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选择——以山西为例

2015-04-09马刘霞

生产力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新常态服务企业

李 洁,马刘霞

(1.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2.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山西 太原 030001)

我国中小企业已经占到企业总量的99%以上,作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细胞,中小企业不仅是就业的吸收器、市场的创新主体,而且是经济转型的主要推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企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发展方向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2010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下行通道,特别是2012之后连续3年低于8%的经济增长与以往的高增长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经济发展中显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基于这些变化,2014年5月,习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要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经济进入“新常态”,简单来讲就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达到9.8%,这种建立在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基础之上的高增长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越来越不可持续。一方面,我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决定了不可能长期保持高增长,由于经济总量和基数的增大,现在7%的经济增量已相当于甚至高于过去10%的增量,2014年我国GDP的增速虽然仅为7.4%,但增量已经与一个中等经济体的规模相当。此外,多年粗放型的经济发展,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土地、矿产和水资源,而且导致了严重的污染和生态失衡,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严峻,因此,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保持7%~8%的中高速增长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储蓄率的下降,意味着未来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将放缓,GDP增速随之放缓。纵观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后会出现“换档”现象,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这种增长速度的回落,我国也很难例外。同时,经济增速放慢会带来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服务业由于较少的要素投入和能源消耗而成为主要产业;消费需求由于出口不畅和投资放缓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城乡差距由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而不断缩小;收入结构中居民收入占比由于人力资源的稀缺而持续增加。经济结构的优化促使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将取代资本、劳动等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我国经济正走向集约、高效、低碳、绿色的转型升级新道路。

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以往经济发展依赖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消失殆尽。一大批中小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面临倒闭,但同时这也为中小企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一方面,中小企业要放眼世界,积极行动,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工环节转移到工资水平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剩余劳动力,获得成本优势,占领市场,发展壮大企业。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可以承接有潜力的国际产业的转移,比如服务外包产业,获得新的发展,或者将国外先进的技术、产品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引入我国生产,再逐渐转为出口。这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而且可以加快我国的产业升级。

经济进入“新常态”,企业成本高企,利润率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经营风险增大。这为中小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加快进入新行业带来契机。一方面,中小企业经营者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挖掘成本潜力;抓住新型工业化的机遇,更新设备,引进人才,通过设计和创新,促使产业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升级,逐渐占据产业链的高端。另一方面,那些处在采矿、钢铁、造纸、纺织等产能过剩行业里的中小企业,由于竞争激烈,价格下跌,而生存空间狭小。要紧紧抓住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带来的投资空间和市场机遇,选择进入交通、医疗、健康、文化、通信娱乐、旅游、电子商务、金融等潜力行业,实现产业的转型和企业的重生。

经济进入“新常态”,要素价格上涨,环境约束增大,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外延式发展难以为继,倒逼经济发展转向创新驱动。这就要求中小企业要做好三方面的创新。一要重视技术创新。优化合作创新机制,与科研院校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共享科研成果,掌握核心技术,形成技术优势;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设备、借鉴精益管理手段,改造生产流程,加强质量控制,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二要进行管理创新。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加大对员工创新的激励力度,提高创新积极性,培育创新文化,形成管理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三要重视商业模式的创新。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培育工业互联网新模式;实施差异化战略,面对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趋势,中小企业要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利用互联网创新跨界融合服务模式,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高水准的产品和服务;积极探索、培育制造业服务化新业态,积极进入智慧医疗、检测认证、车联网等有前景、有市场的服务型制造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二、山西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中小企业作为民营经济的主体获得了快速发展。2006年山西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为2 548亿元,到2010年增加值达到4 338.6亿元,年均递增14.2%,占全省GDP的比重保持在50%左右。2006年民营经济上缴税金360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43.7%,到2010年,上缴税金达到999.9亿元,占到财政收入的62.6%;2006年非国有投资为1 276.8亿元,2010年增加到3 161.8亿元,年均增长25.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0%左右。“十一五”末,山西省民营经济单位总户数达到73.2万户,吸纳就业464.2万人,创造增加值4 338.6亿元,占到全省GDP的47.4%。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山西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2013年,山西省中小企业法人数达13.5万户,从业人员367万人,完成增加值 5 570亿元,同比增长 6.2%;实现营业收入18 914亿元,同比增长11.62%;上交税金995亿元,同比增长5.37%。其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3 651户,增加值同比增长17.8%,完成主营业收入7 474亿元,同比增长4.92%,实现利润总额215亿元,同比减少6.69%,完成税金总额349亿元,同比减少0.78%。中小企业在GDP的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提供、税收收入、发明专利、企业创新成果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分别占到全省相关总量的44.2%、80%、43.9%、65%和75%,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

