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近代汉语“乞”字被动句的来源
2015-04-14
再探近代汉语“乞”字被动句的来源
郑宏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55)
[摘要]“乞”字被动句是近代汉语中的特殊被动句式,前辈时贤多有关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近代汉语“乞”字被动句在发展演变上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与《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吃”“喫”相同的来源,即“乞”是“吃”的同音借字;一条是与明本潮州戏文和现代汉语方言中被动标记词“乞”相同的来源,即“给予”义动词发展而来的。
[关键词]“乞”字被动句;“吃”;“给予”义
“乞”字句是近代汉语时期一种特殊的被动句式,学界主流将其与“吃/喫”字句结合起来,作为“喫”的不同写法加以考察,并在“乞”表被动的来源上深入探讨,用功颇深。笔者拟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浅见,求教于方家。
一、“乞”字被动句来源的两种主要观点
江蓝生考察了《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里“吃”“喫”“乞”的用字情况,指出:饮食义的“吃”不与“乞”混用,“遭受”义、被动用法的“吃”在《水浒传》和《金瓶梅词话》里多与“乞”混用,而在《清平山堂话本》里则避免用“吃”只用“乞”;“乞”是“吃”的同音借字;倾向被动标记“吃/乞”由动词“遭受”义发展演变而来。[1]蒋绍愚持相同观点,认为被动标记“吃、乞、喫”跟动词“被”虚化过程大体相似,且在《水浒》《金瓶梅》《山歌》中“吃、乞、喫”表被动的同时也可以表示原因,而这一用法显然与“遭受”义联系密切。[2]冯春田指出,“吃(喫)”字被动句从句式上跟“被”字句是同一句型,只是处在被动介词“被”的语法位置上的是被动介词“吃”,元明以来也写作“乞”(“吃”“乞”异形同词)。[3]在冯先生看来,“乞”只是明代以后“吃”的另一种写法,在用字上有差别。学界对这一观点也比较认同。
与江、蒋、冯的观点不同,张惠英认为,“乞”表被动是从“给予”动词义发展来的。《敦煌变文集》中“喫”的被动用例还没到充分成熟的地步。《金瓶梅词话》和《山歌》中“乞、吃、喫”在用法上完全一致,都用来表示被动、挨受、原因,而不用来表示给予,但是“乞”在近代汉语中确实存在“给予”的义项,在现今某方言中也仍用“乞”表给予,当时不用的原因是这两部书的作者有意回避使用给予义的“乞”。[4]蔡俊明认为“乞”表示被动是从动词“给予”义发展来的,《清平山堂话本·错认尸》中的3个“乞”字被动句,在《警世通言》卷三十三《乔彦杰一妾破家》中,均改写成了“吃”。在他看来,这是《警世通言》的编者不了解“乞”有被动的用法,不知道这种用法仍然保留在方言中,所以才将“乞”改成了“吃”。[5]如果不考察“吃/喫”字被动句在近代汉语史上的发展,仅孤立地看待“乞”字被动句的发展演变,笔者确实也会赞同张、蔡二位先生的观点,即近代汉语表被动的“乞”是由动词“给予”义发展而来,因为现代汉语闽方言中的确有鲜活的语言事实作为依据。但如果将近代汉语表被动的“吃”“喫”“乞”结合起来研究便会发现,“三言二拍”《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中的“乞”字被动句的演变路径与明本潮州戏文、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乞”字被动句的演变路径完全不同。
笔者认为,近代汉语“乞”字被动句的发展演变应有两条路径:一条与《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吃”“喫”相同的来源,即“乞”是“吃”的同音借字;一条与明本潮州戏文和现代汉语闽方言中被动标记词“乞”相同的来源,即由“给予”义动词发展而来。
二、《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中被动标记词“乞”的来源
