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莹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
2015-04-17齐娜指导陈莹
★ 齐娜 指导:陈莹
(1.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沈阳 110032)
陈莹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
★齐娜1指导:陈莹2
(1.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 110032)
摘要: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几年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严重影响青年女性的生活和工作。陈莹教授经过多年临床辨证施治,以温肾助阳、活血化瘀法治疗肾阳虚痛经,疗效满意。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温肾助阳;活血化瘀;痛经宁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1]。与西医妇产科中原发性痛经相对应。以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年女性多见。如果此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则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工作、生活。
1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对于本病的认识及论述颇多。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内曰:“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现。”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有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为研究痛经的病因病机奠定了理论基础。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气郁者、血结者,并列有方药,其中治疗寒性痛经的温经汤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一直被后世医家沿用。《圣济总录》提出了痛经的病机及针对寒凝血瘀痛经的治则。曰:“室女月水来腹痛者,以天癸乍至,荣卫失和,心神不宁,间为寒气所客,其血与气两不流利,致令月水结搏于脐腹间,刺疼痛;月事乃经血之余,和调则血下应期,无过与不及之患。若冲任气虚,为风冷所乘,致气脉不顺,所下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风冷之气,与月事相击,故所下不调而腰背拘强,脐腹刺痛也。”金元时期,痛经病因学说得到了进一步补充,最值得一提的是朱震亨的《丹溪心法》,其根据经前、经期、经后痛经,对痛经提出寒热虚实的辨证,具体如下:经后过作痛者,乃虚中有热,所以作疼。经水将来作痛者,血实也。《景岳全书·妇人规》对于痛经的辨证论述尤为详细:“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有滞无滞于此可察,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傅青主女科》认为痛经的病因主要有肝郁、寒湿、肾虚,以解郁、化湿、补肾为治疗原则,并分别用宣郁通经汤、温脐化湿汤和调肝汤来治疗痛经。现代医学对痛经的认识不断发展,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医认为痛经的病位在子宫、冲任,病因总结为气滞血瘀、寒湿血瘀、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肾气亏损。“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陈莹教授将历代医家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见解与自己的临床经验相结合,认为临床上由阳虚血瘀而致的经行腹痛,尤以肾阳虚较为多见。肾阳虚弱,虚寒内盛,冲任、胞宫失煦,虚寒滞血,故导致痛经发生。
2辨证论治
张玉珍主编的《中医妇科学》[1]教材将痛经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虚血弱、肾气亏损等证型。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观察,陈莹教授发现多数痛经患者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神疲乏力,舌淡胖苔白,脉沉弱而迟等肾阳虚体质的症状及体征,因此认为患者多为肾阳虚血瘀证痛经。人体生殖发育之根本在于肾,肾阳则有温煦胞宫的功能。如果素体禀赋不足,阳虚于内,胞宫失于温煦,或饮食过于生冷,重伤阳气,则肾阳虚弱,命门火衰,胞宫失于温煦,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虚寒性痛经。在痛经的治疗中,无论虚实,加以温阳之品,有达到血遇热则行,行则痛止之效果[2]。故陈莹教授自拟痛经宁1号并临证加减,治疗肾阳虚证痛经,疗效显著。痛经汤由白芍、菟丝子、荔枝核、延胡索、巴戟天、蒲黄、没药、桂枝、五灵脂、鹿角霜、白术、牛膝、柴胡、炙甘草等药味组成。本证为本虚标实之证,方中白术、巴戟天、菟丝子和鹿角霜补肾益精助阳,固督脉。治疗经期腹痛为本证当务之急,治疗之法宜突出“通”之主题,柴胡与牛膝两味相配,一升一降,既疏体内停滞之血,又通胞宫瘀积之血。五灵脂甘温走肝,散血止痛;蒲黄辛凉性滑,活血消瘀,二药相须为用,起到了通利血脉的作用,推陈致新,有化瘀止痛之功。延胡索配没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荔枝核和川楝子均为气中之血药,即理气以助行血通瘀。白芍补血调经,缓急止痛。桂枝为大辛大热之品,能够补火助阳,温通血脉,散寒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佐使之药。腰痛明显者,加乌药、狗脊、杜仲以强筋骨;恶心呕吐者,加竹茹、姜半夏;经前乳胀明显者,重用王不留行和路路通,以通经络、畅血行。
3病案举例
赵某,女,25岁,未婚,2014年10月3日初诊。经行腹痛5年,加重1年。患者平素月经规律,周期28~30天,经期6~7天。经量偏少,经色淡红,有血块,经前2天腹痛明显,经期第一天疼痛最剧烈,得温痛减,并伴有腰酸。曾口服布洛芬止痛,未曾系统治疗。近一年无明显原因经期腹痛加重。末次月经(Lmp)2014年9月10日—15日。患者平素畏寒怕冷,腰骶胀坠,饮食及夜寐可,小便清长,大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尺脉弱。彩超提示:内膜0.75cm,子宫及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痛经(肾阳虚血瘀证)。治以温肾助阳、行气止痛,用自拟痛经宁1号,7剂。每日1剂,水煎两次,早晚各服100mL。初诊当日开始服用,连续服至经期第2天,配以服用血府逐瘀胶囊,6粒/次,2次/日,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功效。并嘱患者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辛辣之品,切勿受寒。
11月4日二诊:Lmp10月11日—16日,经量色质同以往,血块减少。自述服用上方之后,经期腹痛较前减轻,但近日自觉乳房胀痛较甚,平素怕冷、腰部不适等症状缓解,饮食及夜寐可,二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予痛经宁1号加王不留行15g、路路通15g,7剂。水煎服,用法同前。经期过后服用右归胶囊,以增强温肾助阳之功效。
12月2日三诊:Lmp11月10日—15日,经量色质同以往,血块基本消失。自述服上方后经期腹痛基本消失,伴随症状减轻,经前乳胀明显缓解。饮食及夜寐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为巩固疗效继续服用痛经宁1号,7剂。随访3个月,未复发。
4结语
陈莹教授认为,治疗痛经除了
要准确的辨证用药之外,还要把握好用药的时机,重点掌握经前期与经期过后的治疗。陈莹教授治疗痛经的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急则治其标,并在治标的基础上兼以治本。月经来潮前5天至经期第2天,口服汤药并配伍血府逐瘀胶囊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第二步,在经期过后嘱患者服用右归胶囊,以温补肾阳之法解决痛经之根本所在,这是治本之法。如此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疗效方能巩固。如果到了月经期,痛经已经发作,这时再用药治疗,疗效往往不理想,此即《内经》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此外,患者在生活中应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抵抗力。平时注意劳逸结合,经期避免过度疲劳,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体育运动。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4.
[2]王金亮.中国平遥王氏临床经验集[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收稿日期:2015-01-22)编辑:万崇毅
中图分类号:R271.11+3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