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及其大国战略思想研究
2015-04-09刘欣
刘 欣
(1.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9;2.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科社部,陕西 西安 710061)
孙中山先生,字载之,本名孙文。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他所创立的“三民主义”思想,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无论是对于近代中国还是当代中国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以及重要的现实意义。孙中山先生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亚洲觉醒”的先驱,中华民族主义者。孙中山作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坚定地举起彻底“民主、共和”的旗帜,在辛亥革命后,又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一系列的爱国运动,其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斗。[1]在1940年,更是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提到孙中山,有人会想到他那些掷地有声的话语“驱除鞑虏,振兴中华”,“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疾风然后知劲草,盘根错节然后辨利器”等等;有的人会想到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有的人会想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以及他那坚定的大国战略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无论是近代中国还是现代中国,在国人的心中,孙中山先生始终都是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亚洲觉醒”的先驱,他的一生都散发着爱国、救国的光芒。
一、实业计划提出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孙中山具有长远的目光以及战略性思维,他明白中华民族之崛起、中华民族之富强才是革命的最终目的,辛亥革命只是漫长革命道路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因此,民国建立后,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开始把重心转移到近代中国的建设事业上来。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暂时放缓了脚步,促使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此同时,“实业救国”思想的大范围传播,民国政府奖励实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办厂的强烈欲望。孙中山先生对于国内实业救国的发展前景持支持观点,并十分看好。孙中山先生观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那些帝国主义国家用于世界大战中的大量工业设备将处于闲置状态,并且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技术工人及其各种技术人员不得不面对失业问题。孙中山抓住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希望能借此时机,对这些工业设备以及各种人才进行科学合理利用,以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2]于是,在此背景以及实业救国思想的激发下,孙中山参考借助于各种相关资料,于1919年用英文写下了《实业计划》这本专著,希望能够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发展。
《实业计划》这本专著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内容,范围十分全面。孙中山的《实业计划》总共包括六大计划。其中,第一计划、第二计划以及第三计划主要阐述了中国港口体系的构想建设,即孙中山主张可以在中国沿海修建三个深水港,分别是北方大港、南方大港以及东方大港,并提出以这三个港口为发展中心,以中国南部、北部以及东部为重心,从沿海到内地修建相应的公路、铁路等各种运输交通要道,不断挖掘利用各种资源,推动我国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第四个计划则为孙中山建立中国铁路的构想。孙中山提出,需要按照中国现有的五大铁路系统(中央、高原、东北、西北以及东南)进行铁路的修建,致力于实现各铁路网遍布于全中国。在第五个计划中,孙中山主要以发展国人的基本生活资料为目标,像衣、食、住、行等,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对于国人生活状况的关心。第六个计划主要阐述了,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挖掘利用原材料,实现中国能源工业的建设性计划。总而言之,《实业计划》这本专著,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秉承“实业救国,推动中国独立富强”的思想,将革命的重心转移到中国社会各方面经济建设上来,致力于国强民富的实现。
二、大国战略思想与中国经济实业建设
孙中山在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实业建设方面曾说过这么一段话“予之计划,首先注重于铁路、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盖此皆为实业之利器,非先有此种交通、运输、屯积之利器,则虽全具发展实业之要素,而亦无由发展也”,并且提出农矿工业为“其他种种事业之母”。可见,孙中山具有敏锐的思维和洞察力,清楚地意识到在发展中国社会各方面经济建设中,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是整个全面发展体系中的重点,应该放在中国经济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位置,需要将其作为其他行业的主导部位,以带动各行各业的全面的发展,孙中山说了这么一句话来形容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3]与此同时,孙中山提出,国人的衣、食、住、行作为整个生活过程中最基本的存在,也需要对其进行大力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实业建设以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孙中山主张国家与私人都要对其贡献自己相应的经济各方面的力量。“中国实业之开发分两路进行,一、个人企业,二、国家经营是也”,《实业计划》这本专著中有句话提到了这点。不同的一点就是,对于国家与私人负责的领域需要进行恰当的划分。针对实业建设以及经济发展的方式,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也说过这样一段话,“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并且在《中国事业如何能发展》中孙中山也提到了“凡天然之富源,如煤铁、水力、矿油等,及社会之恩惠,如城市之土地、交通之要点等,与夫一切垄断性质之事业,悉当归国家经营,以所获利益,归之国家公有”,在1924年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孙中山先生更是重申了这个想法,提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席话也充分反映了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即主张节制资本,以促进社会公平。[4]当然,孙中山还主张充分利用外资以及各种人才,致力于中国的经济以及实业建设的发展。接下来,本文将对孙中山实业计划的相关方面进行阐述,并对孙中山的大国战略思想进行相应的研究。