江蓝生早已就“吃/喫/乞”用字进行了考察和解释,指出“乞”是“吃”的同音借字,这三种资料所代表的方言大致在山东、江苏、浙江这一范围。①近代汉语“吃/喫/乞”表被动虽然也在北方文献《元刊杂剧三十种》偶见,但频率出现较高的还是《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山歌》等南方文献中,笔者推测“吃/喫/乞”自产生之初即具山东、苏北、江浙地域方言色彩,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相应的方言地域均未有保留。现代汉语闽南、闽东、潮汕方言中的“乞”表给予、使役、被动等用法,均为“乞”由“给予动词——使役动词——被动标记词”自身演变的结果,与同音借字的“乞”是完全不同的演变路径。笔者认为,“乞”与“吃/喫”语音字形相近,“同音借字”的说法很有道理。其一,“乞”/k’iət/,迄韵溪母字,去讫切;“喫”/k'iət/,锡韵溪母字,苦击切。“乞”与“喫”的声母相同,均为溪纽;韵母相近,均为入声;“迄”以[-t]收尾,“锡”以[-k]收尾,发音相似。从字形上来看,“乞”是“吃”的谐声偏旁,可以看作是同音关系的同源词。这类现象元刊本中习见,如《西蜀梦》四折“急飐飐”作“吉占占”,《拜月亭》二折“悒悒”作“邑邑”,《单刀会》四折“搬”作“般”,《诈妮子调风月》二折“绣”作“秀”,《看钱奴冤家债主》三折“财”作“才”,《楚昭王疏者下船》三折“睁”作“争”,等等。[6]其二,《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还有明代苏州地区的吴语民歌集《山歌》中,“吃/喫/乞”均用以表“食”义、遭受、被动、原因,与“遭受”义来源的被字句的演变过程相似。
“乞”与“吃”比较,见次率较低,主要见于明代容与堂本《水浒传》、万历本和嘉靖本《金瓶梅词话》、崇祯本《金瓶梅》、影印明刊本《清平山堂话本》这几部文献中,但其中却具备了“吃”的全部用法。如:
1.“乞”用作动词“食”义②《元刊杂剧三十种》偶有“乞”用作“吃”的动词“食”义,如:“道士们都修善,他每更不乞羶(《任风子》)”,转引江蓝生《被动关系词“吃”的来源初探》。。
(1)教他乞自在饭去罢。(《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六回)
2.“乞”用作动词“遭受”义。
(2)乞了些艰辛。(《水浒传》第十四回)
(3)乞惊。(《金瓶梅》第四十七回)
3.“乞”用作被动标记词。
(4)周氏乞骂得没奈何,只得去房里取了麻索,递与大娘。(《清平山堂话本·错认尸》)
(5)李逵乞宋江逼住了,只得撇了双斧。(《水浒传》第五十二回)③另本“乞”作“吃”。
4.“乞”表示原因。
(6) (此位小姐)必益夫而得禄,三九定然封赠。但乞了这左眼大,早年克父;右眼小,周岁克娘。(《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六回)
可以看出,“乞”字被动句在具有山东、苏北、江浙地域色彩的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且一经产生就迅速成熟起来。比较成熟的形式,如被动句与处置式的结合,在嘉靖本《金瓶梅词话》中已现:
(7)乞金莲向前把马鞭子夺了,掠在床顶上。(第二十六回)
(8)祝日念于是如此这般告说:“我因寻了你一回,寻不着,就同王三官到孙家会了,往许不与先生那里借三百两银子去,乞孙寡嘴老油嘴把借契写差了。”(第四十二回)
(9)却说春梅走到前边,还气狠狠的向众人说道:“乞我把贼瞎淫妇一顿骂,立撵了去。”(第七十五回)
“乞”字被动句前后成分的复杂化,表现为状语的复杂化、补语的复杂化、宾语和关系语有修饰成分,这些也是“乞”字被动句成熟的标志,如:
(10)安童正要走时,乞翁八一闷棍打落水中。(第四十七回)状语修饰。
(11)桂姐道:“娘且是说的好,乞他奈何的人慌。”(第三十二回)“的”字补语。
(12)他爹见了我,讪讪的,乞我骂了两句没廉耻的话。(第二十五回)宾语隶属。
(13)前日多累你押解老爷行李车辆,又救了奶奶一命,不然也乞张胜那厮杀了。(第一百回)关系语复指。
《金瓶梅词话》中被动标记词“乞”比较成熟,不可能是“乞”字自身一蹴而就发展的结果。根据笔者对近代汉语文献的考察①笔者考察的近代汉语文献有《祖堂集》《敦煌变文集》《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朱子语类》《大宋宣和遗事》《太平广记》《全元曲》《水浒全传》《西游记》《三遂平妖传》《三言二拍》《金瓶梅》《型世言》《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乞”字不具备“遭受——被动”主动演变的能力,但如果认为是“吃”的同音借字,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三、明本潮州戏文与现代汉语方言中被动标记词“乞”的来源
“乞”有两个读音:一是去讫切,入声迄韵溪母;一是丘既切,去声未韵溪母。入声有“求讨、乞求、索取”之义;去声有“给予”之义。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假借乞》:“乞之舆乞一字也。取则入声,舆则去声。”“乞”的“求讨、乞求”义,在汉语史上使用频繁,直到现代汉语还保留着这一义项。“乞”的“给予”义,最早《汉书·朱买臣传》中已见:“居一日,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唐宋时则比较多见,如:
