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
2015-09-15董佳佳张宁宁李艳君牛亚靖
董佳佳,张宁宁,李艳君,牛亚靖
(1.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辽宁锦州121001;2.空军沈阳宁山路离职干部休养所卫生所,辽宁沈阳110031)
产后抑郁是指女性产后发生抑郁症候群的一组疾病。其成因较复杂,其危险因素涉及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此外,孕期保健宣教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1]。因此,减少其发病率的关键在于及早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本研究对本院100例孕产妇采取孕产期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在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病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进行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孕产妇100例,年龄在23~38岁之间,平均28.8岁,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既往无精神病史或人格障碍史,无明显不安社会因素影响者,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50例作为对照组,50例作为干预组。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孕妇接受常规产前检查及产前产后护理。
1.2.2 干预组在产前对孕妇心理健康水平和营养状况进行初步评估,自妊娠28 w后至产后6 w末,由专业护理人员提供专业的全面的系统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同时辨识出存在不良个性特征或有抑郁情绪者,针对个体特性、心理特点等制订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1.2.2.1 产前利用SDS量表进行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在SDS量表中包含20个题目,分别反映抑郁心情、身体症状、精神运动行为及心理方向的症状体验。SDS标准分≥50为有抑郁症状。该量表能准确、全面、迅速地反映被试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特别适用于综合医院以早期发现抑郁症病人。评估内容包括孕妇的性格特征、家族精神病史、与家庭成员人际关系、对婴儿性别期望、孕期综合症。以此来帮助护理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孕妇的心理、生理状态及对分娩和妊娠的感受。对于存在焦虑、抑郁等危险因素的孕妇应重点关注。针对其不同的心理状态提供有针对性地心理支持及相关健康教育。开办孕妇学校,由专业护理人员提供全面系统的孕期保健培训,通过个别辅导、播放宣传片等方式讲解关于妊娠、分娩、胎儿发育、优生优育、育婴知识及产前运动、合理饮食等相关知识。同时,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减轻孕妇的心理负担。耐心解释其遇到的问题,正确认识和应对妊娠中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培养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孕妇在技能和思想两个方面做好向母亲角色过渡的准备。帮助孕妇熟悉生产环境,解除其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及紧张焦虑的心理,为产后心理健康的保持奠定坚实的基础。
1.2.2.2 分娩期制定有针对性地合理方案,医务人员一对一全程陪伴指导。可安排家人陪产,在心理上给予足够的支持,以减少产妇的恐惧和不安。教授产时呼吸方法、放松训练等技巧,引导分娩镇痛。
1.2.2.3 产后创造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保证休息和睡眠,加强护理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打扰。正确理解胎儿性别、产妇体型恢复等敏感问题。护理人员、家人、朋友要用正性情绪去影响产妇,主动与产妇交流,加强健康宣教及相关知识宣传,讲解产后保健知识、分娩后母体生理变化及新生儿的特点;及时进行母乳喂养的指导,帮助产妇顺利完成角色的转变。倾听她们的想法和感受,教会她们护理孩子的一般知识和技能,清除产妇自认为无能的心态。告知产妇出院后仍有支持组织定期随访,跟踪指导婴儿护理、产后恢复等相关知识和技能,以清除后顾之忧。
1.3 调查评估
对照组、干预组均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EPDS)[2]评估。EPDS在筛选产后6w抑郁症妇女方面有很好的心理特性,简单易行,容易被产妇接受。EPDS共10个条目,分别涉及心境、乐趣、自责、抑郁、恐惧、失眠、应付能力、悲伤、哭泣和自伤,各条目描述又分为4级,总分<12分为阴性,>13分为阳性,阳性者可确诊为产后抑郁症[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干预组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为4.0%,对照组为1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抑郁症发病率比较
3 讨 论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症,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4]。造成产后抑郁症的因素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其中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被认为是主要发病因素[5]。同时,肥胖也是产后抑郁不可忽视的诱因[6]。
本次研究干预组经过全程护理干预,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仅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理由可能与下列护理干预措施有关。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如下:建立孕妇档案使孕产期保健管理更加规范和持续化。护理人员8h在班进行孕产期知识宣传和指导,24h接受电话咨询指导;孕妇每次门诊产检时回顾性宣教、评估后个性化跟进指导。系统化的孕期护理管理措施极大的提高了孕妇产检和接受指导的的依从性,提高了孕妇及其家属的重视程度。产时医护人员的全程陪伴、亲人陪伴待产、无痛分娩等措施,使其减少了对分娩的恐惧。产后丈夫及家人的细心照料和陪伴,使产妇很快适应生活变化,进入母亲角色。出院后,护理人员的跟踪访视和电话回访,使产妇在专业指导下照顾婴儿,使婴儿健康成长,产妇尽快恢复。家属的积极参与和关注,有利于产妇适应母亲角色和及时发现产妇产后抑郁的一些表现,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7]。
此外,产后由于需要照顾婴儿,产妇往往会睡眠不足,感觉疲劳、精神不振,这也会使产妇在情绪上有所波动。再加上产后激素水平的急骤下降,常会出现产后情绪低落甚至抑郁症的发生。因此,产后保证充足睡眠,充分休息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些产妇对于如何照顾新生儿感到困惑,所掌握的有关新生儿特点、常见疾病及日常护理知识有限,对于在照顾新生儿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便会感到忧虑,并产生自觉无能的心理。久而久之,便会出现抑郁的现象。对此,我们设有24h咨询热线,为产妇解决在照顾新生儿中遇到的问题,使其以愉快的心情伴随婴儿健康长大。
另外,产后抑郁症的危害性不容忽视,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也会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患抑郁症母亲的孩子往往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并在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测定中出现异常,而且这些孩子多存在情感障碍。因此,要在产前、产时、产后均对孕产妇进行多途径、分阶段、主动、全面、连续的全程护理干预,大力进行宣传和教育,尽量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确保母婴健康平安。
[1] 张荣莲,陈起燕,李艳华,等.产后抑郁症发病因素的探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4):231-233.
[2] 郭秀静,王玉琼,陈静.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在成都地区产妇中应用的效能研究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4-6.
[3] 蔡国华,蔡雷,顾平.产后抑郁症综述 [J].现代护理,2003,9(3):178-180.
[4] 乐杰.妇产科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1-262.
[5] 徐兰梅.产后抑郁症心理护理体会 [J].中国医学创新,2012,4:78-79.
[6] MarsoosiV,JamalA,EslamianL.Pre - pregnancyweight,low pregnancyweightgain,andpretermdeleivery[J].JGynecol Obstet,2004,87(1):36 -37.
[7] 韩思敏,许波,何文静.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2012,1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