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会议后瑞士永久中立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2015-11-24张亦瑄
张亦瑄
维也纳会议后瑞士永久中立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张亦瑄
(首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北京 100089)
中欧小国瑞士经历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三十年战争期间,整个欧洲卷入了战争,瑞士被参战国包围,但瑞士联盟却取得了保持中立的胜利;《威斯特伐利亚和平条约》的签订结束了战争,也宣告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中立国家的诞生;维也纳会议决定,确定瑞士为永久中立国,作为奥、德、意等国的缓冲地带。从此的200多年间,瑞士没卷入过任何战争,包括两次世界大战。瑞士如何逐渐形成中立政策?中立政策在周边强权政治的挑战下和新的国际环境中能否继续保有其中立的原则?
瑞士;永久中立政策;消极中立政策;积极中立政策
东界奥地利,南邻意大利,西接法国,北连德国,位於欧洲心脏地区的小国瑞士,风景如画,但资源匮乏。自公元1515年采取中立政策以来,在动荡的欧洲大陆的强权斗争中,可以说是在强国的夹缝中求生存。虽然初期仍不免遭受战争的蹂躏,然而由于瑞士对中立政策的坚持,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以来不仅成功逃脱了两次世界大战战火的摧残,还藉由中立政策建设成为名列欧洲第一,年人均收入高达三万多美元,生活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令人心生向往的“伊甸园”。日内瓦频繁召开重大会议,各国际组织也在日内瓦“安隐扎寨”。归根到底,瑞士之所以能保持中立一是因为它无比重要的地理位置,另外就是在多股强大外力制衡下,必然与其自身内政外交的演进。
一、瑞士永久中立政策的形成
日本学者认为“永久中立(Permanent Neutrality)是指一个国家根据条约规定当其他国家之间发生战争时,保持中立,并主动承担不得对任何国家发动战争的义务的法律地位。”1“瑞士国境虽大多数位于高耸的阿尔卑斯山脉上,但是由于身处欧洲心脏地带,且为欧洲陆、空交通转运点的关键性位置,使其成为周边地缘政治强国觊觎的对象。”[2]瑞士的历史充满着斗争与反抗,入侵与反侵略。种种的痛苦教训让瑞士各州认识到想要在邻国激烈的斗争中求生存,有必要抱团采取对外统一的政治和军事立场。1291年的永久同盟建立开始,瑞士开始并始终扮演着中立国的角色。“三十年战争”中瑞士初步形成中立政策,战争结束后,在欧洲的各种矛盾冲突中,瑞士仍然保持中立。瑞士的中立是联邦得以安全生存的条件和保障,也是根据自身国情为了在国际形势中发展而做出的必然选择。从18世纪起,欧洲列强不再缔结与瑞士的军事合约,瑞士自此宣布采取永久的中立政策,自那以来对欧洲事务始终保持中立,中立的瑞士终于变成现实。
(一)海尔维第共和国时期至维也纳会议的召开(1798-1814)
1798年拿破仑的军队打着要解救瑞士人民的旗号,占领了瑞士。1798年4月,在法国军队的监督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海尔维第共和国”建立。但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有悖于瑞士几百年来的政治传统和民族习惯,遭致人民的抵制和反抗。1815年,瑞士制定了新联邦公约,并正式采用“瑞士联邦”作为国名。1814-1815年欧洲列强奥地利、普鲁士、俄国和英国在维也纳召开和会,为处理瑞士事务成立特别委员会,承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并保障其领土完整。列强把瑞士看成是法、奥、德、意之间的缓冲地带,认为“瑞士的中立和完整及其脱离任何外国势力而独立,是符合整个欧洲政治的真正利益的”3。“有关大国必须明示或暗示地同意给该国以永久中立地位,就是说,没有他们的同意,就不能永久中立,而该国也不能单方面宣布永久中立”4。瑞士传统的中立外交政策,再次获得国际间的认可。至此,“无论在欧洲还是在世界其他地方,瑞士的永久中立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5
