的双重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说,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兴衰关系到整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兴衰,它的创建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鄂豫皖根据地的压力。皖西革根据地,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调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发展农业生产,解决红军给养和根据地人民的吃饭问题;恢复和建设根据地财政税收,保障财政收入和军事供给;发展手工业和工业生产,鼓励市场贸易和赤白物资交流,打破封锁,增加根据地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等等。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皖西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在短时期内取得明显成效,在物质保障方面有力地支持了鄂豫皖根据地反“围剿”战争的进行。

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土地革命、发展工业和贸易、积极开展财政和金融建设等措施,为根据地生存与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在此过程中,皖西的党和政府从实际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政策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立足土地革命战争需要,将粮食生产放在首位,同时注重发展工业以供军需民用,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给养问题,同时改善了根据地人民的生活,为皖西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陈忠贞.皖西革命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张道远

2015-02-03

康立厚(1980-),男,安徽颍上人,中共颍上县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K263

A

1672-4437(2015)02-0074-03

猜你喜欢

霍山皖西六安
安徽六安:乡村直播 “云端”致富
安徽六安:致力打好产业扶贫“特色牌”
柱前衍生化HPLC同时测定霍山石斛中13种游离氨基酸含量
霍山石斛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及活性菌株的鉴定
霍山石斛Stagonosporopsis oculihominis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分离鉴定
回马枪
六安茶香也袭人
回马枪
怎样是一株好霍斛
吴月娘爱的,贾母不待见的,都是这杯六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