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复会特点新探

2015-04-10汪林茂

关键词:民主政治特点

汪林茂

(浙江大学 历史系,浙江 杭州310028)



光复会特点新探

汪林茂

(浙江大学历史系,浙江杭州310028)

摘要:光复会与同盟会等革命团体一样,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当站在一定的时代、地域和社会条件造就的历史舞台来探析时,其政治、军事、组织活动及思想倾向,就表现出不同于同盟会等团体的特点:更注重采用传统学术手段以至语言,作为发动、宣传和推动革命的主要思想武器;斗争内容上更加强调反满,表现出浓厚的种族论色彩;在对近代民主政治的理解和解读方面存在不小的偏差。这些特点也影响了它斗争的开展。

关键词:光复会;特点;传统学术;反满;民主政治

对辛亥革命的研究,绕不开对光复会的研究,因为光复会是这场革命中的三大团体之一,革命的胜利成果中有光复会的巨大贡献,同样,这次革命的局限也与光复会的政治特性有关联。因而探讨辛亥革命的成败教训,必须探讨这场革命中包括光复会在内的革命团体的特点。

任何一个政治团体都活动在一定的时代、空间(地域)、社会条件下,因而任何团体的身上都会带有这个时代、区域和社会赋予的特点。探讨光复会的特点必须注意这样几个方面:其一,光复会所产生的20世纪初年,民族危机非常急迫、国内政治矛盾极度尖锐,清王朝已无法照常统治下去;但历史已经进入20世纪,时代已不允许重走李自成或洪秀全的老路,要救国就必须走以建立共和国为目标的民主革命道路。其二,光复会不像同盟会那样组织体系是面向全国的,区域局限非常明显。具体而言,光复会的主要领导人和骨干绝大多数是绍兴人,成员也多为绍兴人,并且其活动也以绍兴为基地。也就是说光复会的根基深深地扎在绍兴,绍兴这个区域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各种特点——如晚清的绍兴相比于通商城市宁波,以及直接受通商都市上海经济、文化辐射的嘉兴、湖州来说,更多一些内地的区域特点,经济和文化的近代化程度要稍低一些;同时,传统的浙东学术在这里根柢深厚,给该地区的知识分子形成了一个较浓厚的文化环境。其三,深受浙东学术中强调的民族大义观念和清初浙东抗清斗争历史记忆熏陶的知识分子们反抗意识更为强烈,其革命意志更为坚决,更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气节;但由于资产阶级社会力量较薄弱,来自社会的支持较少。

站在这样一个由时代、地域、社会条件造就的舞台上,光复会的组织活动、政治和军事斗争、思想倾向和宣传活动等,也就表现了不同于同盟会等组织的特点。

光复会首先一个明显特点是,它更注重采用传统学术手段以至语言,发掘民族历史传统,作为发动、宣传和推动革命的主要思想武器。

应当看到,任何能支配政治的思想学说都是学术的产品。当然,这个生产思想学说的学术,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至于所采用的是哪种学术,或所采用的学术中是传统的多些,还是现代的多些,是中国的多些,还是外国的多些,主要的不应该归结为光复会领导人的个人爱好,而应当探讨其历史的和地域的根源。

浙东及绍兴地区是浙江传统学术最发达的地区,在整个清代依然如此。徐世昌编的《清儒学案》各卷所载的清代著名学派资料做了统计,①该书载有28个以浙籍学者为案主的汉学学派,他们都有浙江学术的共性:讲求崇实戒虚、实事求是,但这个“实”却表现出浙东与浙西不同的侧重点:在浙东产生的14个汉学流派,大多都像黄宗羲、万斯大、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毛奇龄、齐召南、李慈铭那样治汉学而侧重于史学;而浙西产生的14个汉学学派,无论是前期的孙志祖、梁玉绳,还是后期的冯登府、姚文田、严可均等,更多的是体现了章学诚所说的“尚博雅”特点。嘉道以后,浙西“尚博雅”的学术在较发达的工商业经济的冲击下,除少数学者逐渐由“博雅”之学(如畴人之学)推进到了新型的“专门之学”外,基本上已被学者们边缘化;浙东学术则不绝如缕地延伸到了道咸以后,而且他在绍兴地区特别发达,在浙东的14个学术流派中,绍兴籍学者为案主的学派有8个。因此,当浙西的杭嘉湖地区、同为浙东但已变为商埠的宁波地区,传统学术被更强劲的“海风”“商风”吹得凋零不堪、日渐式微时,在绍兴地区根基更深、底蕴更厚、影响更广的浙东学术则依旧顽强地浸润着读书人的思想。

而且浙东学派具有更强烈的“经世致用”,即治学面向社会,以至过问政治的倾向。当革命潮流在中国及浙江兴起后,服膺浙东学派的知识分子们将学术与政治紧密结合,治学为革命服务。他们虽也接触并学习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但比较起来,他们的传统文化知识要扎实得多,尤其是明清之际浙东诸大儒的思想对他们的影响非常之深,因此,他们革命活动很多的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及学术中汲取思想营养,寻求理论支持,侧重于以历史的语言、传统的学术方法,阐发革命理论,进行革命的宣传,或与政敌论战。