山西省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住宿及餐饮行业。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影响,2013年山西中小企业发展走势稳中有降,营业收入前高后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速度的有6个市,分别为长治、晋城、忻州、运城、朔州和大同;主要工业产品出厂价下跌较多,占监测产品种类的69.2%,全省重点监测企业亏损面达25.57%;产品出口缓中趋稳,全省中小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43亿元,同比减少0.69%。2013年全省中小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 782.07亿元,同比增长8.79%,其中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完成投资562.17亿元,同比增长29.06%,远远高于第一产业11.86%、第二产业1.10%的同比增长率。在第二产业中,煤炭工业完成投资215.76亿元,同比下降3.16%,非煤工业完成投资907.32亿元,同比增长1.25%,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山西省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地区发展不均衡,中小企业数量、经济总量和经济贡献率较低

山西省2013年中小企业13.5万户,比2012年同期净增2.23万户。在11个地市中,太原的中小企业最多,有40 227家,产值为1 800亿,占全省中小企业数的29.6%,总产值的13.5%。大同、阳泉、朔州、临汾四个地市的中小企业数均不足一万,其中阳泉市的中小企业最少,有5 653家,产值为296亿元,地区发展极其悬殊。从全国来看,2013年,山西省中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排21位,在中部六省和周边五省中名列末位。和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就更大:以中小企业大省江苏、浙江为例,2010年江苏中小企业数就超过120万,吸纳的从业人员占江苏省企业人员的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1 242家,实现65 055亿元总产值,占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7%。2010年底,浙江中小企业达290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小企业达59 152家,中型企业4 121家,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实现总产值43 536.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总产值的84.2%,实现税收1 345.7亿元,占比74.9%,实现利润2 463.4亿元,占比82.0%。山西中小企业发展无论是从数量、经济总量还是贡献率来看,都处在较低的水平。

(二)产业结构偏重,新兴产业比重小,中小企业布局分散,集聚效应不明显

山西是煤炭大省,重工业基地,受其影响,中小企业多从事与煤炭产业相关的行业,2013年,山西省3 240家规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559亿元,上交税金444亿元,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企业866家,利润278亿元,税金237亿元,如果再加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矿和其他矿采选业,企业家数达到1 111家,利润额307亿,上交税金254亿元,分别占山西省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34.3%,利润总额的54.9%,上交税金总额的57.3%。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低下,研发能力弱,产品同质性强,市场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尽管近年来,由于资源整合,大批的中小企业从传统的煤、焦、冶、电、钢行业退出,但产业结构依然偏重,新兴产业发展缓慢。2013年,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74家,营业收入120亿,通迅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14家,营业收入417亿,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只有3家,营业收入不到3亿元,这些新兴产业所占比例在企业数和收入上都较小。

山西中小企业组织分散,无论是从企业集聚发展的数量、规模还是组织方式等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为特色产业园区少,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所占比重较大,生产技术和组织简单,企业间的合作度低。2013年山西省有各类园区81个,园区内年末实有企业5 075家,企业入园比例较低,园区内企业总产值2 434亿元,经济规模较小。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山西的中小企业集聚已初步形成了地域特色,如清徐的醋产业、侯马的商贸流通、孝义的焦炭冶炼、山阴的乳品加工等,但大部分处于竞争性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门槛低、投资回收快、产品以中低档为主,利润较小。集聚企业之间缺乏信任,阻碍了企业的相互学习与信息交流,制约了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提高,影响了集聚经济效应的发挥。

(三)中小企业发展普遍受资金紧张、用地困难、人才短缺等要素制约

中小企业资金紧张,一方面是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全国经济增速放缓,大部分产品销售不畅,部分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甚至倒闭的情况。近几年,山西省中小企业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房租等经营费用年均涨幅在10%以上,有的产品形成价格倒挂,如临汾市每生产一吨焦炭要亏损270元,每生产一吨铁的原材料消耗已接近产品的出厂价格。2013年山西省重点监测企业亏损面达25.57%,薄弱的自身积累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外来资金渠道不畅。第一,金融贷款难,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不动产比例低、企业生命期短、市场风险抵抗力弱等特点直接制约其融资,而商业银行由于趋利性、风险回避和交易成本等因素将中小企业排除在服务对象之外。据调研,山西七成以上的中小企业有融资需求,其中六成以上的企业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其中占88%的中小企业融贷款份额不足20%。第二,政府专项资金获得难。山西的政府专项资金种类较多,但优先考虑的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得到的份额很少,且报批的程序和环节复杂,缺乏有效监督。第三,直接融资不易,企业上市门槛太高,虽然开设了旨在为创新型、成长型企业提供服务的创业版和中小企业版,但能够享受到融资机会的只是极小部分企业。目前,山西省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有两家企业,分别是振东制药、仟源医药。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有三家企业,分别是同德化工、山西证券、百圆裤业,广大的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仍得不到满足。

