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关语语境关系的顺应性研究

2015-04-11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双关语周萍顺应性

张 莉

(商丘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双关语语境关系的顺应性研究

张 莉

(商丘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受语言的多重内外部成分影响、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顺应性是语言的重要特性,使用者作出顺应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交际的成功。通过理论探讨和举例分析,发现双关语的广泛应用是交际者为了顺应语境(包括精神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而作出的语言选择的结果。

双关语;顺应理论;交际过程

一、引言

(一)双关语与顺应理论

双关就是使用同音异义或多义词进行表达的一种幽默诙谐的修辞手法。双关可以表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义,言在此而意在彼,活泼生动,含蓄幽默,让人心领神会,妙不可言。本文以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来分析双关语使用的精妙之处。

顺应理论(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最早由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根据这一理论,我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经常不断的、有意或无意的、受语言内外因素影响的语言选择过程。”[1]55-56语言的选择与顺应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语言的选择是手段,语言的顺应是目的和结果。语言选择涉及三个关键概念,分别是可变性(variability)、协商性(negotiation)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可变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勾画出语言选择得以进行的可能范围;协商性是指语言的选择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顺应性是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的特性,使人们在可选范围内将语言选择变得有协商性,以便更好地满足交际需要。语言的这三种特性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可变性和协商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核心。前两者为语言选择提供了可能性和方式,后者在此基础上以恰当的方式在可能的范围内作出符合交际需要的语言选择,使语言交际得以顺利进行。根据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语言使用的描述和解释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结构客体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动态顺应(the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the salience of adaptation process)。

(二)双关语与其他语言艺术的辨析

为了对双关语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双关语与其他词汇类型的区别。

1. 双关语与歧义(Ambiguity)

根据《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 (Oxfor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Ambiguity的定义为“(故意或表达不准确引起的)意思含糊,模棱两可”[2]58。在真实性、解释性的文段中,使用歧义常被认为存在推理或用语方面的错误。而在文学散文或诗歌当中,它常具有增加语言丰富性和精妙性的功能,同时也为作品灌输了复杂性,扩展了原始语句的字面意义。

通常情况下,歧义是指一个词或句子表达了不止一个意思。一般歧义出现在以下两种情形中。一种叫做无意歧义。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人不是故意使他的话有不同的含义,歧义是由于词汇本身具有多重含义造成的,双关语因而在无意中出现。这种歧义被称作伪双关语或巧合双关语。另一种情形下的歧义叫做有意歧义。说话人的意图与其使用词汇的本意密切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双关语与歧义几乎就是等价的。

因此,对双关语的关注就是源于它的模棱两可。虽然双关语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说话人的意图就是实现歧义。歧义是一种使用双关语的途径。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尽量避免歧义的出现。但是在必要的情况下,为了使用双关语,人们又故意制造歧义。究其原因,是双关语的本质就蕴含在歧义之中。然而两者又有不同之处。从其定义就可以明显看出,在很多情况下歧义被看做是推理或用词上的错误,而双关语则是一种说话和写作的艺术。只有在使用双关语的目的之下,人们才允许歧义的存在。以下对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A: What's the longest sentence in the world?(世上最长的句子是什么?)

B: Prison for life. (无期徒刑)

“sentence”不仅有“句子”的意思,还可以被译作“刑期”。A这一问句将说话的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

2. 双关语与首音误置(spoonerism)

根据《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 (Britannica CONCISE ENCYCLOPEDIA)中“spoonerism”的定义,首音误置(又名“斯普纳现象”)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词首字母或首个音节的互换[3]1564。这个词起源于牛津大学新学院(New College of Oxford)院长的名字William Archibald Spooner (1844-1930) 。他老是说错话,经常把若干单词的首字母交错发音,说出十分有趣的句子。以下是两个广为流传的例子:

某天Spooner教授想对学生说:“Sir, you have wasted two terms.”(先生,你已经浪费了两个学期),结果却说成了“Sir , you have tasted two worms.”(先生,你已经吃了两条虫子)。再比如,他想说“You missed my history lecture.”(我的历史课你总是缺席),却口误成了“You hissed my mystery lecture.”(你在我每节神秘课上都发出嘘声)。这种交际用语的首音误置着实带来了一种令对方哭笑不得的喜剧效果。