另一个原因是,在光复会的领导人看来,传统学术是排在第一位的最有效的革命思想武器。我们从《民报》的内容变化可以看出这一点。1905年8月中国留日学生的革命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1906年9月章太炎接任《民报》主编,更强调“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的方针,②内容上偏重宣传“华夷之辨”。1908年陶成章临时接替章太炎担任《民报》主编,一开始即宣布了办刊宗旨:“专以历史事实为根据,以发挥民族主义,期于激动感情,不入空漠。”③所谓“空漠”,即不用空洞浮泛的理论,实际上是指《二十世纪之支那》到《民报》最初几期所侧重的民主主义理论的阐发,诸如《国际法上之国家》《民族的国民》《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民约论译解》等。在他们看来,这类文章,远不如通过历史学的手段撰写出的《明清递嬗之往迹》《论满洲当明末时代于中国为敌国》之类的文章那样有“激动感情”的效果。

因此,在章太炎担任《民报》主编时期已表现出这一倾向,但还是有诸如《俱分进化论》《革命之道德》这类阐发哲理的文章,而到陶成章任主编时,所主编的三期《民报》所刊登的文章,更是很少有思想理论的阐发,而多的是以历史研究成果为形式的表彰宋末、明末中原反抗外族侵略的史事和人物的文章,以及有关历史文献的整理,如《钱谦益致瞿文忠公蜡丸书》《陈卧子报夏文忠公书》《陈卧子徐文靖公殉节书卷序》《陈卧子袁烈妇传》《陈卧子皇明殉节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虞求徐公行状》《夏存古大哀赋》等,并编辑《桑澥遗征》。表现出鲜明的以历史事实立论,以传统学术为思想宣传之武器的特点。他们的这一类宣传所竭力弘扬的民族大义,以及借助史学传统保留下来的关于满清的暴行、浙江士民英勇抗清的悲壮事迹、清初文字狱等有关民族仇恨的历史记忆,深深地影响着20世纪初的爱国知识分子,对于动员知识分子及其他阶层民众起来进行反清革命斗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偏执于民族历史的宣传,冲淡了民主共和革命所需的民主主义思想理论的传播,其消极意义在今天看来尤其明显。

注重采用传统学术手段以至语言,通过发掘民族历史传统,来发动、宣传和推动革命的做法,又牵连出第二个特点:斗争内容上必然是强调反满。这一点,实际上在以上的叙述中已经可以明显看出来。

绍兴等浙东地区是浙东学派的故乡,浙东学派所强调的民族大义观念,以及满清入关后在浙江的血腥杀戮暴行、明清易代之际浙江士民英勇抗清的悲壮事迹等历史事实,借助浙东历来强盛的文脉,得以在民间、在知识界代代相传,成为无法磨灭,且时时会被唤醒的精神潜流,或曰历史记忆。从黄梨洲到全祖望的浙东学派所竭力弘扬的民族大义,再三申论的“夷夏大防”,以及反抗异族统治的思想,在浙江这块丰厚的文化土壤中得以蕴藏,成为始终保留在人们意识中,且不时涌动的精神潜流。我们从光复会领导人章太炎的叙述中可以看到,这种历史记忆、这种精神潜流是怎样被代代传承下来的。章太炎回忆说:

余十三四,始读蒋氏《东华录》,见吕留良、曾静事,怅然不怡。……弱冠,睹全祖望文,所述南田、台湾诸事甚详,益奋然欲为浙父老雪耻,又得王夫之《黄书》,志行益定。

这种无法磨灭的历史记忆,形成了长流不衰的精神潜流,直至近代,它深深地浸染着20世纪初的青年知识分子。受民族危机的刺激,欧风美雨的启示,以及清朝政府倒行逆施的激发,这个历史记忆和精神潜流很快便被浙江知识阶层整理并发掘出来,并将其弘扬为革命精神,进而转化为革命的思想理论的资源。或者说,深受传统民族观念熏陶的浙东知识分子们认为,传统民族精神就是最好的思想武器,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所以陶成章说:“浙江为人文荟萃之地,学者多出其间,而此学者多以讲求国故,常起祖国沦亡之感”。④即清初抗清义士、浙东学派所倡导的民族大义,是光复会始终遵循的精神圭臬。

作为光复会纲领性质的会员入会誓词,就反映了这个组织的思想倾向:“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这四句话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民族气节、政治操守和侠义精神,其中真正能反映其政治内容和风格的,是“光复汉族”四个字。对于誓词和会名所用的“光复”二字,可以用章太炎在《革命军序》中的这句话作注解:

同族相代,谓之革命;异族攘窃,谓之灭亡。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除异族,谓之光复。今中国既灭亡于逆胡,所当谋者光复也,非革命云尔。⑤

