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回家看看”入法对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启示

2015-04-11刘玉玲王清平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

刘玉玲,王清平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常回家看看”入法对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启示

刘玉玲,王清平*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常回家看看”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体现了现行法律对中国传统孝道的肯定,强化并丰富了晚辈对长辈的法律义务。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人优良品格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孝道教育应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明确“常回家看看”是大学生不可回避的法律义务,其次要明确孝道教育目标,确保孝道教育课程开设的常态化,最后指出要努力开发孝道教育资源,实现高校孝道教育的多样化。

“常回家看看”;大学生;孝道教育

新修订并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第18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1]这就是俗称“常回家看看”条款的具体内容。这一道德观念入法后,此类案件的审理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也引起了高校教育者的深思。“常回家看看”入法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孝道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 “常回家看看”与孝道

1.1 孝道的内涵

人皆有父母,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故人之伦理的根本就是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孝所阐述的伦理道德就是讲述报答父母恩情的方式和方法等问题。《尔雅》对孝的释义是:“善事父母为孝。”[2]可见,孝的本质就是子女对父母施以善行,做到老有子养之,病有子侍之,死有子葬之。一个“孝”字,体现了父慈子孝的传统孝道文化,形象地揭示了孝道的真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是一个人德行的根本所在,通过“孝”推行王道教化[3]。孝,是道德的本源,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注重培养自身德行和教育后代要知孝、行孝。

1.2 “常回家看看”入法的价值解读

道德和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两大支柱,在规范人们的社会言行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但二者并非像平行线一样没有交集,其实二者在很多方面具有交叉和重合的地方。“常回家看看”入法是道德的法律化,是“孝”从单一的道德约束发展为道德和法律双重约束的标志。

1.2.1 “常回家看看”彰显的伦理价值

“常回家看看”强调的是孝道,孝道在中国早已形成了独特的中华孝文化,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传统的孝文化是建设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能传播强大的正能量,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目前,人口老龄化和空巢老人问题日益凸显,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给予父母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慰藉,让父母健康快乐地安度晚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的推己及人思想亦是孝道伦理内涵的重要部分,一个“推”字,深入浅出,将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紧密联系在一起。

1.2.2 “常回家看看”彰显的法理价值

首先,“常回家看看”入法体现了法律对孝道的肯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这是耳熟能详的法律条文,但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往往把“赡养扶助”理解为“物质或金钱”帮助。“常回家看看”入法,是以“法律义务”的形式要求子女重视父母的情感需求,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精神”扶助。而子女对父母的“精神”扶助,恰恰是孝道实质的表现。

其次,“常回家看看”入法体现了法律对家庭养老地位的强调。无论是历史文化传统还是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养老的主要形式,家庭应是绝大多数老人的最终归宿。“常回家看看”入法,意味着每个家庭不能轻易将老人推向社会,子女是父母养老的第一责任人。

2 大学生的孝道观和孝道教育的现状

孝道的发展及其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教育。欠缺孝道的教育和脱离教育的孝道都是不可想象的。孝道教育是指以孝本体为对象,以孝道意识、孝道价值为教育内容,以识孝、行孝为教育目的,以此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2.1 大学生的孝道观

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和照顾父母,缺失孝道,主要表现在孝道意识淡化、孝道情感淡薄、孝道实践弱化三个方面[4]。由于自身修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孝道”缺失,他们认为孝道属于道德范畴,孝道的落实有赖于个人的修养,孝道上升到法律层面不具有强制执行性。

在法治化不断推进的今天,人们的权利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时有冲突。利益得失的考量让部分大学生形成了“义利错位”“利字当头”等观念,这些错误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将会严重影响家庭内部的和谐。当代“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使得部分大学生习惯了优越舒适的生活,难以体会父母的艰辛。再者,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导致道德教育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随着“常回家看看”入法,孝道教育将在法治环境中开展,大学生的孝道教育也必将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2.2 大学生孝道教育现状

首先,大学生孝道教育在内容上多以传统文化为依托,教育效果不佳。一项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度的调查显示:有70%的大学生表示不感兴趣,有20%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而感兴趣的仅占10%[5]。据此可以看出,传统孝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常回家看看”入法后,有不少关于大学生群体孝道观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迫使部分大学生被动地“常回家看看”,而非发自内心地回家看望父母。其次,大学生孝道教育在教育方式上缺乏创新。一方面,大学生孝道教育过多地依赖老师教导,缺乏大学生自主参与。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对行为具有一定的控制和判断能力。对大学生的孝道教育,应注重引导大学生自主参与到宣扬知孝和行孝的行列中,理性地认识“孝道”。另一方面,高校孝道教育与家庭孝道教育的分离,使得孝道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家庭和学校都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但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加强高校和家庭的互动,有利于准确了解大学生的孝道认知状态,进而因时因地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

3 大学生孝道教育的作用

3.1 有利于优良品格的形成

一个人具有怎样的品格,很大程度上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品格。人的品格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并非不可改变。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作为社会中的人,人的品格也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常回家看看”入法,是从法律的角度倡导和要求大学生尽孝道,追求外安其身、内安其心。从人性的角度看,宣扬孝道无疑对培养大学生品格以及协调大学生人际关系有重要的作用。