(1)题安糊饼上,乞狗也不吃。(寒山《诗三百三首·一○○》)
(2)藏得宝刀求主带,调成骏马乞人骑。(张籍《赠王司马》)
(3)罪臣不煞将金诏,感恩激切卒难申。乞臣残命归农业,生死荣华九族忻。(《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
(4)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迴。(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之五十八)
唐宋以后,仍偶有出现,如:
(5)朕正在此沉思,适太师奏捷,乞与朕擒来,以正国法? (《封神演义》第三十回)
(6)妾厉声曰:“鼠子不足辱吾刀杖,且乞汝命,后勿来送死。”②转引江蓝生《被动关系词“吃”的来源初探》。[1]
“乞”在唐宋时期有“给予”义的表达,却未发现“乞”由动词向介词转化的轨迹。这是因为,“给予”义来源的被动标记词的产生有语义和句法两方面的条件,当“给予”的语义进入“乞+ N + VP”的句式结构,才可能促使“乞”字句发生转变,而“乞”在近代汉语文献中不具备这个转化的条件。③给予动词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都是使役和被动兼用的。这一观点桥本万太郎《汉语被动式的历史·区域发展》早有论述,江蓝生《汉语使役与被动兼用探源》、周士宏《汉语被动标志的类型学考察》、曹茜蕾及贝罗贝《近代早期闽南话分析型致使结构的历史探讨》、笔者《近代汉语“与”字被动句考察》和《近代汉语“把”字被动句及其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地域分布》也有探讨。但是,明本潮州戏文中却出现了“乞”作授与动词、使役动词、被动标记词的用法,与“给”字句的发展路径相似。江蓝生考察定静堂丛书影印明清刊刻的几本闽南戏文时,也提出“乞”有表示动词给予和被动的义项。此外,笔者还发现了“乞”字“使役”义的用法。如下:
1.“乞”用作授与动词。
(7)一点春心,今来交付乞谁? (《荔镜记》第二出)
(8)我今劝你嫁乞伊。(《荔镜记》第十四出)
(9)阿娘说得亦是,向年我就夫持纸笔来乞伊,阿娘纸笔便在只。(《荔枝记》第二十六出)
(10)着银乞我做盘费。(《荔枝记》第四十三出)
(11)相公若共刘永相见,千万说乞阮听。(《金花女·南山相会》)
2.“乞”用作使役动词。
(12)便乞你返去。(《荔镜记》第十九出)
(13)行开乞阮过去。(《荔镜记》第二十八出)
(14)阿走起,乞小人扫。(《荔枝记》第二十四出)
(15)乞一只驴乞你骑去。(《荔枝记》第三十四出)
(16)阮阿公出去上庄不在厝,分付我掌门,无乞你外人入来。(《荔枝记》第三十五出)
3.“乞”用作被动标记词。
(17)共君出外,乞人做骂名。(《荔镜记》第三十三出)
(18)君你莫做亏心行止,莫乞外人教议。(《荔镜记》第四十八出)
(19)我乞人庵坏了。(《荔枝记》第五出)
(20)阿娘乞陈三缠倒。(《荔枝记》第十九出)
(21)人乞人欺,灯火亦来相欺。(《荔枝记》第四十五出)
(22)总是乞人骗。(《金花女·借银返京》)
(23)尔既知在心内,莫乞邻里人知。(《苏妈思女责桃花》)①例(7) (8) (17) (18) (22)转引自江蓝生《被动关系词“吃”的来源初探》。[1]
明本潮州戏文中给予、使役、被动用法的“乞”比较成熟,但由于笔者能力所限,只能尽力展现戏文中“乞”字句的风貌。陈泽平对19世纪以来福州方言的研究发现,“乞”可以引入施事,构成被动句。[7]如:
(24)乞侬拾去。——被人拾去。
(25)乞雷公拍。——遭雷击。
(26)乞汝笑。——被你笑话。
据林寒生的调查,闽东福州、长乐、福清、永泰、古田、福安、宁德、寿宁、周宁、福鼎,闽南的厦门和泉州,广东潮州、汕头、澄海等地“乞”的被动用法与明本潮州戏文一样,[8]应该是与这类“乞”字句一脉相承的。
此外,“乞”的“求讨”“给予”“容许、致使”“被动”义项在福建、广东地区都有所保留,②福州话的材料转引自陈泽平《福州方言的介词》《福州话的动词谓语句》,李如龙《闽南方言的介词》《泉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施其生《汕头方言的介词》《汕头方言的动词谓语句》。如:
A.表示“求讨”。
(27)自家无囡,去乞蜀支。(自己没有儿子,去领养一个) (福州)
(28)我去间壁厝乞蜀条葱。(我到隔壁邻居家讨一根葱) (福州)
(29)乞囝。(买儿子) (泉州)
B.表示“给予”。
(30)伊乞我几本书。(他给了我几本书)(福州)
(31)汝有无批袋乞我蜀只。(你有没有信封给我一个) (福州)
(32)份通知寄乞伊。(把通知寄给他) (汕头)
C.表示“容许、致使”。
(33)乞伊多歇几日。(让他多休息几天)(福州)
(34)乞只狗入来。(让狗进来) (汕头)
D.被动标记词“乞”。
