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内摩崖造像记》校考

2016-01-15陈才智

陈才智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河内摩崖造像记》校考

陈才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阿弥陀造像记》(即陆心源《唐文续拾》之《河内摩崖造像记》)作者是否即王维,目前还只能存疑。结合诸家著录,以[道光]《河内县志》为底本,校定《河内摩崖造像记》文本,可供与石刻比对之参考。

关键词:阿弥陀造像记;陆心源;《河内县志》

2014年9月16日,启功先生高足、日本安田女子大学内田诚一教授过访敝所,以《我的唐诗研究与实地考察》为题作学术报告,其中谈及《阿弥陀造像记》(即陆心源《唐文续拾》之《河内摩崖造像记》),认为将作者归为王维,证据不足,深受启发,归而翻检诸书,草为一稿,聊作补证。11月16日,复蒙内田教授寄示其大作《所谓王维所作之〈阿弥陀造像记〉》(日文,载《中国诗文论丛》第30集),乃略作修改,成此小文。

检《河内摩崖造像记》之文本,约有以下四种:

1.[道光]《河内县志》:

唐摩崖造像記(正書開元廿一年二月共八行,行廿一字至十八字不等,高一尺二寸五分,廣八寸五分。在河內九道堰)

2.陆增祥(1816~1882)《八琼室金石补正》:

王惟造像記(高一尺四寸五分,八行,行字不一,字徑五分。正書。在河內)

造像人名半泐,似是慎字,吳氏作惟,從之。敬字屬下讀,吳氏以為人名,殆非。[1]

智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中》有“王慎”。[2]《造像记》文后陆增祥按语所云“吴氏”,初以为乃撰写《金石存》之吴玉搢(1698-1774),然检清嘉庆二十四年李宗昉刻本《金石存》十五卷[3],未见引录《王惟造像记》。后翻检《八琼室金石补正》,见卷五十四此前曾引录《筠清馆金石记》,盖清吴荣光所撰,《造像记》文后陆增祥按语所云“吴氏”,或即吴荣光。②遗憾的是,《筠清馆金石记》今已难觅。陆增祥按语所云“敬字属下读,吴氏以为人名”,今未见《筠清馆金石记》,不知吴氏原语,但“敬”之后为隔线,应是碑刻著录分行之标志,未必即吴氏所断人名之分界。

3.陆心源(1834~1894)《唐文续拾》:

闕名

最后,教师根据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课前学习的反馈信息,设计课中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组织形式,为课中知识内化环节而作准备。

河內摩崖造像記

唐開元廿一年癸酉歲二月己巳朔日,弟子王維敬造阿彌陀像一軀,申宿誠也。夫至諴必應,福無唐捐,□遊此山,實愛幽勝,宏發誓願,思卜閑居,果契陳志,誅茅□□,茲太行之絶境。往來三□,途經仏□斜連□義(缺四字)丹河之□□七跡棊□靈像,爰開粹容,永資禮謁,一切含識,同躋覺路。太行之崖,丹河之際。爰開仏影,是申宏誓。(缺八字)往來禮謁,千秋萬歲。[4]

4.陈尚君(1952~)整理《〈唐文续拾〉校订》:

阙名

河内摩崖造像记

唐元廿一年癸酉岁二月己巳朔日,弟子王维敬造阿弥陀像一躯,申宿诚也。夫至诚必应,福无唐捐,□游此山,实爱幽胜,宏发誓愿,思卜闲居,果契陈志,诛茅□□,兹太行之绝境也。往来三□,途经佛□斜连□义之□对压丹河之派□七迹棋□灵像,爰开粹容,永资礼谒,一切含识,同跻觉路。

全文不足150字的《河内摩崖造像记》石刻,今日尚存,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西北约9公里,许良镇下伏头村附近,丹河东岸的石灰岩峭壁上,现为石佛滩摩崖造像群景区,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太行山南麓,岸顶山峰连绵,太焦铁路穿山而过,崖前丹河自北向南流过。溯丹河而上即是著名的天井关,为古代晋东南和豫北通往东都洛阳的要冲。丹河是沁河的一条重要支流,源自山西高平县,蜿蜒曲折于太行山群峰,至沁阳县城东南5公里的丹河口处注入沁河。此处摩崖造像,开凿于隋炀帝大业十一年至十二年(615-616)间,初创时为隋朝皇家所封“同义寺”,至唐代又继续开凿了一批佛龛。20世纪50-60年代修渠筑路时曾毁坏一批,所剩部分分布在南北长约60米、高约20米的悬崖峭壁上,共有佛龛59座,其中隋代龛像55个,唐代3个,年代不明1个。各种造像78尊,造像题记10方。所有龛像均为浅浮雕,最大者高110厘米,宽66厘米,最小者高24厘米,宽20厘米,龛像深度一般在4厘米至18厘米之间。崖壁最南端河桥处为唐代开凿之佛龛,据说原有大约四五十个佛龛,大半即毁于上云20世纪50-60年代修渠筑路时,现仅余四个。其中有一长方形龛,顶部大半残毁,内一坐佛,即阿弥陀佛,结跏趺于束腰叠涩基座。头面部残,挺胸,著通肩袭装。④龛左侧有题记一方,高44.5厘米,宽26.5厘米,即唐开元廿一年《河内摩崖造像记》。

