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生大学人文课程改革浅论
2015-04-11徐洁
作者简介:徐洁(1980-),女,黑龙江绥化人,绥化学院文学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聋人语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0438(2015)07- 0047- 03
收稿日期:2015-03-19
基金项目:2014绥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聋人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拓展研究”(JC20140112);2014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聋人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研究与实践”(JG2014011110);2014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校听障生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青年专项)(JG2014011119)。
如何设置聋生人文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关乎聋人大学生人文课程教学的课堂效果,更关乎聋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为聋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高等人文教育,为了让聋人大学生共享到更多的基础设施服务和人文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合理设置聋人人文课程教学内容,做到“聋生高等教育与职业标准对接”“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并注重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以致用”。
一、以培养目标为依托
“高等教育通常是指全日制本科、专科学校和各种形式的半工(农)半读大学、业余大学及研究生院。” [1](“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基础上所实施的高级教育,是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的专业性教育,以培养多种专门人才为目标。它所培养的专门人才将直接进入各个领域的各个行业从事专门工作。通常招收的学生年龄在18周岁以上,身心发展也已经趋向成熟。” [1](相应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聋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特殊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知识教育与技术技能教育并重。我们的一切方法,一切探索的动因都是有利于聋人学生的接受和成长,所以实践验证是很重要的。 [2]聋人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聋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其实现自强自立的能力。在这一总的教育目标的推动下,目前的我国的特殊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突破了单一的、初级的康复训练,在高等教育阶段更应该注重实现知识教育、技能技术教育并重的教育内容。同时,随着教育和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对聋人接收外界信息的视觉设备和听觉辅助设备不断推陈出新,也为聋生学习文化知识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聋生学习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知识奠定了一定的客观基础。
(二)正确定位能级结构,优化教学内容。目前,我国的聋人高等教育还在探索阶段,从能级结构划分上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普通高校的聋人教育,这类院校多是以基础知识教育为重点的本科高等院校。另一类是职业技术高校,这类院校以职业技能教育为重点。
不同能级结构的聋人高校要针对聋人学生的特点,结合人文课程的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聋生人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摒弃不切合聋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人文课程要以引导聋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其审美能力为我们的基本目标。同时,我们更要要注意聋生基础知识的学习。纵观实际的教学经验,读写规范文章是聋生的语言实训的有效办法,在实际的教学工程中我们发现,抄写规范文章是一个有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手段,这种办法可以引导聋人学生在抄写的过程中掌握正确语序和语感。
(三)建立以人格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人文教育观念。聋生人文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聋生的人文素养。为实现塑造学生人格这一核心的教学目标,可以适当考虑阅读、写作教学在内容设置上要符合聋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可以考虑在阅读鉴赏材料的选择上,侧重选用与聋生的校园生活、职业选择等有关的内容,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够起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对学生未来就业是一个有利的指导。在这一问题上,我们既要考虑到人文课程肩负重要的人格培养的使命,还要考虑到,我们的人文教育也要立足于促进聋人学生交流和沟通能力的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激励聋生,健全其情感,提高其审美能力。
此外,聋生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可包括大量的诸如职业规划、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和个人文化素养发展等内容,以利于充分指导聋生的就业选择和人生规划。
二、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方向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现代职业教育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要与经济社会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对以职业技能教育为重点的职业技术高校也是一个重要的提示。我们在进行相关学科的内容设置的同时,也要尽量兼顾这“五个对接”。
