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典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及启示

2015-04-09王文俊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非公经济非公有制经济

王文俊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广西 南宁 530007)

非公有制经济研究

国内外典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及启示

王文俊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广西 南宁 530007)

国内外典型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其模式也在不断变迁,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不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模式启示我们,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外资与资本内化并举,优化“外援式”和“内源式”因素,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并重,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有效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专业化、多元化和国际化,适应环境的同时企业不断自我提升。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模式;制度创新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在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城乡市场、扩大就业渠道、提高财政收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社会经济总体质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极富活力的新的增长点。国家还相继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中小企业29条和新36条等政策大力扶持非公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我国非公企业尽管数量多但规模偏小、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技术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等弱点较为显著。与此同时,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各种生产要素流动加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着新挑战。国内外不少国家(地区)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有的模式已经终结,有的模式通过改变仍保持着发展的活力。因此,在新常态下探索我国非公经济发展模式,促进非公经济做大做强、做优做久,支撑“十三五”期间的发展,具有较强现实意义。

一、国外典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的发展遵循一定的模式,通过影响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历史文化、特定背景的政策等要素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模式,置身国际背景和国内实践,探寻区域经济发展的合适模式[1]。当今影响较大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东亚模式、拉美模式、印度模式、欧洲模式、德国模式、美国模式。

(一)东亚模式、拉美模式和印度模式

东亚模式主要是指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东亚地区出现的、以地区互补性和分工协作体系为基础形成的梯次分布的产业链,即日本处于领先地位、亚洲四小龙随后、东盟四国再随后的梯级“雁阵模式”,由于这种技术和产业转移模式存在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性,因此在90年代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浪潮中这一模式受阻,但是模式中的区域产业分工和转移机制对我国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随后,东亚各国结合自身国情,探寻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如日本经济模式最为突出的特征是节能和科技[2];韩国经济模式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政府为主导,并通过五年计划的形式对各阶段发展提出明确的整体规划,推动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形成以出口拉动与内需带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3];马来西亚有丰富的矿产、生物和海洋资源,突出外生发展优势,结合基础工业多元化,形成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4];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信息产业相关的知识密集型经济。拉美模式是指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通过实施“外资依赖型”的贸易替代模式和进口替代战略快速拉动了经济发展,但这一模式忽视了社会财富分配调整和社会公平目标,其微观制度的实效和宏观管理发展理念的错误,以及分裂的政治势力对权力的角逐,使得这一发展模式在后期引发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为我国提供了前车之鉴[5]。印度有大量的可用耕地却不是农业大国,而是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业为经济支柱的服务业大国发展模式,其成功主要归因于三个层面的知识管理,包括企业间的知识管理、科研机构的知识管理、区外辐射层的知识管理,知识在各层面的传播和扩散促成了印度知识劳动力大军的形成、科研创新成果的涌现,并以规模效应的方式得以放大,创造了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高科技企业的模式。

(二)欧洲模式、德国模式和美国模式

欧洲模式是欧盟及其成员国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趋同的价值理念与发展模式,其显著特点是建立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的福利国家,自由贸易和金融一体化是其发展模式的核心。德国发展巴伐利亚州,通过扶持重点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诱导集聚模式。从2006年起,巴州开始实施产业集群政策,推动高科技产业集群、生产型产业集群、综合技术集群的发展,形成政府分类实施引导和监督、行业协会参与、企业和研发机构为主体的发展模式,通过整合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资源,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通过加强公共信息服务,政府和集聚区资源网络化;开展各种形式的国内和国际信息交流与合作,启发创新思路和探寻合作机会等一系列措施,使巴州成为欧洲三大高科技产业基地之一,其汽车业、信息通讯业、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环保、纳米技术等在国际上占领竞争先机[6][7]。美国创造了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模式,即美国硅谷模式,硅谷从20世纪50年代的无名之地,发展成为“将黄沙变为智力”的世界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圣地,其成功经验如下:依托一流的研究机构和大学作为科技人才的来源和科研基地;塑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以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提供直接融资;支柱型公司和中小企业共同推动;建设特有的区域创新网络[8]。

二、国内典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研究的重点是民营经济,其理由有三点:一是民营经济是构成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民营经济代表着根植于中国民间的原生经济形态;三是民营经济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我国经济开始加快了公开与隐性的民营化进程[9],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以下简称“非公经济”)的发展,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辐射原点,催生了我国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例如以招商引资为特征的“珠江模式”[10]、以个体集群为特征的“温州模式”[11][12]、政府强势型的“苏南模式”[13]和科技集聚型的“中关村模式”[14]。

