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2015-04-15高小惠徐薇薇
金 晶,高小惠,徐薇薇
(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务处,北京100730)
作为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有效探索。北京协和医学院自2008年启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以来,共资助支持了148 个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86 个北京市级科研创新项目,为医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1],对其科学研究方面的习惯养成和兴趣建立有很大帮助。为提高项目管理质量,本文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成效进行了问卷调查,项目的开展和实施得到了学生的支持和好评,同时也对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笔者对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建立一套高质量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管理体系。
1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成效
为了检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运行成效,笔者在项目结题时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对项目的欢迎度、满意度、受益度及对组织与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共有118 名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12 份,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
1.1 欢迎度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学生中很受欢迎:97.3%的学生表示喜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58%的学生认为下一年度项目计划应扩大项目在学生中的覆盖面。25.4%的学生通过校园网络了解创新项目的申报信息。看来学生很少关注学校官方网站和教务管理网站。
1.2 满意度
51.8 %的学生对项目申请、项目实施和项目评审整个管理流程表示“满意”,53.6%的学生对指导教师在项目各阶段的指导表示“非常满意”;55.4%的学生对项目研究的进展与取得的成果表示满意;25%的学生对学校主办的各类项目展示会表示“中立”,说明学校开展的宣传活动较少,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少。
1.3 受益度
通过参加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在科研方法、科研设计、学科认知等方面收获很大,他们认为在以下各方面能力的锻炼中受益“很大”:选择、设计并完善研究方案的能力(79.5%),文献检索、阅读和表达能力(75.9%),收集、分析、解读数据的能力(75%)。在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创新能力、自主学习与发展等方面的受益度不高,在29.5%到39.3%之间。
1.4 对项目组织与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在问卷中,对这一主题采取开放式问题的形式,有39.4%的学生保持空白,可见学生对这一命题不够重视。从学生的意见来看,只有2.5%的学生对项目管理很满意,这与非开放式题目的满意度(51.8%)背道而驰;19.3%的学生认为项目汇报准备时间不足,通知不够及时,尤其在项目结题时,6.4%的学生建议延长项目时间;16.5%的学生建议组织项目讨论与交流,加强项目前指导。
2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学校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离想要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还有一定的距离:
2.1 项目宣传度不够,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关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信息,主要通过教务管理网站发布,只有25.4%的学生主动上网去看。平时学生没有上官方网站了解信息的习惯,除了同学之间相互听说,还有部分学生反应不知道有这个项目。源于信息传播渠道过窄,学生对项目认知度低,从而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不高。另外,在团队合作、自主学习与发展等方面的受益度不高(29.5%~39.3%):由于医学生专业课程多,临床实践要求高,特别是在医院实习的高年级学生,临床任务繁重,没有专门的空间和时间做课题,参与动机不纯。
2.2 项目管理工作量大,过程管理难度高
在开放式问卷部分,学生对项目管理的满意度(51.8%)同封闭式问卷部分的答案(2.5%)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况,说明学生对项目管理的过程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见:19.3%的学生认为结题汇报准备时间不足,通知不够及时;6.4%的学生建议延长项目时间。主要原因在于:从2012年起,学校同时开展校级、市级和国家级三级项目,项目申报时间的错后使得各级项目分批进行,每批项目需经过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三个重要环节,还有其他常规工作,要求一个管理者在一年内完成,导致工作量大、过程管理难度高[2]。
2.3 项目管理模式单一,缺乏交流平台
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管理,学校教务处采取上传下达、以项目阶段为节点的纵向管理模式,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没有建立横向管理机制,使得学生在组织与协调能力(31.4%)和沟通交流(36.3%)方面的受益度不高。16.5%的学生建议组织项目讨论、加强项目前指导:因指导教师大多是知名专家或一线大夫,指导时间很难保证,学生的科研思路、方法和技术得不到有效指导,很难确保项目完成的有效性。究其原因,缺乏一个长效而稳固的交流平台。
2.4 项目奖惩制度不完善,学生成就感低
25%的学生对学校主办的各类项目展示会表示“中立”,38.1%的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政策表示“中立”。对成果显著、完成良好、对其他项目有榜样作用的项目应加以鼓励或奖励,相比其他高校,协和医学院因校园环境受限,学生规模小,很少举办各类项目展示会,学生的成果得不到宣传和肯定,学生走出学校的机会相对较少,不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在项目中期和后期,部分学生因项目不能完成或不够重视,项目管理者只能要求终止该项目,将经费返还学校,但对学生学习成绩和科研能力的评定没有任何影响,所以无法将创新训练项目作为考核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有效因素。
3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3.1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参与度
项目宣传应贯穿整个创新项目实施过程,在校内,举办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如项目发布、项目答辩、交流报告、作品展览等形式[3],保持项目各个阶段的延续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校外,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北京市教委举办的创新项目经验交流会和教育部创办的创新计划项目年会,学习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提高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质量,让学生获益良多。
3.2 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增强过程管理意识
项目管理工作量大,从立项到结题基本都是纸质化管理,管理起来耗时耗力,需要建立一套系统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发针对项目特点和需求的管理模块。管理者可以对项目进程实时跟进,对实施成效进行严格把关。并为项目负责人、指导教师和评审专家开通访问权限:一方面,项目负责人能及时了解项目信息,提交项目资料,评审专家能直接对提交材料进行评阅;另一方面,通过平台,指导教师方便解答学生的疑问。通过信息化平台,将项目管理推向网络化信息化,由结果控制转变为过程控制,由被动式管理转变为主动式管理。
3.3 实施动态化管理,搭建交流平台
除了学校官方网络平台的建立,还可通过QQ群、微信群等移动网络终端实现项目的动态化管理,学生既是项目的参与者,同时又是项目管理的主人,对项目存在的问题可以在小组内、班群内加以消化和解决,能提高项目的运行成效和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指导教师,除了认定其指导的工作量外,还应组织评选“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优秀指导教师”,聘请优秀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定期为学生提供科研设计和创新实践的指导。
3.4 完善项目奖惩制度,提高学生成就感
设立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优秀奖,推荐优秀项目参加校际间经验交流会;对完成良好的项目,下一年度优先滚动支持;对项目管理中对组织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在奖学金评定时给予相应的奖励加分;在项目结题后,由学校颁发“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结题证书,给予选修2 学分的认定。对项目没有完成、出现违规现象的学生给予相应惩罚,要求做书面检讨,并终止其项目申报资格,在网络平台加以公示,起到警示作用。
借助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教师、专家和管理人员建立一个互动平台,通过完善的制度和灵活的人力资源,保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体系的良性运转,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条件,也为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增添动力。
[1]姜孔桥,吕波.对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进行分类管理的机制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7:17-19.
[2]刘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4,2:52-54.
[3]范玲.加强过程管理促进创新人才成长——北京交通大学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工作纪实[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