观察首音误置, 我们可以看到, 调换首字母或首音节可以产生在不明确表述本意的情况下传达隐含义的效果。如果这种现象在日常沟通或文学作品中不小心出现,我们就称之为错误用语。但如果说话人故意为之,那么它就可以被归入语言游戏的范畴。在首字母被调换的情况下,语句确实有隐含义,但它与原句还是存在形式或发音上的不同,只有首字母之后的部分相同,这显然不符合双关语的基本要求。因而也不能将首音误置和双关语混为一谈。

3.双关语与回文(palindrome)

根据《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 (Oxfor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中 “palindrome”的定义, 回文即顺读和倒读都一样的词或词组[2]1462。回文是一种修辞手段。回文形式的数字、句子或者诗歌,正序或倒序的书写形式是相同的。 “radar”、“Madam”和“level” 等词汇就是回文的典型例子。回文的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这句话是拿破仑在被流放厄尔巴岛时所说。他想表达的含义是“上一次看到厄尔巴岛时,我还是不可征服的”。言语之间流露出拿破仑的落魄。

然而,回文只是一种文字游戏。它的价值在于其完美的形式而不是本身的意义。与双关语不同,它不能产生字面意义与真实意图不同这一效果。因而双关语具备的幽默效果以及隐含意思的表达,都不能通过回文实现。

二、顺应理论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顺应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已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1999至2007年间的研究热情日益高涨,主要以理论性探讨和应用性研究为切入角度。

从理论层面来看,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的钱冠连教授是中国语言学界首次提到并介绍顺应理论的学者。钱教授介绍并解释了顺应理论的主要内容,把顺应理论的重要概念,如“顺应性”、“商讨性”、“变异性”的定义作了详细的介绍,对“顺应”、“选择”、“综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准确的分析[4]。2000年8月,Jef. Verschueren的《语用学新解》原版专著在国内出版发行,该书由中国语用学会会长何自然撰写导读。谭晓晨(2002)对Verschueren的语境顺应论与传统语境观进行了分析比较,阐述了传统语境观注重对语境的静态描写,而语境顺应论则强调语境在交际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交际主体有足够的空间发挥主观能动性[5]。杨平(2001)是国内将顺应论和关联论进行整合研究的首创者。他介绍了关联理论与顺应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两个理论各自的优缺点作出评述。在综合了两种理论优点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关联—顺应”模式,即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是交际者寻求关联并顺应关联语境的过程[6]。陈春华(2003)也对顺应论和关联论作了比较,他认为两者在“语境观”和“交际观”方面各有千秋。前者解释性强,但可操作性弱;后者描述性强,但解释性较弱[7]。其研究成果加深了人们对语境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一个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理论必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国内学者关于顺应理论的应用性研究也颇有成果。研究涉及广告语、双关语、翻译、语用含糊、非真实性话语、文化语境、交际语境、语码转换等多个方面。于国栋(2000)从语言顺应的角度探讨了语码转换现象。他指出,交际者的语码转换顺应了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可进一步揭示语码转换的机制与功能[8]。何自然、张淑玲(2004)阐述了非真实性话语是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9]。马静(2013)也支持 “顺应性是语言的特性,作出顺应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交际的成功”这一论断,并通过举例分析发现双关语的广泛应用是人们为了顺应交际语境而作出的语言选择的结果[10]。

三、双关语的语境关系顺应

交际者要想有效、恰当地达到沟通目的,必须顺应语言的社会、文化语境,即顺应不同文化的社会制度、政治背景、意识形态、经济方式、历史渊源、地域环境、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等。这些因素会成为语用制约成分,对交际者的语言选择产生一定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一)对社交世界(Social World)的顺应

对社交世界的顺应主要是指对社会文化、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的顺应。语言使用者是生活在具体社会中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受到社会规约的约束和监督。下面这一例子即可诠释这一点:约瑟夫和约翰逊发现一只蟋蟀,他们因为这只蟋蟀的种类发生了争执,都不同意对方的看法。约瑟夫要与约翰逊打赌,但约翰逊犹豫了,所以约瑟夫说出了下面这句话:

“What’s the matter? You chicken! ”

译文: 怎么了?你这个胆小如鼠的家伙!