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充分运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结合自身的沿海区位优势,大力吸引外资,通过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珠三角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逐渐丧失,产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在温州地区,集体资源的有限性迫使市场自发组织,形成了家庭工业的资源配置模式,通过生产技术含量和生产成本低的产品,借助建立的全国市场销售网络,迅速占领市场。温州模式中政府放手民营企业发展,藏富于民,但由于缺乏政府有效的公共管理,造成了假货泛滥、污染严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崛起,以地方政府控制占有农村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降低了工业化启动的成本,从而推动了工业化扩张,“地方政府公司化”的模式使得苏南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出现了10年高速增长,但也存在政企不分、行政过度干预的弊端。中关村模式是以民营高科技企业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它依托中科院和知名学府的科研力量,通过科研人员办企业,实现科研、市场和管理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科研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由于中关村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创立之初往往是挂靠政府机构或通过官办方式产生,产权不清限制了大多数企业的发展壮大。比较上述四种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在政府干预较少的情况下以民间力量为主要力量推动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了我国非公经济分析的范式:非公经济发展以民间力量为主推力,政府作用主要体现在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初始发展条件[12]。

随着情境的变化,上述发展模式不同程度地陷入了困境,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上述四种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其发展实践,提出了新珠江模式[5]、新温州模式[1]、新苏南模式[15]和中关村发展新模式[16]。新珠江模式是指在充分运用市场规则的基础上,由政策优惠吸引外资转变为配套产业引导外商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引导产业升级,加快创新驱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新温州模式是指由个体集聚的民营内向经济模式转变为跨区域化、国际化、家族企业现代化、经济发展自律化的发展模式。新苏南模式是在原苏南模式的基础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过创新和演变形成的新型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模式,以实现“两个率先”为目标,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以打造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为引擎,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互动并进的“三以三坚持”发展模式。中关村发展新模式是在挂靠政府、倚重地价优惠招商引资的传统产业模式不合时宜的背景下产生的,坚持政府引导、公司运作和体系支撑,以创新要素和资源共享为基础、“互联网+”为新手段、产权明晰的园区发展新模式,吸引高端项目,形成高端项目集聚落地,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这四种新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所在区域非公经济的发展。

此外,学者宁坚、唐建民、李光金根据已有研究文献,梳理了六种民营企业发展模式,认为民营企业应结合当地资源和自身实际,探寻适合企业的且有竞争力的发展模式。[17]模式一:向中发展——走专业化之路。该模式主要通过实施品牌化战略和价值创新来实现。模式二:向上发展——向上游产业发展之路。对于资源紧缺型的行业,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发挥本地和自身优势,向上游产业发展,掌握战略性资源,也可以采取基于核心技术的战略,增加企业创造价值的空间。模式三:向下发展——向下游发展之路。对于拥有强大渠道的企业,可以选择向下发展的模式。非公企业可选择渗入渠道战略和渗透产品战略,创建较国有企业和国际企业更有优势的渠道模式。模式四:向左发展——多元化发展之路。对于三农、节能环保和文化产业等可采用该模式。模式五:向右发展——并购之路。企业通过并购战略,集中资源走规模化、集约化道路。模式六:向外发展——国际化之路,积极参与全球竞争。

除上述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外,有学者从空间经济学角度,对非公经济模式的形成和改变给出了不同视角的分析。陈顺、陈才将经济发展模式及空间组织形式相结合,分析了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国企集中的大中城市和地区、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县域三个不同空间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模式[18],该模式对非公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地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国内外典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模式的启示

对于非公经济的研究尽管已经很多,但不同地区由于资源环境、地理位置以及政策等因素的不同,非公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成功的发展模式可以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将成功的经验与本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相结合,探寻出一条适合本国(区域)的非公经济发展模式。

(一)利用外资与资本内化并举

由于民营资本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和根植性,有利于产业的扩散,可以加速企业的集聚,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促进本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经济下行也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因此,在大力引进外资、优化外资结构的同时,更要重视民营资本的内部积累。中国的民营资本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民营资本面临的困境决定了其对政治权利的诉求,促成民营资本代言人与政治体制的结合,从而富有中国特色。东亚在利用外资的同时一直拥有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而拉美内生资本能力较弱,储蓄率很低,外资依赖程度高,由于对外资驾驭能力不足,国内经济波动严重。珠江模式已经由利用外资转向产业结构升级来推动经济发展。新温州模式的形成归功于引进外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的同时,民营资本不断积累和优化完善,从而推动了民营企业跨国化、自律化发展。地方政府在合理利用外资时,应放手发展本地民族、民营企业,公平对待民间资本和市场,把内源力量和引进外部力量有机结合,探索最佳资本合作方式。

