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和谐医患关系视角的高校护生教育工作研究
2015-04-16史仕羽肖俊辉
史仕羽,肖俊辉
(广东医学院,广东 湛江 524023)
不久前,笔者对8个四年制本科三年级教学班,即将下临床实习,学号为偶数的132名护生(男生30人) 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32份,回收131份,回收有效率为99%。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大三学生已经学完所有理论和实践操作课程,通过大三学年每周一次的医院临床见习,从理论到实践对护理、对当前的医患关系,相比其他年级会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感悟,三年的大学生活也让他们对学校的各项工作更有发言权。同时,笔者对目前在4家三甲医院工作7年的4名护士骨干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个人访谈。
笔者作为专职辅导员已带3届护理专业学生,对护生有深厚的感情,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深入观察、个别访谈、主题班会、参与护生活动等形式,对护生的各方面情况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目前高校护生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及分析
1.高校护生的专业、职业认同感较低。国内相关研究证明:护士的专业、职业认同感与其工作态度、医德医风成正相关,而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已经成为护生较低专业、职业认同感的主要原因。100%的护生认同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在目前这种医患关系下工作,你认为医护人员是否会有精神压力?有83%的护生认为压力不小,只有17%的护生认为压力不大;目前的医患关系对你毕业后是否从事护理工作影响如何?33%的护生认为影响很大,65%的护生认为有影响;只有2%的护生认为没有影响;你是否喜欢护理行业?不喜欢的有61%,喜欢的只有39%;不喜欢护理行业的原因?传统世俗原因的26%,护士和医生相比地位低,待遇差的36%,医患关系紧张,没有安全感归属感的38%。
而对学生的访谈和观察则发现:大部分护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驱动力只是因为护理好就业、工作比较稳定;其主动参与的活动也是围绕考试和就业而进行,大学丰富的人文内涵已经不在,其思想文化变得世俗化、物质化和平庸化。如何提高护生的专业和职业认同感,是目前护生教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2.课程设置不当、日常教学活动质量不高。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施,针对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医学院校在进一步强化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训练之外,也加强了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开设了《医患沟通学》、《心理学》等选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学伦理学》、《生命文化概论》等必修课,平时也有许多人文素质讲座,通识教育已经逐步展开。对护生也开设了《护理教育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礼仪》、《护理伦理学》必修课程。
但是由于教材本身的局限性,着重于一些相关理论学科知识解说,将培养人文素养简单地等同于人文学科知识的增加,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心灵震动,学生有人文知识,却没有人文素养和行动。学生上课、听讲座,只是出于获得学分或“被参加”讲座,虽然理论上他们也能认识到这些课程的重要性,但实际能认真听讲的并不多:比如对你觉得学校开设的法律课程如何的问题?有71%的护生觉得很好,也很支持;29%的护生认为很好,但不支持;你觉得学校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和讲座如何?60%的护生觉得很好,也很支持,21%的护生觉得很好但不支持,19%的护生觉得没必要;你会认真听讲这些课程和讲座吗?有25%的护生会认真听讲,45%的护生视当时情况而定,30%表示不会。
2004年以来,广垦橡胶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经过十几年的拓展和建设,先后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老挝以及新加坡等国家共建立了43个天然橡胶经营项目,构建起集科技研发、种苗繁育、种植基地、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国际贸易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2016年,成功收购全球第三大天然橡胶企业泰国泰华树胶公司,天然橡胶年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掌控海内外橡园面积200万亩,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全产业链经营企业。
在日常教学中,《生命文化概论》、《医患沟通学》等课程是由缺乏医学知识的社科部老师或辅导员任教,《护理教育学》等课程则由只有医学知识的护理专业老师上课。任课教师自身的人文、科学素养不同,人文和医学两者不能有机结合,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不能结合实践进行教学,这也间接造成护生人文关怀、服务意识和能力低下,实际医患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不高。加之这些课程是选修或考查科目,期末考核以书面考查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点为主,不计入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与学生的评优、奖学金关系不大,学生就更加敷衍。
3.服务意识和能力较差,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国内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频发的医疗纠纷中,因服务态度、医德医风引起的占到了80%。[1]随着护理整体优质服务的提倡实施,服务意识和能力在医疗护理中越来越重要,这也是病人评价护理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是道德、责任心、同情心、利益、沟通能力等多种内容在护理活动中的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护士的服务态度和工作作风等来体现。