上面的幽默对白中出现的词汇“chicken”在英文中既有“鸡”的意思,也有“胆小”的意思,属双关语范畴,若直译则为“胆小如鸡”。但这种译法明显会让中国读者感到困惑,因为它不符合中国成语传统的描述方式。在地道的中文文化习俗中,鼠才是动物中胆小的代名词。因此,译为“胆小如鼠”顺应了中国读者的文化习俗,能够给读者带来真切的幽默感。

(二)对精神世界(Mental World)的顺应

在交际的过程中,交际者的语言行为通常会受到交际者精神和心理世界的影响。翻译实质是一种文化交际,译者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读者的精神世界的过程。Verschueren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个人、情感、信仰、愿望、动机和意图在内的认知和情感因素,且交际者作出的语言选择总是尝试顺应他对听话者心理活动的判断。比如:

Neighbor: Why do not you have a baby?

Husband: She cannot bear children.

在英文中,“bear”既可以译做“give birth ”,又有“stand or endure”之意。一方面,丈夫不愿意透露出妻子不能生育的秘密,因为这无疑会对妻子造成伤害。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不对不知情的邻居作出回应。因此他选择了词语“bear”作为对邻居的回答,同时避免了妻子陷入窘境,可谓一石两鸟。

(三)对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的顺应

在很多情况下,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时间、空间和角色对决定选择什么语言表达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例如:

周萍: 对了,我预备明天离开家里到矿上去。

周繁漪: 哦,(停顿)好得很……什么时候回来呢?

周萍: 不一定,也许两年,也许三年。哦,这屋子怎么闷气得很。

周冲:窗户已经打开了……我想,大概是大雨要来了。

周繁漪:(停顿)你在矿上做什么呢?

周冲: 妈,你忘了,哥哥是专门学矿科的。

周繁漪: 这是理由么,萍?

周萍: (拿起报纸)说不出来,像是家里住得太久了,烦得很。

周繁漪: 我怕你是胆小吧?

周萍: 怎么讲?

周繁漪: 这屋子曾经闹过鬼,你忘了。

周萍: 没有忘。但是这儿我住厌了。[11]46

在以上对话中,“鬼”就是一个典型的双关语。周繁漪与其继子周萍之间存在不正当关系。他们心知肚明,此处“鬼”字影射了他们之间不为人知的感情,但由于周繁漪的亲生儿子周冲也在场,即使周繁漪想要反对周萍的离开,她也没有能够说出口的理由。所以她使用了“鬼”字,一方面可以使不知情的周冲将其理解为“ghost”,另一方面也将自己的反对态度传达给了周萍,并提醒周萍不要忘记他们之间的感情。

四、结语

本文在顺应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双关语在不同语境条件下的顺应性。双关语之所以受到交际者的广泛使用和欢迎,就是因为它可以帮助交际者达到有效而又满意的沟通效果。当然,本文对双关语顺应性的研究只选取了语境关系顺应这一个角度,且研究还不够成熟,有待于深入和完善。

[1]语用学新解(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Pragmatics)[M].何自然,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增补版)(ConciseOxfordEnglish-ChineseDictionar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BritannicaCONCISEENCYCLOPEDIA(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英文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钱冠连.语用学: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理解语用学》(1999)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5]谭晓晨.语境的动态研究——维索尔伦的语境适应论评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

[6]杨平.关联—顺应模式[J].外国语,2001(6).

[7]陈春华.顺应论和关联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

[8]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2000(6).

[9]何自然,张淑玲.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外国语,2004(6).

[10]马静.A Study of Contextual Adaptability of Puns [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11]曹禺文集[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郭德民】

A Study on the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of Puns

ZHANG 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Henan 476000 )

In 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Verschueren holds the opinion that language using is a process of constant choosing, influenced by various inner or outer elements as well as different consciousness degree. Adaptability is regarded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language. Language users appreciate it a lot because it is helpful to achieve communicative purposes. This paper detects that the widely-used puns are the result of choosing for the language users to adapt the contexts, including mental、social and physical world.

pun; adaptation theory; communication process

2015-02-16

张莉(1968—),女,河南柘城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H05

A

1672-3600(2015)05-0137-05

猜你喜欢

双关语周萍顺应性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型研究
《雷雨》剧本内容梗概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双关语认知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脊柱后路全麻手术患者肺顺应性及循环的影响
腔内隔绝术用覆膜支架顺应性的研究意义及进展
双关语的随附性解释
亲情与谎言 `
也说双关语的解读机制*——兼谈最佳关联推定策略的细化
双关语翻译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