(二)优化“外援式”和“内源式”因素

“外援式”主要是指在产业梯度转移和国企改革过程中,定位区位优势,发挥比较优势,通过政策倾斜释放非公经济发展空间,实现外地企业资本、技术、管理优势与本区域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嫁接;“内源式”主要是指加大培植本土非公经济主体的力度,除优化宏观政策、重点突破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关键壁垒外,还需加大民营企业家培养、职业经理人市场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引进以及“非公企业—政府”有效沟通等微观经济行为的力度。在优化“外援式”和“内源式”因素的基础上,由于区域非公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要考虑模式的空间组织形式,针对非公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分国有企业机制的城市(地区)、资源型城市(地区)、区位优势型城市(地区)、县域等不同的非公经济发展模式。

(三)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并重

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为收入分配提供基础保障,而相对公平的分配又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东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收入分配公平,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巨大的内需动力,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拉美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不公,引发了经济增长乏力、社会矛盾加剧等一系列问题,甚至引起社会动荡,阻碍了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改革和环境发展也提上日程,新常态下为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国需要加快产业升级、效率驱动和科技创新驱动;推进平稳健康发展,统一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关注民生和社会公正,实现包容发展和共享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有效结合

东亚国家在产业和技术梯度转移过程中,政府主导助推其成功发展的同时,也给其后续发展留下隐患。苏南模式以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为主,政府协调推进共同富裕,政府对经济的超强干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成功的模式,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其政企职责不分、产权不明晰、社会“包袱”沉重等问题严重阻碍了该模式的发展。而温州政府的“无为”使温州民营企业充分发挥自律作用,利用市场自我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政府需明确公共职能,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加强对市场的监管,维持市场运行秩序;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和政策,为非公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良好环境。

(五)产业调整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

非公企业的发展模式必定经历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阶段。专业化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作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品牌化运营和核心价值由于其形成的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能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发展空间;在专业优势地位巩固的基础上,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向产业链两端延伸,通过向上游和下游产业延伸,增加企业创造价值的空间,进而向其他多元领域拓展;非公企业的市场模式不能只局限于国内市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企业应在形成国内竞争优势的前提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参与全球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地位。

(六)企业适应环境的同时不断自我提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非公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今天,集约化发展方式对非公经济提出了严峻挑战。非公经济总体规模扩张迅速但发展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同构现象仍然存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但效益有待提高,制度环境不断改善但面临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珠江模式就是产业同构、恶性竞争的典型例子。新常态下民营企业要时刻保有风险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不断提升自我,摆脱传统产业模式依赖局限性,创造自我核心价值,改变低层次竞争格局。

十八大报告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法律保护、要素使用、市场竞争等方面与公有制经济享有平等权利,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废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不合理规定和隐性壁垒,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此背景下,非公有制经济应该不断提升经营理念,结合当地优势资源,发挥核心竞争力,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情境的变化,模式也要随之变化,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要求,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1]李兴山.“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J].理论学习,2012(7):42-43.

[2]田丰伦.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模式评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7(3):1-5.

[3]贾嘉,嵇登科,魏国平.韩国技术追赶范式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J].科学管理研究,2006(1): 117-120.

[4]廖小健.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策略[J].东南亚研究,2001(5).

[5]蔡武.国内外典型区域发展模式的实践与启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63-66.

[6]阎逸.德国产业集群政策创新的启示[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10):18-19.

[7]刘永焕.德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经验借鉴[J].对外经贸实务,2014(1):32-34.

[8]钟坚.美国硅谷模式成功的经济与制度分析[J].学术界,2002(3):224-242.

[9]张维迎,栗树和.地区间竞争与中国国有企业的民营化[J].经济研究,1998(12):13-22.

[10]费孝通.珠江模式的再认识[J].望周刊, 1992(6).

[11]洪银兴,陈宝敏.“苏南模式”的新发展——兼与“温州模式”比较[J].宏观经济研究, 2001(7):29-34.

[13]陈文理.地方政府管理模式的制度创新及其作用——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 87-92.

[14]谢健.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76-82.

[15]温铁军.解读新苏南模式[J].社会观察, 2012(3):16-21.

[16]中关村管委会.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话说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这3年[EB/OL].(2015-05-29)[2015-06-20].Http:http://www.zpark.com.cn/ newsinfo.aspx?id=8008.

[17]宁坚,唐建民,李光金.民营企业的发展路径分析[J].理论动态,2009(10):43-44.

[18]陈顺,陈才.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路径及空间组织形式[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1): 39-43.

(责任编辑 王怡敏)

D613

A

1008-9012(2015)03-0062-05

2015-07-28

广西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调研课题“珠江—西江经济带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问题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DXZC06。

王文俊(1980- ),女,湖北钟祥人,博士,中共南宁市委党校科研处干部。研究方向:非公有制经济,金融学。

猜你喜欢

非公经济非公有制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改革创新 营造环境 推动鹤壁非公经济发展提升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
简述检察机关依法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原则
上半年陕西省非公经济占全省GDP比重52.4%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正向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