(二)国际联盟时期(1914-1939)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突然爆发,瑞士的中立政策受到严峻的挑战,也有被卷入战争的危险。但瑞士严守中立立场,向各国宣布决心捍卫100多年来的中立原则,成功地贯彻了“武装中立”的原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的四个邻国分属两大敌对阵营,瑞士夹在中间。一次大战结束后,1920年国联行政院通过《伦敦宣言》,“承认瑞士永久中立以及对其领土完整的保证是合乎普遍和平的利益的,从而也是与国联的原则一致的”。瑞士于1920年5月经全民投票以微弱多数决定加入国联,然而,随着30年代国际局势渐趋紧张,国联瓦解的迹象日益明显。1938 年5 月14 日,国联行政院通过一项决议:“鉴于瑞士永久中立的特殊地位,国际联盟承认瑞士的意愿,即以后不以任何方式参加行使盟约规定的制裁,而且宣布对它也不再提出这样的要求。”这实际上为瑞士解除了国联盟约义务,也承认了它的绝对中立地位。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5)
二次大战爆发前,瑞士为保持中立立场,选择了退出国联。当二战已经迫在眉睫时,瑞士议会于1939年8月30日通过决议,照会各国政府,重申它将恪守中立。二次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势力肆虐整个欧洲,瑞士处於轴心国的包围圈中,差一点被卷入二战。但瑞士坚持中立政策,一个国家的中立,无法期待别人的善意,或是一纸条约的保证,“而是建立在本身具有威慑力的强大防卫力量上”6。其间联邦军队为捍卫国土进行动员,“结果在1937年7月的某天,几小时之内,瑞士的男人们穿上了军装,在一个只有400万人口的国家里竟动员了50万人的大军。”7战争中瑞士利用中立国的地位接纳了成千上万受纳粹迫害而背井离乡的人们,并通过完全由瑞士人组成的国际红十字会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比瑞士更中立”8成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中流行的口号。由瑞士人亨利•迪南创立的总部设在日内瓦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道主义机构,它成为瑞士中立政策的象征。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1945-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瑞士的中立飘落在二战”。9瑞士在国际上声誉不高,各战胜国对瑞士的中立政策并不赞赏。然而,瑞士的中立地位使之成为国际争端的最佳谈判与调节地点,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遇有国际冲突,瑞士时常出面斡旋,使双方互相接触联系”。10日内瓦更是联合国欧洲总部的所在地。“世界分为五大洲: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和日内瓦。”11这是法国外交大臣塔列兰1815年在维也纳会议上的一句名言,以此极言日内瓦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永久中立制度在其后随着国际关系的纷繁变化,其自身的发展曲线也是蜿蜒曲折的。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该制度降到了最低点”。12在全球化时代,瑞士的中立政策面临新的问题和考验,为顺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瑞士开始修正和调整其中立政策,从传统、保守的中立向“更加灵活的中立”转变。
二、20世纪以来瑞士永久中立政策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永久中立国从确立之日到如今,一直在演变着。然而,变化动荡的国际情势,和从未停止的战争烦扰,都影响着中立国应对外部环境的能力,也是对中立政策可行性的考验。现如今,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明显,在一切可能的领域展开国际合作以应对最新的挑战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外界的要求,同时这种独善其身的做法也难免逐步引人诟病;为了对变化的国际局势做出及时反应,瑞士政府也开始对中立政策做出不同的解释,如其在1992年3月公布的《瑞士中立政策的考验:瑞士外交政策的延续或调整》(研究报告中指出“中立仅是瑞士追求其国家独立自决的一项外交政策工具”,同时在1993年的《1993年11月29日中立政策报告》(和《2000年安全报告》(中,政府也使用了“弹性的”中立政策,以满足其国家利益和国际社会的需要。“永久中立国已经迅速适应新的政治环境,修改后的解释也更符合变化了的欧洲形势。”13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瑞士2002年9月加入联合国的举动看出,瑞士已经摆脱了“孤立的中立国家”的角色,开始成为一个“积极的中立国家”14。
