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肝益气通络饮联合西药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30例

2015-04-14

中医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阻络平肝通络

张 航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临床研究·

平肝益气通络饮联合西药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30例

张 航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目的:观察平肝益气通络饮联合西药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风痰阻络型中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脱水、抗感染、降血压、纠正血糖、溶栓、降纤、抗凝、降颅压、扩张脑血管及营养神经等缺血性中风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中药平肝益气通络饮(黄芪、归尾、丹参、杜仲、川芎、生杭芍、川楝子、天麻、炙半夏、全蝎、川牛膝、甘草)1 d 1剂。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11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 3例,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3.3%。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肝益气通络饮联合西药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临床疗效显著。

风痰阻络型中风/中西医结合疗法;平肝益气通络饮/治疗应用

中风又称卒中,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三高”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现有年轻化的趋势。风痰阻络型中风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病理分型中的缺血性中风,病理机制在于脑血管循环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致使局限性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1]。急性期有效及时的对症处理及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及病情转归起着关键作用,是减少病死率、减轻致残程度的关键。2014年1月—2014年10月,笔者采用平肝益气通络饮联合西药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3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神经内科风痰瘀阻络型中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5~75岁,平均(58.71±7.83)岁;病程4~60 d,平均(25.36±5.24)d。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1~76岁,平均(60.76±5.92)岁;病程3~60 d,平均(25.26±5.14)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中偏瘫的诊断标准。症见: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证候辨证标准参照《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3],风痰阻络型,症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4]诊断要点。①急性起病;②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③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④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⑤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合并有意识障碍的,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意识障碍诊断标准[5]。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依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6],结合临床病情给予脱水、抗感染、降血压、纠正血糖、溶栓、降纤、抗凝、降颅压、扩张脑血管及营养神经等缺血性中风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中药平肝益气通络饮。药物组成:黄芪30 g,归尾10 g,丹参15 g,杜仲12 g,川芎10 g,生杭芍 15 g,川楝子6 g,天麻10 g,炙半夏10 g,全蝎3 g,川牛膝30 g,甘草6 g。加减:伴有言语謇涩者,加白芥子10 g、白僵蚕10 g;上肢偏废者,加桑枝30 g、桂枝10 g;下肢偏废者,加续断20 g、桑寄生15 g;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30 g;痰多者,加胆南星6 g。1 d 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两组均以14 d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病情积分,以百分数表示病情改善程度。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痊愈:病情改善程度≥85%。显效:病情改善程度≥50%~<85%。有效:病情改善程度≥20%~<50%。无效:病情改善程度<20%。

5 结 果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1.98,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6 讨 论

中风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以其临床症状命名,有偏枯、仆击、大厥、薄厥、风痱等。如《素问·刺节真邪》曰:“虚风之贼伤人也……发为偏枯。”其基本病机可概括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9]。《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又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曰:“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其发病机制可总结为虚、火、风、痰、气、血,六端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形成瘀血所致[10-11]。风痰阻络型中风以风痰为患,病机为肝风夹痰上扰清窍,气血逆乱,脑脉痹阻,经络不畅,以致卒然昏迷,筋脉失于濡养而出现偏瘫、麻木、言语謇涩等症,舌脉表现为: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治宜平肝熄风,补气行血,祛瘀通络。平肝益气通络饮中黄芪、归尾有补气活血作用,当归与杜仲配伍既能活血、祛瘀血,又能补肝肾、滋阴津,使新血得生,脑脉得养,3药共为君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取“祛风先活血,血活风自灭”之意,配合丹参活血化瘀,共为臣药。天麻性甘平,入肝经,有升清降浊、平抑肝阳之功效;白芍养血柔肝兼缓肝之急;川楝子疏肝;炙半夏、全蝎祛痰通络、熄风止痉,共为佐药。甘草调和为使,牛膝最善引血下行,令血归经而不致瘀阻于上。全方共奏平肝熄风、补气行血、祛瘀通络之效,使肝风得平,气血得行,经络得通,脑脉得养,偏枯自愈。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病理在于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血细胞比容增高,变形能力下降,聚集性增高,纤维蛋白原沉积,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易发生黏、浓、聚、凝状态,与中医理论中的“痰”“瘀”有诸多相似之处。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能够使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少,使其在细胞间的堆积减少,进而抑制细胞凋亡;当归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加快纤维蛋白溶解,起到改善循环的作用[12],丹参、川芎不但能使脑血管扩张,增加脑部血流量,而且能加速血液微循环,降低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起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13]。

本研究在运用西药常规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的基础上加用平肝益气通络饮,可显著提高总有效率,临床疗效确切。通过现代药理分析表明:平肝益气通络饮在西药治疗缺血性中风中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1]唐深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45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2):115-11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0-20.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5):4013-4017.

[5]方圻.现代内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3435-3444.

[6]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节选)[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7(1):17,66.

[7]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89.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9]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0]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8.

[11]刘爱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60 例[J].河南中医,2010,30(3):282-283.

[12]宋光熠.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3]景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3):2526-2527.

(编辑 马 虹)

1001-6910(2015)11-0025-02

R255.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11.11

2015-07-27

猜你喜欢

阻络平肝通络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血脂、血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菊花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35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分析
茵胆平肝胶囊致急性腹泻1例
滋阴平肝药粥两款
益温通络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40例
通络止痛汤治疗原发性头痛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