(一)实业计划中的开放思想
《实业计划》是中国近代以来,孙中山提出来的,最全面,最系统的具有纲领性的战略。主要是指孙中山根据当时国家发展的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主张对西方先进国家的各种资源、技术、资金以及人才进行综合性的运用,来带动中国开展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实业建设以及经济发展,促进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现双方互利共赢的局面。这种建设性的战略,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对于中国未来国际性发展的自信心,以及未来大国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性构想。[5]令人遗憾的是,这个伟大的战略性构想,由于国内外各方面复杂严峻的形势,在孙中山先生的有生之年并没有得到实现;令人庆幸的是,在当今社会,孙中山先生的战略性构想给当代国家的社会各方面的建设事业提供了很好的蓝图规划,对于我国当今社会的建设事业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与深远的影响,并推动着我国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的战略性构想以及发展道路。
《实业计划》最初是用英文写的,英文题目为“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翻译成中文即为“国际共同发展实业计划书——帮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或者是“中国国际化发展”。《实业计划》是孙中山提出来的,综合运用西方先进国家的各种资源、技术、资金以及人才,带动中国开展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实业建设以及经济发展,促进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现双方互利共赢的中国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具有纲领性的战略。[6]
关于实业计划的提出,本文前面已经提到。孙中山先生在明白中华民族之崛起、中华民族之富强才是革命的最终目的的前提下,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并将重心转移到了近代中国的建设事业上来。加上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且广大群众在各种反帝爱国斗争中积极主张提倡使用国货,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相关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暂时放缓了脚步,促使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孙中山先生正是在“实业救国”的风潮下,抓住了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的轻敌之际,酝酿出了具有战略性思想的实业建设的各种构想。孙中山先生,翻阅了各种相关资料,在1919年写下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实业计划》。很显然,对于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的改革开放来说,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以及深远的影响力。结合孙中山先生一生的革命经历以及先进性的思想,可以发现大国战略思想贯穿了孙中山致力于促进我国实业建设以及经济发展中。[7]
(二)中国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在孙中山实业计划中的体现
首先要明白的是《实业计划》并非只是孙中山先生一个人完成的,但是这部专著所体现出来的战略性思想以及实业救国建设的伟大构想却是完全来自于孙中山。胡汉民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曾经对孙中山写《实业计划》的细节进行过述说,大致意思就是说,孙总理日常事务繁忙,不可能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实业计划》的写作上面,但是一有空闲时间的时候,就忙着看书去了,看困了的时候,就叫旁人念给他听,一有什么想法或者什么重要的点子,立刻会叫人标记下来,别人再将他说出来的话写成文章,当然孙夫人(宋庆龄同志)在总理规划实业计划的过程中,是帮了不少忙的。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蒋梦麟与孙中山先生有过密切的交往,对于孙中山先生的写作过程,在其回忆录中也进行了相应的叙述:孙先生会对工业建设的有关问题以及解决办法进行仔细研究,并会用英文写下来。孙夫人主要负责文章的打字工作,而校阅原稿则是由蒋梦麟和余日章负责的,并且一切资料和各种各样的数字都会进行准确的校对,如果旁人有什么建议要提,孙中山先生也会认真接纳并进行考虑。
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的自序中写道,这部专著是实业救国的重要方针,也是发展我国经济的重要指导政策。后来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在《实业计划》英文第二版的序言部分进行编写,借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来说,提出来的构想,只是一个在有限资料帮助下的门外汉想出来的,因此需要借助于严谨的科学调查以及考察实践才能对中国的改变发挥一定的作用。[8]从而可得知,《实业计划》是孙中山先生对于未来中国国际化发展前景的构想以及美好愿景。我们不能只看到实业建设以及经济发展相关的内容,而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了解孙中山先生背后的写作初衷,也就是孙中山先生希望利用西方各先进国家的各种人才、资金以及技术,运用到中国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建设中,致力于改变中国长期以来落后的状况,促进中华民族之崛起,实现中国国际化的发展,实现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局面,体现了孙中山先生构建的中国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想。