比对以上《河内摩崖造像记》几种文本,各有不同。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所据应为吴荣光《筠清馆金石记》,所录摩崖石刻高度尺寸较《河内县志》多二寸,此本并非照录《河内县志》,故所拟文题亦不同,或因所见磨泐更甚,辨识不易,故阙字更多。所云“非游此山”,结合文意和字体,或当为“□(昔)游此山”。“丹□之悰”“爰开宏□”,则不若《河内县志》之“丹河之际”“爰开仏影”文义圆通。但“福无唐梋”,改为“福无唐捐”,是对的。至于“斜连□□之□对压丹□之派”,结合《河内县志》,鄙意当为“斜连同义之寺,对压丹河之派”,石佛滩摩崖造像景区现尚存隋大业十一年四月八日《敕赐同义寺记》。

惟说有容易说无难,尽管《新旧唐书人名索引》(张万起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全三册)《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傅璇琮等编撰,中华书局,1982年4月)《唐五代五十二种笔记小说人名索引》(方积六等编,中华书局,1992年7月)皆无“王惟”,但并不能因此断定《河内摩崖造像记》作者即王维。这一点,目前还只能存疑。

最后结合诸家著录,以[道光]《河内县志》为底本,将《河内摩崖造像记》校为下文,供来日比对石刻之参考:

附記:此上为拜读内田教授大作《所谓王维所作之〈阿弥陀造像记〉》之前所撰。嗣后得阅内田教授大作,乃知其已实地考察,得以目验石刻及原拓本,则上述文字可改者:

(1)“途經仏□”,应作“途經仏崖”;

(2)末尾两句,应为:“□文曰:太行之崖,丹河之際,爰開仏影,是申弘誓。寶蓋雲懸,珠毫星綴,往來礼謁,千秋萬歲。”

其余文字,则无须更改。惟须于此深谢内田教授之启迪与盛意。

注释

①《河内县志》卷二十“金石志·上”,清袁通修、方履篯等纂《[道光]河内县志》,道光五年(1825)刻三十六卷本。

②吴荣光(1773~1843),原名燎光,字殿垣,一字伯荣,号荷屋、可庵,别署拜经老人、白云山人,南海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迁监察御史,以事革职。起授刑部员外郎、郎中,历陕西陕安道、福建盐法道,福建、浙江、湖北按察使,贵州、福建、湖南布政使,湖南巡抚,降福建布政使,以原品休致。吴荣光为岭南名宿,于金石书画,鉴别最精。从学阮元,嫡传阮学。又从阮家得见珍贵书画文物,因而精研碑帖拓本、吉金乐石,成为著名鉴藏家、金石学家。张维屏《艺谈录》谓“粤东百余年来,论书法推四家:冯鱼山敏昌、黎二樵简、吴荷屋荣光、张懈山岳崧”。《晚晴簃诗汇》称其诗“纪事述情,不摹仿前人。潘文恭序其集云:‘风雅一律,忠孝备于人伦;经济万言,忧乐先于天下。’足见其大概”。有《石云山人集》(《清代稿钞本》收录)《辛丑销夏记》《吾学录初编》《白云山人文稿》《绿伽楠馆诗稿》《筠清馆金石录》《历代名人年谱》等。生平见《清史列传》卷三八、《国朝耆献类征》卷一九九、《国朝书人辑略》卷八。

③收入《传世藏书》,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版,简体字。

④参见牛宁、杭侃《石佛滩隋代摩崖造像》,《中州今古》1992年第3期;河南省古建研究所、博爱县博物馆陈平、牛宁、杭侃、张英钊《博爱县石佛滩隋代摩崖造像调查简报》,《中原文物》1992年第11期(又收入孙进己、孙海主编,蔺新建、孙泓常务副主编,王锦厚、冯永谦、张春霞副主编《中国考古集成华北卷河南省山东省魏晋-隋唐3》,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东亚文库”);郭建设《太行山南麓几处石窟与摩崖石刻及相关问题研究》,《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五十四)[M].北京:文物出版社影印本,1985.

[2]欧阳修等.新唐书(第9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2617.

[3]四库未收书辑刊(影印史部第1辑第30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4]陆心源.唐文续拾(卷十一)[M].北京:中华书,1990.11294.

[5]陈师铁民.王维集校注(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5.1402.

(责任编辑吕晓英)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5)01-0104-03

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15.01.020

作者简介:陈才智(1971-),男,辽宁沈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收稿日期:*201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