(一)70年代至80年代的消极中立政策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原本在国际社会中担任传统调解员的中立国作用已不再必要。但是没有人愿意放弃中立的原则,一个多世纪以来,联邦没有参加任何国家联盟。“瑞士国民害怕国际协定暗含着对瑞士主权和自由的破坏,他们反对那些违反最高政治准则的事情,并对国联有着深深的不信任感,对国联目前在解决冲突危机的能力感到失望。”15然而瑞士加入国联及其在外交政策的执行上并非是完全中立的,当时的外交政策指导人因为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坚持回到完全中立的道路上来。20世纪30年代,国际联盟呈现出日益明显崩溃的迹象,因此瑞士不得不更加地置身于国际争端之外,这就自然地导致其放弃灵活的中立而回到完全的中立上来。联邦的中立不再是因事而异,而是根据在瑞士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该国的地理环境与国家历史,中立必须是绝对的,以“保证其利益、领土不可侵犯的合理的全面和平”。16因此,参与安全体系18年以来,瑞士又回到了绝对中立的老位置。
(二)瑞士90年代的积极中立政策
自80年代中期,瑞士政府意识到重返国际体系,特别是加入联合国这样的全球性国际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始调整中立政策。80年代末期,国际形势出现重大变化,全球化使国家之间开始了日益密切的联系,这时传统的中立政策就显得过于僵化而不合时宜。而在其他的中立邻国,如“北欧的芬兰、瑞典及中欧的奥地利也都在中立国应尽的义务上做了修正的解释以迎合改变中的欧洲局势,并先后加入了欧体。”17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瑞士开始调整原本较消极、严谨的中立政策,以一种较开放、更灵活的姿态来面对。尽管如此,对于以军事活动为主的北约(NATO),瑞士从没有纳入考虑,因为其原则明显违反了瑞士的中立,“瑞士的中立不但不介入任何冲突,还暗示地说明反对任何超国家主义的军事联盟。”18
(三)21世纪的灵活中立——加入联合国
加入联合国是欧陆小国瑞士走出自我孤立的标志,尽管瑞士政府多次表示,加入联合国并不代表放弃中立政策,也不会明确支持任何军事冲突中的任何一方,但瑞士也将不得不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改变长期遵守的传统中立政策。长期以来,瑞士同时加入了很多联合国的组织,日内瓦还是联合国欧洲总部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难民署、国际劳工组织等许多联合国专门机构所在地。仅作为观察员而不加入,严重阻碍了瑞士在联合国中发挥作用;而加入联合国,瑞士能在继续保持自己中立国身份的同时,享受联合国会员权利,并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发声,瑞士人已经在新的国际情势下刷新了“中立”的含义。在2002年3月举行的全民公决中,54.6%的瑞士选民赞成加入联合国。即使有近一半的公民仍对加入联合国感到不安,“争论的话题在各报章媒体和街角出现”,19但仍符合瑞士联邦宪法规定的“双多数”要求。
(四)中立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瑞士赖以中立政策和平的渡过了七个世纪之久,但是长期置身于国际事务之外以独善其身的旁观者角色,早已引来各界对瑞士的自私之说。事实上,在国家相互依存、国际合作如此频繁的现代国家关系中,中立或绝对中立的理想状态已不复存在。但瑞士人担心本国的中立将会受到影响,“假设瑞士的极度保守党人民党能在联邦委员会里得到两个席次,那可能代表瑞士日后在国际间的角色将走回头路。”20这样看来,瑞士加入欧盟,是大势所趋,但还需时间。且在保证不结盟下,瑞士的外交无法像瑞典那样自由、灵活而广泛。今天,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狭隘的、自我封闭型的中立政策已经过时。无论如何,瑞士政府对中立政策的定义已经变得越来越灵活,而越来越多的事实也证明,瑞士政府正试图摆脱永久中立的负面状态。在秉承中立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营造更积极、更开放的新形象势在必行。此外,应当看到,瑞士的中立政策历史悠久,“中立如今已变成牢牢扎根在人民心中的一种政治信仰”,21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有着几百年政治、法律、历史、文化积淀的永久中立制度不会轻易改变。
注释:
① (日)寺泽一,山本草二.国际法基础[M]. 朱其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436-437.