然而,这种中国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并没有涉及到《实业计划》中的每一个角落,连全书中占有绝大部分内容的六大计划也没有具体阐述,这种战略性的思想在《实业计划》中的序言部分、结论部分以及“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书”的大纲部分得到了明显地呈现。孙中山写这本书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宏观构想,引起西方有识之士的注意,从而借助于西方有识之士的各种帮助,实现“中国国际化发展”的构想。并且,孙中山先生特别强调了,实业计划如果能够应用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对于西方各先进国家来说,也会从中得到一定的利益。针对这种想法,孙中山在推动实业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三个步骤:第一,西方各工业国必须采取统一的步伐,一致的行动,建立一个国际团。第二,通过各种方法取得广大中国人民的信任,促进国人主动参与到实业建设以及推动经济发展中。第三,中国政府通过举办各种恰当的会议,来确定合适的政策或者计划。孙中山之所以用英文撰写《实业计划》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引起世界上国际资本财团的注意,期望能够得到西方各先进国家政府的支持以及帮助。从这里可以发现,孙中山先生寄希望于这些西方先进国家的有识之士,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有识之士对其各自的国家政府施压,以帮助中国经济得到有效发展。尽管这些欧美人士很早就对《实业计划》进行阅读,尽管孙中山先生收到了一些欧美人士的复函,然而,“国际共同发展中国”的战略思想在孙中山的有生之年却并没有得到实现。
(三)“国际共同发展中国”的战略思想之遗憾
尽管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伟大构想,然而这个伟大构想却并没有得到实现。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并没有实现统一,没有获得完整的主权与独立。所以,欧美各国拒绝对中国伸出援助之手。即便有些有识之士,在阅读了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后,对其思想表示赞赏,然而却没有伸出援手帮助中国发展经济的意思。孙中山先生在时间的流逝中,其思想观念也在随之发生改变,然而“国际共同发展中国”的战略思想,却牢牢占据着孙中山的心,没有丝毫动摇。在苏俄与共产国际的影响下,苏俄社会主义在中国逐渐受到重视,孙中山抓住机遇,借助苏俄的帮助,改组了国民党。并实现了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朝着全国统一的方向以及目标前进,并在其势力管辖范围内宣传“国际共同发展中国”的战略思想,希冀相关人士能够给予重视,并真正的践行这种思想。然而,在与英国、美国政府的交流中,却屡屡碰壁。出于各种原因,英国政府以及美国政府对孙中山及其政府都采取了敌视的态度,更别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伸出援助之手了。孙中山先生与英国政府进行了几番交涉,做了很多退步,然而结果却还是一样的,英国政府始终不同意与孙中山及其相关政府合作,最后造成广州政府与英国政府关系的恶劣化,直到孙中山先生逝世,英国政府也没能给予中国相关的帮助,没有按照孙中山的伟大构想,帮助中国开展现代化的各方面建设。
孙中山除了求助于英国,对美国也给予了厚望。起先,美国政府表示对于孙中山先生的这种构想很感兴趣。孙中山先生借此机会,与美国政府进行洽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及希冀美国能给予的帮助,如:孙中山希望能够在广州建造一座联接省河两岸的桥梁,并于1921年向美国纽约一家工程有限公司签发了许可证,并且希望纽约的金融商行可以负责经销广州政府发行的债券。很显然,这项合作没能达成一致。由于中国政府没有得到美国官方政府的承认,因此美国国务院拒绝向中国伸出援手,拒绝同中国开展合作。孙中山先生实业计划的顺利实施又再一次落空。经过各种挫折与困难,孙中山先生“国际共同发展中国”的战略思想的影响力在动荡不安的国内外社会中逐渐变弱,并慢慢地退出了众人的视野中。[9]
三、新中国成立与大国战略思想之延续
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弥留之际,孙中山先生仍然心系中国的安危,其提到国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然而,《实业计划》中的伟大构想,“国际共同发展中国”的战略思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并没得到相应的重视。甚至有人断言,“国际共同发展中国”的恰当时机已经不存在了,在中国“国际共同发展中国”的战略思想已经得不到实现了。并且国内有些青年过于重视马克思的《资本论》,对于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却采取轻视的态度。对于这种现象,有意识形态理论家表示无论是马克思的《资本论》还是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对于中国而言,在一定层面上都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学”对于中国的经济建设都有不同程度的借鉴引导作用。然而,对于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能够做到真正理解的人却很少,只了解实业计划的表面意思,对于思想精髓却没有进行深刻地认识。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外局势的改变,人们对于孙中山先生“国际共同发展中国”的战略思想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解剖了那个时候中国不能顺利实施实业计划的原因。[10]
直到改革开放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深入,孙中山先生《实业计划》中的“国际共同发展中国”的战略思想逐渐受到重视,并成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的借鉴思想以及资源。
四、结语
一种思想的价值体现,并不在于短暂的成功,而是要看这种思想是不是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是不是能够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更新,是不是对于国家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起到一个进步的作用,是否体现出了真理的价值,科学的力量。孙中山先生“国际共同发展中国”的战略思想,就是这种先进的思想,不仅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是以国家的利益为目标的,致力于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对于孙中山“国际共同发展中国”的战略思想,仍然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对其进行不断深入了解。
[1]陈谦平,孙扬.论孙中山的“中国国际化发展”思想——《实业计划》再认识[J].江海学刊,2014(1).
[2]陈宏明.孙中山《实业计划》中的工业布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5).
[3]陈宏明.《实业计划》中交通建设与农业发展的思想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6).
[4]于翠玲.孙中山《实业计划》对印刷工业的论述及其影响——以民国时期印刷杂志对“总理遗教”的阐释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5]丁贤勇.《实业计划》与浙江现代交通的构想及其实现[J].民国档案,2010(1).
[6]钟祥财.孙中山经济思想的价值层面[J].探索与争鸣,2011(6).
[7]孙智君.“孙中山经济思想与中国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述要[J].经济学动态,2011(11).
[8]王波.严复与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比较研究[J].兰台世界,2013(33).
[9]孙智君,严清华.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价值[J].经济学动态,2011(3).
[10]钟祥财.孙中山经济思想中的传统因素[J].贵州社会科学,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