用地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又一瓶颈。一方面是国家对土地的调控日趋严格和一路攀升的土地价格。随着工业用地的增加严重超越用地指标,征用土地的难度随着成本不断加大,用地政策审批越来越严,即便有新的用地指标下达,也基本上被大企业和公共设施等重点项目占据,山西中小企业用地普遍得不到保障。一些企业的新上项目和技术改造用地只能通过租凭方式解决,很多手续不规范,存在风险和隐患,企业对投资前景缺乏稳定预期。另一方面是闲置用地难以回收,“圈而不用”或是“用而不实”的现象客观存在,这导致了大项目排队等地、小项目无地安置的局面。更重要的是,由于多数民营企业走的是小规模扩张的路子,加之乡镇规划建设管理相对滞后,造成小企业分散发展,土地利用率严重偏低。

人才的缺乏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山西的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落后的装备水平,陈旧的管理方式、较低的人员素质对高水平的科技人员、管理人才缺少吸引力。另一方面,山西中小企业多属家族式企业,企业用人的封闭性以及自主创新观念的薄弱也影响了其对外来人才的引进,严重制约了自身的转型发展。

四、“新常态”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由后端向前端转移,由直接投入转向间接引导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的财政支持对中小企业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国财政支持中小企业的着力点应由后端向市场进入、起步期和成长期等前端转移。在中小企业市场进入方面,要制定和优化市场统一准入标准,简化中小企业主注册登记手续、降低登记费用,简化各种章程条款,杜绝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等形式的乱收费,加强事中和事后的监管,推进行业准入政策与管理的公开化、公平化、程序化、规范化。在中小企业的初创起步期,可简化开业登记手续,减免有关行政性收费,对零售、餐饮、修理等行业的小微企业可适当降低开业条件,如降低注册资金额度的要求。政府应当通过投资建立小企业“孵化器”,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经营场所,为中小微企业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降低创业成本。在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构建中小企业援助系统,地区政府通过财政支持设立“地区周转基金”用于帮助企业面对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时的救济;行业协会出面建立企业之间的共济制度,采取入会的方式,对会员企业所遇到的困难给予人员、技术、资金、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当前,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以直接投入为主,未来,要将中小企业的发展融入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的大框架中,通过间接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促进中小企业走上转型发展的道路。山西省中小企业的转型首先是产业的多元化,由资源型产业、低技术含量产业、产能过剩行业向新兴产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扩展,这就要求对公用事业和垄断行业进行改革,特别是垄断行业,国有资本一股独大,中小企业进入困难。有关部门要根据2010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制定政策细则,健全退出机制,加强投资服务和执行监督,鼓励中小企业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尽快破除行业准入的“玻璃门”。其次是对优先发展的产业和特定部门中的中小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府补贴和加速折旧政策。进一步降低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率,为使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及社会的某些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对特定企业给予适当财政援助。允许特定行业的中小企业依法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提取,以便于设备的更新改造和企业扩大再生产。第三是加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和专业化发展,鼓励中小企业运用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开展技术研发活动,加快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引导中小企业实现高效、无害、无污染的绿色发展。

(二)开展多渠道融资,创新融资方式

1.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重要的融资方式,但出于风险、成本等因素的考虑,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不愿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间接融资渠道不畅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一方面要改革金融体制,放开金融政策,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发展金融业,特别是加快发展中小银行、社区银行,构建“大对大、小对小”的金融服务体系,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国有银行应针对中小企业制定专门的贷款政策和管理办法,增加贷款种类和贷款抵押物种类等新的服务品种,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信贷服务。

2.对那些达到上市条件的中小微企业,要充分利用直接融资平台筹资。首先,要改变观念,端正对股市的风险认识,提高上市的积极性;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做好思想工作,使中小企业主要管理人认识到,只有上市才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自有资本比例,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有利于企业树立品牌,提高企业形象,更有效地开拓市场,降低融资与交易成本。其次,对中小企业进行改制,规范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出让部分股权和现有利益;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将企业的财务状况透明化,才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最后,政府重视和帮助。中小企业上市之前的准备工作繁杂,上市成本较高,有关部门要对中小企业的上市工作给予指导,提供便利,必要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帮助。