笔者通过与4名护士骨干的个人访谈了解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护士最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能力、要有吃苦耐劳和奉献的精神。没有这些,再精湛的技术、再娴熟的交流技巧也不能真正改善医患关系,尤其是在面对那些经济等各方面条件都较差的病人时。而根据她们及同事多年来对下临床实习护生的观察,大部分实习护生怕吃苦,不愿加班,不喜欢和病人交流,对病人及家属的问题常常是应付了事,缺乏对他人的尊重,组织纪律性差,总之,服务意识和能力较差,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实用主义的影响,独生子女居多的当代大学生,一方面缺乏必要的人生历练,吃苦耐劳精神差;另一方面,对个性自由的过分张扬,导致注重权利、忘却责任义务,功利、以自我为中心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并且,人际关系紧张、缺乏交流技巧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常见的问题。走进学生宿舍,每张床前都有帘子,一道道床帘隔开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心灵交流碰撞的心理空间。当然,这与当前大学的教育也有一定关系。
由学校、学院行政力量号召组织、学生“被积极参与”的活动太多,而这其中又有过多的运动式、政治式、应景式的表演活动,且以领导的喜好为筹办标准,一味专注“创新”和活动现场效果,忽视价值传承和引导。学生自主策划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缺乏,学生感受不到集体生活和活动于个人的成长意义和长远人生价值。高校学生工作日益成为一种程序化、实用化、效率化的工作模式,一种没有精神启迪意义的庸俗过程,失去了其教化功能。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大学校园里,由于部分教师和辅导员对“以生为本”理念的错误理解,在目前学生对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评教测评,与其年终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实际利益挂钩的压力下,导致对学生的放纵而忘记自身教育引导的职责。这种情况下,护生具有的服务意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可想而知。
二、建议措施
1.增强专业、职业认同感。教书育人是教师对学生的职责,但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具体教什么样的书,育什么样的人,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究。
在平时的专业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历史和前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让护生知晓护理专业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介绍对专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在工作中做出成绩的护士,以及优秀师兄师姐们的人生经历,他们对护理工作及人生意义的看法和信念,让学生有真实、优秀、可感染激励的“范型”,以加强护生的专业荣誉感和认同感。
针对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高校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让护生了解其原因后果、复杂性和严重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淡化其阴暗面,强调解决问题的积极面。要让护生熟悉《护士条例》、《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对护患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各自未履行法律义务时该承担的责任,护生不仅应该熟知,还应该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情景剧角色扮演来体验、提高对医患关系的认识,知道如何有效保护自身权益,增强职业安全感和认同感。
2.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授课质量。通识教育发展到今天,从课程设置、教材遴选到师资培训,已经有不少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可供参考,如何结合中国特色、本校特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每一个高校人应该认真思考、下决心着手解决的问题。对于医学院校教师而言,还要解决好如何将医学专业和人文有机结合,既精通专业知识和技术,又能看到专业以外广阔丰富的人文世界。
建议《医患关系学》改为必修考试科目,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加强对护生的人际交往技巧和沟通能力的培训,将部分学时放在临床医院实际教学,将护生与病人的实际沟通表现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
改革人文素质课程与讲座的教学方式,提高授课质量。将医学与人文有机结合,广泛引入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与讲座中。同时,理论与实践结合,引领学生走进真实的社会环境,如社区、医院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思考,把课堂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课程中抽象的人文理念具体化,并把实践过程及对实践的总结讨论、反思作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计入综合测评成绩,与学生的评优评先、奖学金挂钩,才能真正让学生重视并有所收获。
3.以对话教育为载体,加强沟通能力培养。对话教育包括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自我的对话,本文所指的对话教育主要指第一种。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对话”无处不在,但那不是真正的对话教育,而是教师训导,学生被动倾听的布道,用教师或精英权威的思考代替学生独立的思考。即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技能,但其思维方式依旧僵化,教育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负担。在这样的“对话教育”中,师生之间缺乏平等自由、公正、相互尊重的对话前提,师生之间感受不到相互理解和彼此真诚的分享期望。