(35)鱼乞猫囝衔咯。(鱼被猫叼去了) (福州)
(36)衣裳乞雨沃滥咯。(衣服被雨淋湿了)(福州)
(37)乞伊骗去。(被伊骗去) (厦门)
(38)五谷过尽乞大水淹去。(庄稼都被淹了) (泉州)
(39)伊惊乞人笑。(他怕人家笑话) (汕头)
(40)茶杯乞伊拍破了。(茶杯被人打破了)(潮州)
(41)你乞伊睇见了。(你被他看见了) (澄海)
明代的闽南、潮州戏文已具备现代汉语闽语早期之雏形,因为笔者所能找到的最早的闽南话、潮州话的本子仅有明代的,故只能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将现代汉语闽语的形成最晚追溯到明代。
《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山歌》中的“乞”表被动与明本潮州、闽南戏文的“乞”表被动分属两条线索和路径。前者的“乞”与“吃”、“喫”表被动的来源相同,即“乞”是“吃”的同音借字;后者的“乞”与现代汉语方言中被动标记词“乞”的来源相同,即“给予”义动词发展而来的,从产生之初即具闽方言色彩。
[参考文献]
[1]江蓝生.被动关系词“吃”的来源初探[J].中国语文,1989,212 (5) : 370-377.
[2]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06.
[3]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598.
[4]张惠英.说“给”和“乞”[J].中国语文,1989,212 (5) : 379-381.
[5]蔡俊明.潮州方言词汇[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1: 205.
[6]刘坚,江蓝生,白维国,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219.
[7]陈泽平.19世纪以来的福州方言——传教士福州土白文献之语言学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09.
[8]林寒生.闽东方言词汇语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119.
(责任编辑林芗)
A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Passive Construction with乞(qi) in Modern Chinese
ZHENG H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Sciences,Shenzhen Polytechnics,Shenzhen 518055,China)
Abstract:Grammarians alway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assive constructions,especially the passive construction with乞(qi) in Modern Chinese.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two evolutional ways of the passive construction with乞(qi) in Modern Chinese.One is the same as the origin of the passive construction with吃/喫(chi) in Water Margin,Notes of Jin Ping Mei and Qingping Shantang Scripts.The other is the same as the origin of the passive construction with乞(qi) in Chaozhou opera scripts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Modern Chinese dialects.
Key words:the passive construction with乞(qi) ;吃(chi) ; verb给予(gei yu)
[作者简介]郑宏(1978—),女,山西太原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40139)
[收稿日期]2014-11-28[修回日期]2014-12-22
[中图分类号]H 1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9X (2015) 01-9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