对那些达不到上市条件的中小微企业,要充分利用各地股权交易中心的股权交易系统(四板市场)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市场)。区域股权交易中心作为区域性中小企业上市的孵化器,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挂牌展示、股权登记、企业私募债券发行、转让等综合金融服务,具有门槛较低、成本为零、非强制公开披露信息等特点。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通过私募股权、债权等手段,获得直接融资支持。各级有关部门要出台优惠政策激励企业改制,鼓励企业到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支持挂牌企业发展和融资。经过培育,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可以转到“新三板”市场,进入“新三板”的企业将有更多的融资品种选择,可以获得更好的信用评级,拿到更高的银行授信额度,企业的贷款、融资将更加便利,而且“新三板”挂牌公司达到股票上市条件的,可以直接转板至证券交易所上市。

3.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多元化。发展中小企业信用互助来筹集资金。由中小企业组成“担保互助联合体”,即通过融合中小企业自身的资金,整合集体的力量来满足单个成员企业的资金需要。这种互助机制的优点在于:“联合体”比较了解担保申请企业的生产状况和财务信息,并能有效实现组织内部的相互监督;“联合体”承担的风险最终由会员企业分担,个别企业的风险大为降低;“联合体”内的中小企业以一个整体面对金融机构,实力增强,在谈判时可以争取到较优惠的贷款条件。

利用股权质押融资。借款人以自身公司的股权作为质押物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货款的方式,是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又一有效融资渠道。它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的资金困境,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且金融机构也可分享高增长企业的经营效益,提高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能力。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非上市公司股权登记托管制度,这是工商部门办理股权出质登记的前提,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股权登记托管率低,这意味着大多数非上市企业不能利用股权质押这种融资方式,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出台政策,对托管股权的范围和具体方式等做出规定。这有利于保护股东权益,为非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融资奠定基础。

发展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指企业和租赁公司签订合约,由租赁公司融资购买企业所需设备,并租给企业使用,企业定期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租赁期满后,企业可以退租、续租或者购买的一种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适合那些资金紧张,缺少抵押物,却又急需购买、更新机器设备的中小企业。对租赁公司来讲,有利于控制贷款方向,也有利于促进设备贸易的发展。

(三)推动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市场力量弱、融资难、人才缺乏等条件制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而产业集群可以将这些劣势转化为优势,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是生产同类产品的若干企业以及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的产业板块。发展产业集群,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政府要结合现有工业园区进行改造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入园,共享园区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不仅可以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和成本分担,进而利用知识溢出效应和范围经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入园的中小企业要加强与集群内大企业的分工协作,根据自身条件找准产业链条定位,并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产销结构。政府有关部门要指导中小企业的产业定位,帮助它们选择适合的产业方向,促进中小企业产业簇群的形成,推动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

(四)完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第一,要培育各类服务机构,国有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作为服务体系的主体,要加大在基层的机构建设,提高它的公共服务能力,实现信息在省、市、县的全覆盖,提高信息的时效性;要对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进行扶持,鼓励和引导行业组织、非营利性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和专业服务,加强对社会服务主体从业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其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有效性;要重点建设各类专业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使其成为连接政府和中小企业的对接平台。要加强服务机构之间的资源整合,密切合作,建立服务协同机制,共享服务资源,开展对中小企业的专业服务。第二,要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根据我国中小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特征,以参与产业配套为重点,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方案。服务内容侧重于技术服务、改制服务、融资和创业服务、咨询和培训服务。创新服务方式,以中小企业需求为导向打造核心服务项目,创新服务对接方式,建立中小企业服务联盟,培育服务品牌,提高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程度。第三,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网上信息咨询服务,实现信息服务网络的互联互通,通过平台向中小企业提供最具权威性的市场动态、投资信息、行业法规、税务建议、法律援助、产品基本标准和其他市场信息。构建远程网络培训平台,加强统计数据收集,组建各种中小企业数据库,实现服务资源共享。通过集成服务手段、互补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虚拟服务系统与实体服务资源的协同服务。

[1]辜胜阻,杨威.“十二五”时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新战略思考[J].江海学刊,2011(5).

[2]侯云春,马骏,林家彬,等.中小企业发展新环境新问题新对策[J].新经济导刊,2011(11):83-87.

[3]宋建彪.小企业成长与政府的作用——美国政府小企业政策及其启示[N].证券市场导报,2004(1):62-70.

[4]吴家曦,李华燊.浙江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2009(8):1-9.

[5]林汉川.重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2(3):48-52.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值得借鉴[J].中国发展观察,2011(10):50-54.

[7]王鹏.完备的服务体系支撑着小企业融资和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国际比较之美国经验[J].经济研究参考,2011(37):54-57.

[8]陈妍.完善的法律政策健全的服务体系——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国际比较之日本经验[J].经济研究参考,2011(37):57-60.

[9]韩晨光,徐翠兰,张昊.山西中小企业融资之痛[N].发展导报,2005-07-12(4).

[10]全国工商联.2011年中国中小企业调研报告[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新常态服务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