对话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和情景进行对话交流,也要善于创设对话情景,建立自由平等、公正、开放、真诚的对话平台。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对话的真正内涵,了解目前国内外对话教育的研究状况,掌握搁置个人判断、倾听、质询、思考、交流的对话技能。同时将对话的精神、原则、技能应用于生活与工作,通过对话教育,帮助护生掌握对话技能,学会积极交往,弄清楚改善医患关系的途径,就需要改进的方面形成共识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4.以学会关心为工作切入点,提高护生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缺少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2]诚如爱因斯坦所言: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3]有服务意识,护士才会真正具有责任心、同情心和吃苦耐劳精神,在面对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病人,尤其是那些经济能力、社会地位较差的病人时,才能站在病人和家属的角度去体会和考虑他们的心情,任何环境下都能做到慎独,勇于担当,尽职尽责为每一位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学会关心”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教育机构调整以适应21世纪人们的需要,促进合作,学会关心。[4]具有关心品质和能力的人很少会变得冷漠自私,学会了关心,护生才会去了解、同情病人,才愿意吃苦耐劳,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而非“以自我为中心”,而这些恰好都是服务意识和能力提高的自然表现。
所谓学会关心主要是从培养关心的角度,通过阅读思考、对话沟通、榜样感染和实践活动让护生能够逐步做到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当然这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关心的品质和能力,能真诚地关心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需要做出及时恰当的回应,以关心培养关心,最终逐渐培养护生的关心品质和能力,提高护生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促使护生能更多地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从全局整体的视角来对待学习和工作;让护生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病人,成为“弱势群体”,要学会以理智和谐、而不是弱者或强者的心态去对待责任和权益。
5.培养护生自我管理服务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要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为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提供更多完善的服务,从中培养和熏陶学生的交往沟通协调能力,妥协合作的民主精神,自由独立和能负责愿担当的人格。这些是他们对毕业后工作生活的提前预演和操练,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所必须具有的品质。
因此,学生工作的中心应该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服务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质。要彻底改变目前学生会和团委等学生组织的“官办”性质,从学生干部的选举到具体活动的策划举办,学校、学院不要过多干涉,除非学生违反法律和道德底线。从学生干部的领导能力培训、组织活动、场所安排到提供相关经费,为学生组织提供支持引导,把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经历和文化背景、个性相异的同学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融入学校开展的活动,并通过活动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正如有高等教育专家所指出的那样: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思想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影响最大的不是学校,不是教授,而是他们的同学!这个发现在许多大学环境里经过无数重复实验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服务的能力,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学生的引领教育,学生毕竟只是成年的“小大人”,高校需要对他们如何有效度过大学时光,如何看待人生价值等等提出建议引导。要在尊重学生的合理需要及价值诉求,在拓展学生心智视野空间的基础上,在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培养其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张扬,引导学生追求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启迪学生更高更美好的价值追求。尊重、张扬学生的个性并不意味着盲目放纵其个性,而是基于理性自觉自律、良善德性基础上的个性。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开展的学生活动,就不会是一种只为了撰写总结的材料文字、符号数字游戏,而是能够把握学生真实情感和实际生活的、具有精神启迪意义的育人活动。◆
【参考文献】
[1]刘琳.医学生沟通技能培养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西北医学教育,2013,(3):507.
[2]杨巧媛.医学生应注重医患关系的意识培养[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5,(1):32.
[3]转引王建平.中国现代语境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177.
[4]周先进.“学会关心”取向的教学价值观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2.
[5]程星.细读美国大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