聋人高等教育拥有一般高等教育的共同特征,属于学历教育的一种,课程的结构设置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兼顾学生知识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职业技能教育为重点的聋生高等院校还要考虑到保证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国家职业标准主要是体现国家对从业人员相关职业工作能力的规范性要求,不同于学历标准,因而,二者之间是需要结合的。具体到聋生人文课程,在考虑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时,我们当然要保证保持原有的人文课程的课程体系,只是在具体的知识点的选取上,要兼顾与职业保准的对接。在培养学生字、词、句、段的分析能力的同时,我们可以考虑借用相应岗位的具体事例。在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的同时,我们可考虑借用职业考核鉴定试题作为知识点考核和讲解,也可以考虑把相应岗位实践中可能需要把握的理论知识加入到人文课程教学内容中来。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改革的尝试,争取实现聋生人文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 [3]。
(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聋生人文课程要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现阶段,考虑到聋生的受教育经历实际,聋人大学生的基础教育一般是在聋校完成的,考入大学后,也是接受单独编班授课,这种相对封闭的成长和受教育环境,都不可避免地导致聋生社会接触面较窄,影响其社会适应性的养成,这实际也会间接地影响到聋生就业能力的提高,甚至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聋生的高等教育可以考虑实行校内外合作教育的开放型培养模式。如果能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教育机制,聋生人文课程可以考虑相应的调整,如在校学习期间,可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校外实习和工作期间,注重加强人文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互相渗透,使聋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文化知识和职业的认识。
聋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需要克服更多的障碍与听人沟通,了解自身岗位的工作需求和了解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人文课程发挥桥梁和媒介作用。在聋生校内外学习过程中,聋生的融入社会意识和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都可以成为聋人人文课程可以涉猎的范围。为此,人文课程应致力于提高聋生社会生活中的沟通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其就业能力和生存能力。
(二)围绕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教学大纲。目前,我国的聋人高等教育基本上能做到校企合作,这样在进行聋生人文课程课程体系设计时,可考虑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课程体系。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兼顾聋生职业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对现阶段的套用听人人文课程的学科设置模式,相关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加大聋生人文课程的学科建设与改革的力度,侧重培养聋人学生的职业能力。对于聋人人文课程进行适当调整,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把行业领域内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内化于教学内容中,其目的在于培养能够胜任未来职业需要的应用性专业人才 [4]。
三、以“学以致用”为旨归
聋人人文课程的“学以致用”主要体现在,它不单单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养成与他人(包括听人在内)融洽沟通的言语习惯和思维方式。
(一)提升补偿性教育的有效性。笔谈是聋听之间的一种有效沟通方式,但是,因为手语的语序和口语的语序有诸多差别,所以聋生人文课程中的写作训练十分必要。为消除未来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沟通不畅,聋人人文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可适当考虑增加“日常应用文写作”、日常交际礼仪等与生活更相关和相近的人文知识。
应用文有很多种类,限于聋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时间要求,在人文课程课堂上,我们至少教会聋人学生掌握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性文体写作,如条据类中的借条、收条等;鉴定类应用文中的自我鉴定、简历等;合约类应用文中的经济合同、协议书和意向书等;文书类中的通知、通报、报告、会议记录、简报、调查报告、总结和计划等;专用书信类应用文中的倡议书、证明信、介绍信、表扬信、慰问信、求职信、贺信、请柬和聘书申请书等;以及规章类应用文中的章程、规定、办法、细则、制度、守则、规则、规程(程序)、须知和公约等。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兼顾。人文学科可以说是一门海纳百川、延展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我们单单强调其工具性的属性,只要求聋生人文课程使学生具备一些必备的语言文字基础,实现日常的交流,继而提升其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未免低估了人文学科的人文性。聋生人文课程教学需要紧密契合时代步伐,聋生人文课程的从教者要端正对人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合一的正确认识,人文学科的“学以致用”既是指作为日常交流手段的工具性,也包括内化于心的人文性。
四、结语
聋人高等教育,为的是使学生踏实地走向社会,成为自立自强的社会成员,因此我们的聋生人文课程教学应着眼于聋生的专业实际和社会生活的有效结合。我国的聋人高等教育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与聋生的理想和社会需要还存在着差距。如何在聋生的高等教育的专业知识教育中有效地融入职业教育,提高聋生社会竞争力,将聋生高等教育与聋生职业教育有效融合,为提高聋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做出有益尝试,这是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