② Alapuro,Risto,ed.SmallStatesinComparativePerspective:Essays for Erik Allardt [M].Oslo: Norwegian University Press, 1985:137.
③ Francois Nouvelle, Histoire de la Suisse et des [M] Suisses, Payot Lausanne(1983):436.
④ (英)J∙G∙斯塔克著.国际法导论[M].赵维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22.
⑤ Jean∙Claude Favez,Nouvelle Histoire De La Suisse Et Des Suisses, [M] Editions Payot Lausanne, 1982,P.280.
⑥ 苏秀法.瑞士对联合国及欧盟之关系 [J].问题与研究,1994,33(6): 23.
⑦ (瑞)埃∙邦儒尔.瑞士简史:下册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4:639.
⑧ 张志凯.国际城市日内瓦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84.
⑨ Stephen P∙Halbrook.Target Switzerland:Swiss Armed Neutrality in World War II[J].German Studies Review, 2001,24(1):229-230.
⑩ 吴志成.当代各国政治体制——德国和瑞士[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220.
[1] Francois Nouvelle.Histoire de la Suisse et des Suisses [M]. Payot Lausanne, 1983.
[2] Alapuro,Risto,ed. Small States in ComparativePerspective: Essays for Erik Allardt [M].Oslo: Norwegian University Press, 1985.
[3] Jean-Claude Favez.Nouvelle Histoire De La Suisse Et Des Suisses[M].Editions Payot Lausanne, 1982.
[4] Stephen P∙ Halbrook.Target Switzerland: Swiss Armed Neutrality in World War II[J]. German Studies Review, 2001,24(1):229-230.
[5] Surya P. Subedi.Neutrality in a Changing World: European Neutral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Community[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4).
[6] Prerna Kumar.Columbia Missourian:Switzerland Joins United Nations[M].ColumbiaMissouri, 2002(11).
[7] Edgar Bonjour.Rückkehr der Schweiz zurabsoluten Neutralität1938[M].Oldenbourg,Oldenburg Wissenschaftsverlag GmbH, Feb,1966,
[8] Christoph Morgeli, The essence of Swiss neutrality,[M] General Assembly, 8 May 1999.
[9] Helena Bachmann, “Just One of The Gang”, [J] Time Europe, 3.April, 2002, Vol.159, No.9.
[10] Honor Mahony, Victory for Swiss right wing party, [J] vol.21, 20 Oct 2003.
[11] Torvald Höjer, Die Genesis der schwedischen Neutralität. Die Außenpolitik Schwedens im 19. Jahrhundert.[M] Oldenburg, Oldenburg Wissenschaftsverlag GmbH, Aug,1958.
[12] Peter Stacher, CH libre, Why is Switzerland not a member of EU and NATO?[J] CH libre, Oct 1996, vol.33, No.3.9
[13] (日)寺泽一,山本草二.国际法基础[M].朱其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14] (英)J G斯塔克.国际法导论[M]. 赵维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
[15] (瑞)埃德加∙蓬儒.瑞士中立史[M].刘文立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16] (瑞)埃∙邦儒尔著.瑞士简史:下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4:639.
[17] 张志凯.国际城市日内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8] 吴志成.当代各国政治体制——德国和瑞士[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19] 潘淑杏.90年代瑞士欧洲联盟政策之研究[M].台北:淡江大学出版社,1997.
[20] 苏秀法.瑞士对联合国及欧盟之关系[J].问题与研究,1994,33(6).
[21] 苏秀法.从芬兰加入欧体看中立国的义务[J],问题与研究,1994,33(3).
责任编辑:张道远
2015-01-17
张亦瑄(1995-),女,新疆乌鲁木齐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系学生。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政治。
D83/87
A
1672-4437(2015)02-0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