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015-04-12任丽平王柳行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卫生事业学时体系

任丽平,郑 锴,王柳行

(1.吉林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吉林医药学院教务处,吉林 吉林 132013)

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任丽平1,郑 锴1,王柳行2*

(1.吉林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吉林医药学院教务处,吉林 吉林 132013)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贯穿本科4年的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随着医学科技及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医学生的管理综合素质和应用实践能力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也应该是21世纪医学管理类专业人才所必备的能力[1]。但是由于国内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使得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欠缺,步入社会后缺乏竞争力,很难胜任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岗位的需要,也与其专业培养目标不相符合。因而我们有必要研究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管理综合素质和应用实践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对医学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医学院校管理专业引入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重大特征之一是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方向正是为了适应时代需要和各级各类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医疗企业等相关行业的体制改革和发展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上,它的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过硬,具有管理学和医学基础知识,具备现代卫生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卫生执法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保健等部门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高级应用人才[2]。

(二)符合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的高分低能、实践能力差、社会适应性差以及学历和能力脱节等现象值得我们反思,怎样才能培养出新世纪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根据社会对大学生能力标准的要求,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实现。

(三)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200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共同下发了文件,正式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该项工程中,六项主要工作的其中一项就是“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3],这说明国家的教育政策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阻碍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已不能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对于整个医药教育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4]。

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构想

首先组织相关专家、教授对现有的管理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充分调研论证,提出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设想,构建一个贯穿本科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

1.基础实践:对低年级学生通过认识实习、课堂实践和社会调查,侧重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成立实践小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小组学习和实践活动,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实践能力。如开展第二课堂、三下乡、科研导师制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积极挖掘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扎实培养医药管理类人才。

2.专业实践:对高年级学生重新定位实践教学,优化资源配置,开发实习岗位。包括实验、实训、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机处置能力,使其具有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思维和技能。如开设应用文写作、管理文秘、司法文书写作、电子政务实践等相关应用课程,同时安排学生到相关部门帮助工作。

3.综合实践:强化毕业专题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撰写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

(一)明确专业定位,修订培养方案。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定位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以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卫生学为学科基础,是一门集多学科为一体的专业,不但要求培养的人才有一定的素质,还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广人文”的理念,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模式。毕业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而且能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技能;具有进行质量管理、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的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沟通、文字表达能力。因此“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强化素质”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二)优化课程设置,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修订后的课程结构包含通识课程(30.59%)、基础课(26.36%)和专业课程(29.23%)三大板块。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达20%以上,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压缩总教学时数(原3026学时,现2648学时),调整后总学时数减少378学时,占原学时数的14.3%。减少了必修课学时数,增加实践课及选修课学时,限定选修课由11.56%增加到13.82%。增设选修课的门数,除公共选修课外,还开设了专业选修课,如:管理学研究方法、司法文书写作、经济学原理、处方药营销与实务、医药知识产权理论与实践各20学时。

在保证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知识系统完整的前提下对医学类课程进行整合,把基础医学中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生理学和微生物免疫学合为一门课程基础医学概论;把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妇产科学、和传染病学合为一门课程临床医学概论,由原来的590学时缩减到416学时,用较少的学时完成医学知识教学,增进医学类课程的融合。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组织协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实际工作能力。从人才培养目标入手,独立设置一门管理学综合实践课程,同时加大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在保证现有实习、见习基础上,减少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理论课学时,增加了实践课的内容,由原来的94(9.8%)学时增加到236(22.8%)学时,每门课程根据各自课程特点来开设实践课,如案例分析、讲座、社会调查、角色模拟等形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见附表)。

(四)建立校内外实践活动基地。

1.建立管理学专业实验室,作为公共管理学科基础条件平台,主要针对我校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通过引进公共管理实践教学软件,通过实验室中的软硬件进行仿真模拟操作,可以清晰明确的了解到真实工作中的情况,并进行各种业务事务的操作,同时不断充实和完善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实验教学指导书,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将学生从书本的理论带到实践中,为他们直接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2.以实验室为依托,密切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稳固的校外生产实习、教育实践基地。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在项目执行期间,先后与12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扩大与医疗单位的联系。

附表 部分专业课程修订前后理论和实践比例

总之,卫生事业管理作为应用性专业必须发挥其优势,强化操作和动手能力。虽然其实践教学体系还在探索阶段,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应用性,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同时教师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学科前沿知识以及多学科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也锻炼了教师队伍,促进了学科建设,使中青年教师从实践中得到成长锻炼,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1]宋 琪,方永恒.公管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13(4),143-146.

[2]马洪君,杨 华.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实习教学设计与管理[J].时代教育,2011:91-93.

[3]李建斌.关于完善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42(1):83-86.

[4]李永生.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探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8(4):72-75.

G642.0

A

1002-1701(2015)07-0047-02

2014-07

任丽平,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

2012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吉教高字〔2012〕45号)。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7.023

猜你喜欢

卫生事业学时体系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小小行医记录折射红色卫生事业——苍梧县汇票背后记载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防疫工作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单位财管工作的探讨研究
加强护理经济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