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论治积聚
2015-04-15席鹏飞李晨龙孟静岩
席鹏飞,李晨龙,孟静岩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王泰林,字旭高,晚号退思居士,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家。世人多知王氏以治疗肝病而著名,而王氏对于积聚的治疗也颇有特色。在《王旭高临证医案》卷三中,王氏记载了有关积聚的医案30例,其中有10例为复诊案例,记载了诊疗过程,辨证分析,及用药变化。现从该医案入手,并参考王氏的其他著作,如《医学刍言》《西溪书屋夜话》《环溪草堂医案》等有关积聚的论述进行佐证,探讨王氏治疗积聚的用药特点及学术思想。
1 病因病机
积聚一词,首先出现在《内经》中,《灵枢·五变论》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1]指出积聚多发部位为脘腹部,且与脾胃有关。
王氏继承了上述观点,指出积聚之所以发病,多因水寒之气侵袭、气血痰湿凝滞,或由饮食偏嗜之虫积,且多与肝脏有关。肝喜条达,肝气不舒则影响脾胃气机的正常运行。而机体正气不足,更易感邪发病,《医宗必读·积聚》指出:“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2]情志在积聚的发病中也有着重要影响,情志不遂则肝失疏泄,气血运行不畅,王氏在医案中多次指出情志在发病中的作用,如“因七情恚怒气郁痰凝所致”“病关情志,非湿热积滞可比”“得之忧思而气结也”等。
积聚因病因病机及发病部位不同,从五脏分类,为五脏积,心积、肺积、肝积、脾积和肾积。《难经》首次提出“五脏积”[3]的概念,以五行生克的理论解释了其病因病机。王氏在《医学刍言》中,以阴阳攻积丸加减作为治疗五脏积的基本方。阴阳攻积丸为平胃散加嵉蓄、瞿麦、麦芽、川芎、沉香、木香、大黄,又“脾之积在胃脘,腹大如盘,名痞气,原方不加减。”[4]以方测证,可以得出,五脏积的基本病机为湿阻中焦,气血不行。在实际治疗中,王氏处方用药又不拘于此,根据病情灵活用药,或燥湿理气行血、和脾化痰,或泻肝活血,或温补通下,随证治之。王氏共记载了6例五脏积的验案,其中,心积(伏梁)3例,脾积(痞气)、肝积(肥气)、肾积(奔豚)各1例。
2 证治特点
王氏所载积聚医案,新病少而久病为多。究其原因,新病多实证,邪实而正气不虚,可以攻而驱邪外出。久病之人,因邪气日久耗伤正气,邪实而正气虚衰,出现正不胜邪之征,宜扶正兼驱邪。王氏强调肝在积聚发病中的作用,治疗上注重调肝以疏通气血。对于预后不良的疾病,王氏多方入手,斟酌用药,尽力施治。
2.1 新病多攻邪 王氏认为“积聚,新病不虚;宜五积散;大实者,用备急丸,即大黄、干姜、巴豆。”新病初起,正气尚足,邪气尚浅,则可攻之,而体壮之人,虽病久,然正气充足,也可用攻消之法。所谓大实者指邪气极盛,因积聚多为寒证,所以可以用备急丸[5]温通攻下寒积,备急二字可以看出此方仅为紧急而用,非常服之法。丸剂又可缓其峻下之力,顾护正气。
如王氏治钱氏“少腹有块,痛则经来如注,气升如喘……”,诊其病机为冲脉久伤、肝木肆横,以疏肝理气活血之法攻之。又治米某“腰腹有块攻痛”,诊为下焦肝肾寒积,用肉桂、雄黄、槟榔、独头蒜为丸,缓消止痛。
2.2 久病重脾胃 清·李用粹认为“壮实人无积,虚人则有之,皆因脾胃虚衰,气血俱伤,七情悒郁,痰挟血液凝结而成。若徒用磨坚破积之药,只损真气,积虽去而体已惫,虽或暂时通快,药过依然,气愈耗而积愈大。惟当渐磨熔化,攻补兼施,若去积及半,即宜纯与甘温调养,使脾土健运,则破残余积,不攻自走,所谓养正积自除之谓也。”[6]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7],虚人脾胃虚衰,中气不足,邪气极易入侵而发为积聚;不当的治疗,又可以耗伤脾胃之气,加重发病,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当以健脾和胃,调补中焦,以达养正除积的目的。
王氏继承了李用粹的理论,将扶正和驱邪的治法根据实际病情辨证结合起来,或扶正以驱邪,或攻补间以用之。在《医学刍言》中提到“久病正虚,不可迳用前药。或先服补药而后攻之;或攻药去病之半,而即补之;或服攻药二日,进补药一剂。愈后必补脾胃收功……。”[8]所谓前药,即指备急丸。一味用补药又可以引起正虚邪恋,因此在调补脾胃的同时,又兼有攻消之法。《王旭高临证医案》30例医案中,有21例在病机分析或用药处方中明确提到了调理脾胃治疗积聚。如王氏治冯某“痰积中焦……”,因泻痢一年,致使气血两亏,元气虚衰,王氏论述其病机“补之无益,攻之不可,而病根终莫能拔。根者何?痰积,湿热,肝气也。夫湿热、痰积,须借元气以运……”,以益气健脾的四君子汤[9]加减治之。
王氏记载了4例虫积的医案,认为其病机多为中土不运、脾胃虚寒所致,在治疗上以和中健脾化虫为主,兼以祛湿泻热降逆。如治吴某“喜食生米,积聚生虫。腹痛面黄,口流涎沫……”,断其病机为虫积,以健脾化虫之法治之。
2.3 兼以调肝法 肝主疏泄并藏血,肝气疏泄有度,则气机条畅,气血运行调和。肝气疏泄失常,则气血不调,瘀而发病。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指出:“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若衰与亢则能为诸脏之残贼。”[10]
