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2015-04-11杨钰侠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历史

杨钰侠

宿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安徽宿州,234000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杨钰侠

宿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安徽宿州,234000

为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质量,尝试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课程实践教学。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运用于“纲要”课程实践教学,一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二有利于“纲要”课程教学目的达成。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一要注意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运用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二要注意把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三要把握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合理、适度的运用的原则,四要注意做好实践教学事先的准备工作,五要注意将实践教学成绩纳入课程的总评成绩中,力求突破“纲要”课程教学的局限性,从而提高“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

1 问题提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全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有效开展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高校的诸多同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4]。为进一步提高“纲要”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尝试在“纲要”课程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从而为“纲要”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2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运用于“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不同地域在各自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凝聚在地方的历史、风土人情、时代风貌中的地域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历史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和杰出人物等”[5]。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有代表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有彰显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斗争历程的,有表现当地优秀儿女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拼搏、抗争的,有体现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和建设成就的。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正是对中国近代以来革命和建设历史的生动阐述,它所独具特色的现实性、具体性、鲜活性,它所蕴涵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其特有的内涵和功能成为“纲要”有益的教学资源。因此,在“纲要”课程教学中,运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一,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纲要”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全国统一,虽然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但却无法兼顾到全国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和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虽然现在大多数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比以前大为增加,但是课堂教学毕竟缺乏直观形象的效果,很难达到“纲要”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实践教学的平台,能够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师带着学生走出课堂,亲临历史文化现场,面对实物、实景、实情,一方面,追溯着文化渊源,抚摸着历史痕迹,生动形象的历史文化景物让书本上的理论现实起来,使枯燥的历史鲜活起来,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效应和心灵震撼。另一方面,增强了知识的可信度。书本上有些东西学生半信半疑,如对革命先烈坚贞不屈、革命前辈高尚情操、革命战争的艰苦环境的描述和讲解,有的学生认为是不可能的,或者是夸大其词的。在实践教学基地,他们目睹实情,触摸实物,聆听讲述,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信服的事实面前去感知和体验,从思想上消除了疑虑,从内心深处产生敬佩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礼,在亲身体会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由此达到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程的有机融合,这种结合不但增强了实践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了学生辨别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也切实提高了“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效。

其二,有利于“纲要”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当代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6],是“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自1840年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无数仁人志士为探索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出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是,无论是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还是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和国方案,先后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道路,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才摆脱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真正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同一部辉煌宏大的革命历史画卷,如实记录、真实展示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抗争和奋斗历程,充分证实了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确性,有力地论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强大中国”的历史论断。对于这些,学生从教材、影视、文学作品等各种途径已经有所了解,如果再结合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到有关纪念馆、资料馆和遗址、遗迹去参观、考察,有效地使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灌输与实践考察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感受强烈的精神震撼,感染历史凝聚的厚重,获得深刻的思想启迪,进一步增强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国史的了解,加深了对“三个选择”历史必然性的认识,从而达到“纲要”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3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运用于“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一些遗物、遗址和遗存。这些遗物、遗址和遗存虽然是静态的,但却默默地折射出事物、事情、事实的存在。这种方法形象具体、生动鲜活,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是组织学生到当地档案馆、图书馆等查阅资料,积累大量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使他们的眼界、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加开阔,思考问题的方法更加多样,认识问题更加深入,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和相关历史的理解。三是组织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学生从发生在身边的史实中搜集历史信息,在调查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讲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变化情况时,可带学生去凤阳小岗村参观大包干发生、发展历程的大包干纪念馆:当年的茅草房、厨房、猪圈、牛棚、茅厕等组成的农家院落照片,生产、生活用具等实物,让学生感受到20世纪60-8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生产、生活场景,同时对当时小岗村18位农民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的手印,率先实行大包干的历史背景也有了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带学生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留心当地农村土地流转利与弊的问题。通过一系列调查活动,让学生对上述问题有较全面的了解,对国家有关“三农”的方针政策有更深刻的认识。