即革命就是光复,其内容或目标集中于“反满”。民族主义政治内容盖过其他内容。因此在整个政治思想宣传和政治主张的宣示中,光复会近乎绝对化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推论,过于执着的所谓“夷夏之辨”原则,表现出浓厚的种族论色彩。他们的“杀尽满人”“排满”“扑满”“反满”之类的口号,不仅已远远盖过“民主共和”一类的言辞,而且其强调的程度有时已远远超出推翻专制王朝所需的程度,表现出一种有些偏激的种族主义情绪。

当然,“反满”的确是那个时代所有的革命团体、所有的民主革命者都曾提出或赞同的革命口号。所有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都认为,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首先必须推翻满清王朝。光复会许多领导者也曾多次宣示,民主共和为中国的必然趋势,是此次革命的目标,反满革命之后应朝着民主共和方面努力。即使是章太炎,在1903年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即已指出:“在今之世,则合众共和为不可已。”⑥徐锡麟在《光复军告示》中也提出了“图共和之幸福”的革命目标。⑦因此,光复会提出的“反满”和“光复汉族”宗旨,从总体看是实现民主共和政治目标的手段,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但我们也要看到,光复会在革命过程中的政治思想宣传和政治主张宣示中表现出的政治内容和思想倾向,毕竟与孙中山的兴中会等革命团体有相当大的差异。

由此又造成了光复会的第三个特点,即:对近代民主政治的理解和解读存在不小的偏差。

光复会的领导人虽然承认民主共和是革命的最终目标,但由于对近代民主政治思想理解的肤浅,对传统“夷夏之辨”的执着,其对待民主共和的态度常常是不稳定的,或消极的,甚至还说过:“共和之名不足多,专制之名不足讳”“代议政体不如专制为善。满洲行之非,汉人行之亦非;君主行之非,民主行之亦非”⑧这类近乎抵制共和的言论,与孙中山等人鲜明而积极进取的民主共和主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徐锡麟所谓“殊不知中国人民之程度不够立宪,以我理想立宪是万万做不到的,革命是人人做得到的,……杀尽满人,自然汉人强盛,再图立宪未迟。”⑨这类言论所表现出的对实行民主政治制度的疑虑甚至消极态度,以及将革命与立宪截然分割为二、分段实施的主张,与孙中山等人关于推翻满清封建专制与实行民权主义紧密结合、“毕其功于一役”的方案,其间的距离是明显的。而且也导致他们对这场革命之性质的认识及其含义的阐释常常模糊不清。例如章太炎一再说,所谓革命即光复也。“光复中国之种族也,光复中国之州郡也,光复中国之政权也。以此光复之实,而被以革命之名。”⑩革命的全部内容似乎只是“光复”。比照同盟会在《军政府宣言》中对革命的阐述,差异就非常明显:“前代革命,如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显然,变更国体、解决民生问题是不是作为革命的主要内容、革命是不是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主导精神,是光复会与同盟会的主要差异所在。

总的看来,光复会既继承了明清以来浙东学派强调民族大义的传统,也接受了一些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代表着浙江政治近代化的方向,也照顾到江南农村中下层士绅,以及会党所代表的小农阶级的利益;它以推进全国的革命运动为目标,然而也具有很明显的浙东地区的地域色彩。更应该看到,光复会的革命宣传和革命行动始终是朝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大目标的,始终坚持了民主革命的总立场。在同盟会成立后,也基本上是站在三民主义旗帜之下,为实现民主共和而奋斗,并且为此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注释:

①根据徐世昌《清儒学案》各卷统计。

②《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第276页。

③《本社特别广告》,《民报》19号。

④陶成章《浙案纪略》,汤志钧编《陶成章集》第327页。

⑤章太炎《革命军序》,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193页。

⑥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203页。

⑦徐锡麟《光复军告示》,绍兴市政协文史委编:《徐锡麟史料》,31页。

⑧章太炎《代议然否论》,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459、461、469页。

⑨徐锡麟《法庭宣言》,《徐锡麟史料》,33—34页。

⑩章太炎:《革命之道德》,《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第309页。

(责任编辑吕晓英)

Re-explor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fu Association

Wang Linmao

(History depart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

Abstract:Like any other revolutionary societies such as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League, the Guangfu Association makes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success of the Xinhai Revolution. On the stage of history in particular times and under particular region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the political, military, organizational activities and ideological tendency of the Guangfu Association manifeste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other social groups. The Association focuses more on the use of the traditional academic means, language included, as the main ideological weapon to launch, publicize and promote the revolution; it puts more emphasis on anti-Man content and thus bears strong racial overtones; there is a deviation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modern democratic politics. Th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greatly affected its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other similar societies.

Key words:the Guangfu Association; characteristic; the traditional academy; anti-Man; democracy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5)01-0009-04

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15.01.002

作者简介:汪林茂(1949-),男,浙江开化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14-12-20

猜你喜欢

民主政治特点
反腐支出单列是一招好棋
西方民主出了什么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经验分析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我国公民参与行政的当前不足及对策建议
法治政府生态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