在《王旭高临证医案》治疗积聚的30例案例中,有15例验案明确的指出了肝在积聚发病中的作用,如“厥阴寒气乘胃”“此奔豚气挟肝邪者也”“食填太阴,肝气欲升而不得”“左关弦搏,肝木气旺”“面色青黄,木乘中土”等,其发病或肝胃同病,或肝肺同病,或肝肾同病,或肝脾同病,或心肝同病。治疗中,或疏肝通络、或泄肝和胃、或温肝理气、或培土泻木。如王氏治洪某“结癖累累”,分析其病因病机为高年元气大虚,中气不足,致肝气肆横,为肝气乘脾,以培土泻木之法,用六君子汤加减治之。
2.4 脏结预后差 脏结一词出于《伤寒论》,书中第129条指出:“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11]第 167 条指出:“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12]脏结为阴证,是积聚发展到严重阶段的表现,属阴阳离决之证,积聚日久而气血郁滞严重,导致经络闭阻,脏气衰微,阴寒凝结,癖块积聚成形而固定不移。
王氏记录了有关脏结的2例病案,以多法治之无效,并将脏结与结胸[13]对比,推断此证死,后果“一人四日死,一人三日死”。王氏反思其治疗过程,认为“或日灸关元或可救,然其人痛无暂安,安能施灸法哉。每思阴邪盘踞,脏气凝结,不通不出,若用通阳之属,如附子、肉桂、干姜、半夏、茯苓、乌药、泽泻等味,送下来复丹通脏腑之阳,理三焦之气,假我数年,再遇斯证,得试此法,未识何如。”[14]
3 用药特点
在治疗积聚所用药物中,按用药频次最多的前16种药物为:茯苓、延胡索、香附、当归、吴茱萸、半夏、川楝子、木香、青皮、肉桂、白芍、川黄连、砂仁、党参、槟榔、川厚朴。其中,延胡索、香附、吴茱萸、川楝子、木香、青皮、白芍、砂仁、槟榔为理气疏肝止痛类药物,具条畅气机之功;当归、党参、白芍为补气血之药;半夏、茯苓为燥湿化痰健脾之药,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治疗寒积;川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湿热痞满之药。由此可见,王氏治疗积聚用药以理气活血为主,或兼以健脾温阳,或辅以清热除湿,共奏消痞散结除积之功。
在治疗虫积中,王氏在常规用药中加入了消积杀虫之药以驱虫,如川楝子、芜荑、使君子、鹤虱等。
仁渊先生点评王氏治疗积聚用药特点[15],认为积聚之病,寒多热少,虚多实少,以桂枝、肉桂、吴茱萸作为治疗积聚的要药,能温脾疏肝,使气机通畅故也。气得温则行,血遇寒则凝,将行气活血通脉,为治积第一法。再根据病证,若有热则佐以连、柏之类,灵活运用。
综上所述,王氏治疗积聚,继承了前贤有关积聚的理论。在治疗中,以症状推断病因病机,以病因病机来指导处方用药。注重调气行血,活血止痛,消牴化积,并加以调补中气,理气健脾,促进中气的恢复,提高机体驱邪能力,兼以疏理肝气,条畅气机,促进气血运行。对于未能治愈的病证,反复推敲其原因,研究其治法,斟酌用药。王氏的治学态度及治疗积聚的心得,对现今临床中提高积聚病的诊疗水平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张新渝,马烈光.黄帝内经·灵枢[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12.
[2]李中梓.医宗必读[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56.
[3]秦越人.难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30.
[4]王旭高.王旭高医学遗书六种[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37.
[5]段晓华,畅洪昇.李东垣传世名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198.
[6]李用粹撰.证治汇补[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59.
[7]杨进.中医经典必读白话解[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6.
[8]王旭高.医学刍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26-27.
[9]刘蕊洁,叶永安.从《环溪草堂医案》看王旭高治肝病临证特点[J〗.世界中医药,2015,10(6):923.
[10]邢玉瑞.中医基础理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2.
[11]张横柳,吴政栓,许国敏.《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153.
[12]苏庆民,李浩.伤寒论阐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92.
[13]柯雪帆.伤寒论选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9.
[14]王旭高,褚玄仁.王旭高医书全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76-77.
[15]王旭高.王旭高临证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