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接触临床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及分析

2015-04-13徐薇薇高小惠杨萍潘慧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结果显示学习效果指南

徐薇薇,高小惠,杨萍,潘慧

(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务处,北京100730)

●临床教学

早期接触临床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及分析

徐薇薇,高小惠,杨萍,潘慧

(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务处,北京100730)

北京协和医学院自2010年起对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实行了教学改革,为了对新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我们通过课程前及课程后对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2010级(大学三年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课程教学进行了评价。

医学教育;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改革

我校自1994年将早期接触临床做为正式课程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以来,已发展成为覆盖预科到见习前各学期,必修、选修课及兴趣小组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早期接触临床(以下简称“早接”)课程是必修课的第一阶段课程,由三甲综合医院承担,面向刚开始基础医学阶段学习的学生开展。由于在此阶段学生掌握的医学知识有限,大型综合医院承担医疗、教学任务较重等特点,其教学目标的贯彻在“早接”系列课程中最为困难。针对此问题,我校自2010年起对课程实行了改革。为检验改革后课程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教学目标的贯彻情况,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对课程进行了教学评价。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我校2010级(大学三年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体学生。

2.研究方法。在“早接”课程前后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课程学习目标、课程指南阅读情况以及对于学习效果和课程指南效果的评价等。

3.统计分析方法。使用SAS 9.2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2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

二、结果

本研究课程前后分别发放问卷73份,回收问卷均为73份,回收率均为100%。

1.学习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1分收获很小,10分收获很大)。结果显示,所有教学目标的效果评价平均分均>6分(见表1)。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按学习效果>5分及≤5分将学生划分为学习效果好及学习效果差两组,与课前其制定学习目标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除“了解病房常规工作流程”一项教学目标外,课前制定了该项学习目标的学生比未指定学习目标的学生,课后认为“自己取得了较多收获”的比例更高。对两者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了解医院功能布局”“加强医学伦理及法律常识”及“了解疾病对个人、家庭的影响,提高换位思考意识”三个方面,学习效果与学习目标有关联(见表2)。

表1 不同教学目标的学习效果评价

3.学生对不同教学形式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对不同学习形式的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情况(“1”分很差,“10”分很好)。其中病房实践得分最高(见表3)。

调查中学生还分别对不同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教学形式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除“与病人交流,了解病人想法,增加沟通的技巧及信心”和“了解疾病对个人、家庭的影响,提高换位思考意识”两项教学目标中得分最高的教学形式是“PBL教学”外,其他教学目标中得分最高的教学形式均为“病房实践”。

4.课程指南评价。由于课程指南是学生及带教老师理解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对课程指南的阅读情况及效果进行了单独评价。结果显示共有66人(90.4%)阅读了课程指南,对课程指南效果评分平均为8.3分。

根据学生课前制定的学习目标的情况将数量>4项的设定为高学习目标组,≤4项的为低学习目标组,分析其与课程指南阅读情况的关系。结果显示,阅读了课程指南的学生比未阅读的学生制定较高学习目标的比例更高(见表4)。

表2 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的单因素分析

表3 学生对不同教学形式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

表4 课程指南阅读情况与学习目标制定

三、讨论与思考

1.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为更好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改革之初即确定了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设计过程为:首先根据本阶段学生和课程特点确定了更加强调医学生职业素养而非临床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再以此为基础结合前期学生反馈意见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修订,形成课程设计者及参与者均认可的支持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内容,并在“课程指南”中将教学内容细化。最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入“课堂教学、病房实践、标准化病人模拟、PBL教学”等不同的教学型式,力求使内容和形式充分围绕教学目标开展。

2.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建构有助于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1]。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课前制定了学习目标的学生比未制定目标的学生,课后认为自己取得了较多收获的比例更高(见表2)。改革后的课程特别强调了课程指南的作用,结果显示,阅读了课程指南的学生比未阅读的学生制定较高学习目标的比例更高(见表4)。我们认为课程指南通过将抽象的教学目标分解为对应的教学内容单元,并对每个教学单元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实践主题及自测和讨论题目进行设置,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在问题引导下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思考,逐步深入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毋庸置疑“早接”课程应以病房实践为主导,这在学生对不同教学形式效果评价结果中也得到了证实(见表3)。但采用理论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加强对实践中的教学内容的理解。而标准化病人情景模拟及PBL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则可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课堂教学及病房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或感性认识进行思考、总结和应用,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对所学知识完成意义建构。

4.尚需解决的问题。学生的自我评价结果显示改革后的课程虽然较好地实现了课程设置的大部分教学目标,但“加强医学伦理及法律常识”及“了解疾病对个人、家庭的影响,提高换位思考意识”两项的教学效果得分相对较低(见表1),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这两项目标与“了解病房流程”等简单认知类目标相比实现难度更大,而另一方面由于课时有限,对于这两项教学目标分配的课时明显低于“团队合作”及“医患沟通”等同样比较复杂的目标。在今后的改革中,可以考虑将课程内容与“医学概论”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也可考虑将这两项教学目标在后期的“早接”系列课程中继续延伸,在增加教学比重的同时使教学目标得到由浅到深的持续贯彻。

[1]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G642.0

A

1002-1701(2015)02-0081-02

2014-01

徐薇薇,女,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医学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2.042

猜你喜欢

结果显示学习效果指南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莲心宝宝有话说
最严象牙禁售令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就医指南
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