3.2 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

孝道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人伦关系。血缘关系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自古以来就注重宣扬“亲亲”“尊亲”之道。孝道最先调整亲人之间的关系,缓和亲人之间的矛盾,维护家庭和睦。人自出生起,最先接触和最频繁交往的是亲人,协调好亲人之间的关系是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3.3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对孝道教育的价值追求符合和谐社会价值导向的需求。孝道教育寓含“和谐”意识,顺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大学生孝道教育有助于推动“和谐”价值理念的普及,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构建礼治有序的和谐社会,甚至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 几点启示

孝道教育并非是独立的教育形态,它与其他教育形态相融合,作为一种价值指引渗透到各种教育中。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技术教育全面发展,而孝道教育正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全方位推进。高校作为大学生孝道教育的主阵地,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孝道观和纠正错误孝道观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的孝道教育应当坚持以高校教育为核心,同时配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4.1 坚定“常回家看看”的法律信仰

对“孝”道德义务的信仰和追求已扎根于中华大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告诉人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对立统一的,有矛盾才会有发展。“常回家看看”入法,明确了“孝”的法律义务,意味着践行孝道是法律的强制规定。对大学生群体开展持久深入的孝道教育,他们将坚定对“常回家看看”法律义务的信仰,让他们明确践行孝道是法律规定必须履行的义务,而不再是简单的道德约束问题。因此,只有从根本上认同孝道的“法律性”,才能科学地开展孝道教育。

4.2 明确孝道教育目标

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入,孝道教育不仅关乎知识的结构关系,更应该重视知识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最终目标是造就德才兼备的人才[7]。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要求他们“常回家看看”,其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大学生孝道教育的目标应当与“常回家看看”入法追求的目标保持一致。孝道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孝道精神的熏陶、孝道内容的传承和孝道认识的提升,使大学生自觉认识孝道、践行孝道、弘扬孝道,发挥孝道的能量,实现孝道的价值。从孝道教育实践的角度来看,就学校而言,就是要形成以孝道教育为基础的道德和法律教育氛围,制定孝道教育的实施计划,构建多元的学习环境,建立和谐友爱的校园;对于教师而言,就是把握孝道教育的价值,通过教育教学研究,丰富孝道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并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认识孝道的意义,形成正确的孝道意识,实现自身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孝道教育的目标。

4.3 开发孝道教育资源

孝道教育一般应遵循“知、情、意、行”认识规律。“知”即认识孝道的价值,“情”即培养尊敬和关爱父母的情感,“意”与“行”则是通过个人的体验与实践把对孝道的认知转化为行动,并在实践中加以深化。目前,高校的孝道教育是融入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随着“常回家看看”入法,这样的孝道教育也不适应新的形势,为此必须开发新的孝道教育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展孝道教育。首先,挖掘专业课程资源,丰富孝道教育的知识体系,围绕孝道的起源、孝道的发展、孝道的道德规范、孝道的法律规范、孝道的价值五个主题开展孝道教育,组织教学活动[8]。其次,加强相关课程内容的整合,开发孝道教育主题内容。如文学、哲学、历史、社会学、教育学等课程中都隐含有关于孝道、孝道价值等内容,有待深入挖掘,将其融合为一个系统的主题进行教育,形成孝道教育特有的主题教育内容。

4.4 丰富孝道教育形式

高校孝道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孝道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加强师生互动,实施开放教学。大学生在心智上逐渐趋向成熟,对他们不能一味地采取灌输式教育,应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以丰富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开展孝道教育,并让学生主动参与。高校孝道教育还应特别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注重孝道教育体验式引导,比如去敬老院亲身体验,与老人们沟通交流并给予关怀。另外,可利用大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与孝道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孝道的意义。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媒体,弘扬孝道文化,宣传孝道思想,传播孝道精神。

5 结束语

“常回家看看”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念。“常回家看看”入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子女孝敬父母的法律义务。针对目前大学生孝道教育的现状,从“常回家看看”入法着手,对高校孝道教育进行了一些思考,虽然这些思考还不成熟,但希望能引起全社会重视孝道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孝道文化,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EB/OL].[2014-10-18].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shflhshsw/201302/20130200418213.shtml

[2]胡奇光.尔雅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0-31

[3]李景林.论孝与仁[J].江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3(3):5-12

[4]张丽伟.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6-9

[5]何晓雨.传统“孝”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2013:22

[6]张中秋.原理及其意义探索中国法律文化之道[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97

[7]孙彦明.德育的文化属性对德育时效性的影响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9-10

[8]桂兵.和谐视阈下大学生孝道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2011:34-35

(责任编辑:刘小阳)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1.013

2014-10-18

刘玉玲(1988-),女,安徽庐江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王清平(1965-),安徽怀宁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法制教育与民事法律。

G641

A

1673-2006(2015)01-0049-03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