4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运用于“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应处理的若干问题

实践教学为“纲要”课程创新了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方法,延伸了教学空间,但是要把它有效地运用于“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必须认真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注意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运用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纲要”课程实践教学不是课余时间教师带学生“外出旅游”,也不是历史专业的实习考察,它只是帮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选择与“纲要”课程教学有紧密联系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带领学生走近历史、观察历史、思考历史、分析历史,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如果只是组织学生走马观花地听听看看,很难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比如,讲解“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遗址、历史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访问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近距离地感受新四军、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立下的丰功伟绩,让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这样,把教材中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深刻体会,从而提高“纲要”课程育人的效果。

第二,注意把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辅助,要正确处理好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活动主要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对象进行,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但是,无论是实地考察还是聆听讲解,无论是历史档案资料还是社会调查材料,不管它的听觉、视觉冲击力多大,但它所表现出的直观性,体现在学生身上更多地是感性认识。而且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能力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对“纲要”课程整体内容上的全面掌握。这些都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加以指导、分析与辨别,让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此,在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的衔接,各项实践教学活动都要为教学内容服务。

第三,把握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合理、适度运用的原则。强调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运用,对“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大有裨益,但实践教学只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所以运用时要把握好合理、适度的原则。所谓合理,就是选择实践教学地点时,既要选择突出的历史文化资源,又能兼顾教材内容中的重点或难点内容。这样,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才能有的放矢,根据教材内容悉心引导,用心讲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适度,就是要按照“纲要”课程教学大纲,根据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情况有选择地加以运用。“纲要”叙述了鸦片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近170年的历史,分10个专题,但只有32课时,如果过多地增加实践教学,势必影响课程主体内容的讲授[7]。因此,实践教学无论搞得多么有声有色,都不能喧宾夺主,只能适度进行。

第四,注意做好实践教学事先的准备工作。一是对实践教学中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如果在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的情况下,直接带学生去进行实践活动,极易变成走马观花、游山玩水,不但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反而造成不良影响。二是在每次开展实践教学前,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对将要带领学生去实践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要充分了解其内容与特点,并且要能够与教学中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相衔接,做到有的放矢。有的教师往往局限向学生布置实践任务和对实践活动进行评分,而不是积极组织并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去,使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大大降低,甚至失去应有的教育意义。三是做好组织与协调工作。“纲要”课程面对全校大学生,而且学生对走出校门参加实践活动有着很高的积极性,考虑到经费、安全和组织管理等问题,必须因校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的方式,对于近处的实践教学基地,可组织学生徒步抵达,集体进行参观、纪念和拜祭活动;而对于离校区较远的实践基地,应选择安全便捷的交通工具前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实践教学活动。

第五,注意将实践教学成绩纳入课程的总评成绩。“纲要”课程期末总评成绩一定要充分体现平时的实践教学成绩,以引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让他们在知识和精神上都有所收获,否则实践活动的作用就难以体现。比如,学习考察结合后,要有考察总结;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写心得体会;同时,在进行实践教学总结的交流评比等。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运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纲要”课实践教学有重要意义。而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为进行这样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当地历史文化资源 ,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因时因地因人施教,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创新“纲要”课程教学,活跃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纲要”课程的育人目标。

[1]杨东.“中国近代史纲要”开设以来理论界的评议及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4):31-35

[2]夏维奇,李松. “三维教学模式”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创新[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5):171-174

[3]刘利民,刘斌.激情教学法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10(1):108-110

[4]郭春梅.高校“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探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165-166

[5]唐凯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考察分析[J].百色学院学报,2009,22(1):80-85

[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7]夏维奇.地方历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教学中的利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2(3):147-151

(责任编辑:刘小阳)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1.031

2014-10-15

宿州学院教学团队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工程项目”(2011SZKJS4-1)。

杨钰侠(1959-),女,安徽蚌埠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史学。

G642.0

A

1673-2006(2015)01-0114-03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历史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新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