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滨海新区产业经济发展视角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5-04-08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滨海新区技能区域

李 佐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300402)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分析

高职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既要凸显育人的教育本真,更要适应经济发展规律。应该说,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根植于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适应和促进作用,“主动适应”体现在各种区域经济理论观点引发的高职教育发展战略思考,“促进作用”是通过高职教育教学、科研转化、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有着明显协同发展特征,这种协同发展是在科学化的组织架构下,通过分析和优化各种构成要素实现两者间的良性互动发展。

1.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架构

探索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架构应从区域政府、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三方主体切入,通过三方固化的理想运行模式,形成高职教育改革与区域经济产业互动发展的动态调控过程。具体表现为:政府部门通过其行政职能引导、协调和保障高职教育的布局规模、发展模式、层次体系等宏观发展,中观内涵建设发展则由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自主规划,同时对于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以求引导行业企业更多地参与高职教育,增强企业与高职院校深度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形成一定程度上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从微观层面看,高职院校是企业或行业培养技师和其他技术性人才的基地,行业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从宏观层面则折射出以就业结构为基础,以人才供需为纽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态势。

2.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区域经济对高职教育有带动作用。作为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的高职教育,其对于区域经济主动适应的特性突出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引发高职教育发展战略思考、引导高职教育内部自身调节和保障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首先,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的同时,会根据其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通过与区域经济间理念、信息、知识等双向流动,进而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这是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主动适应的突出表现。高职教育会根据不同区域所适应并应用的经济理论,选择不同的发展战略。如根据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梯度推移经济理论,应适当调整高职教育的发展布局,科学确定高职教育体系和层次;根据不同区域产业基础的区域分工经济理论而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等。其次,高职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其自身内部的驱动力,同时开拓与高职教育相关的社会资源。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不断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实现教学条件的改善、学训基地的拓展、师资队伍的优化和集聚,促使教育教学质量乃至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第三区域经济社会的进步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保障,随着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诉求不断攀升,高职教育的规模、质量、效益不同程度的得到提升,进而客观上促进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其为高职教育提供更多的投入成为必然,甚至在产业经济发展布局调整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上紧密结合地方职业教育特色,将高职教育作为一个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驱动要素纳入到地方产业经济的规划中,这从客观上保障了高职教育的有序、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高职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包括人才培养、教研科研和社会服务,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包括职业性与开放性,因此高职教育应依托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贴合的特点,为区域经济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同时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当前经济快速发展时代,知识资源的存量和增量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才的有力支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从其实践特征看,这种人才在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之外,更强调知识的应用。当前支撑产业发展的各类设备的日益复杂与精密,高新技术的日益高端与细化,需要操作人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智力活动,而非简单的身体机械运动,其在生产操作过程中主观能动意识较强,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挖掘、抽取、整合,进而将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指导生产实践活动的同时,又创造性开展工作。通过高职教育提供的这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适应岗位迁移的技术技能人才,宏观上,可以及时应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变化与社会人才需要,进而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行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等;微观上,有利于企业对现行产品的革新及其运行机制、管理方法的不断改进,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由此可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在适应科技快速发展和职业岗位特征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此外,高职教育还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通过对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开发,解决发展中的共性难题;通过牵头建立区域创新科技服务机构,加强高新科技成果的“孵化”功能,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周期等,逐步成为推进区域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

3.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们对区域经济活动的认知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以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为“核心指标”的“区域经济增长”;另一种则是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经济资源整合、增长方式转变以及经济结构优化等经济活动演变过程,这种形式被称为“区域经济发展”。当今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模式下,显然应深入挖掘“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的影响因素,以求高职教育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需要。区域经济学提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诸多因素中,包括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地区产业集群等规模经济以外,人力资源是重要并不可或缺的因素,储备知识、技能、经验的人力资本所带来的投资收益率要大幅超过其他资本形态的收益率。人力资源的聚集、转移,依托于市场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等多方面的变化,但是从根本上还是要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高职教育是区域经济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支撑点之一,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本群体中包含了高职教育培养的各种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这种“生产要素”通过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发挥其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高职教育的着力点、产业结构升级、技术结构优化等都是通过“人力资本”的转移达到“就业结构”的平衡,因此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应是以“就业结构、人力资本”为关键因素,以求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二、基于滨海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1.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数量明显不足,且需求不断更新

当前,尽管我国整体人才市场上的供需关系显现供大于求,然而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还明显不足。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形势下,滨海新区产业经济发展也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中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处于调整升级之中,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快培育,逐步的完成淘汰炼钢、焦炭、水泥、印染等传统产能工业。优势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所带动的重点工程,多达几十亿的投资额,需要大量与之相符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甚至需要区域性人才聚集效应,这一点在滨海新区的缺口还比较明显。同时,从滨海新区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尽管滨海新区与周边区域相比较已初步呈现人才聚集效应,但是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发展报告》(如表1)中的滨海新区每年劳动力使用与增长情况分析,2010 年与2009年比较,劳动力使用增长约为15%;2009 年与2008 年比较劳动力使用数量还在增加,而人才增长率的增长幅度却有所下降。由此可见,滨海新区每年人才增长速度,尚未能达到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增长幅度。

表1 天津滨海新区2003 ~2010 年劳动力使用与增长情况(万人)

此外,我国经济“新常态”形势下,滨海新区区域经济发展还同时需要大量能够适应传统优势产业调整升级和能够带领新兴科技工业加快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滨海新区在经济发展方式、人才市场环境、文化形态发展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和提升,人才聚集逐渐从政策引导转变为以产业聚集为主要形式的市场引导,与此同时滨海新区的应用型人才工作重点已由产业发展需要的传统技能型人才,转向吸引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规模人才供需平台也逐步转变为满足产业转型的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人才平台。这些都要求新区的人才战略的层次结构更加清晰化和科学化,引进的人才要适应新区发展环境中信息共享、知识溢出、创新激励等积极效应的出现,因此对各类人才技术等级或职称等级的相对要求都在持续增加,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增长更为迅速且不断更新。

2.技术技能人才层次结构有待优化,人才质量有待提高

根据《天津市2013 年第二季度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以学历层次划分人才供需看,大专学历人员在用人需求及求职人员中依旧占最大比例,求人倍率为0.9;职高、技校、中专学历的求人倍率达到0.98。上述两类人才在供需方面相对平衡。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尽管硕士以上高学历需求人数较小,但市场供应量不足的局面持久,求人倍率达到1.44。从人才的技术等级供求人数看,中级技能的求人倍率约为1,基本接近平衡点。而高级技能人员的求人倍率为1.98(如表2、3)。从中可以看出天津市乃至滨海新区求职人才的文化程度、技术职务、职业资格等级比例整体偏低,结构不合理,较之发达国家的人才结构尚有一定的差距,新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较难满足,技术技能人才结构亟待优化。

此外,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统计数据显示:2008 年年底,从业人员中按学历划分,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本科学历、专科学历、高中学历和初中以下学历的分别占2.4%、19.1%、19.7%、31.5%和27.3%;按照具备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划分,具有高级职称的占1.7%,具有中级职称的占4.2%,具有初级技术职称的占5.4%;按具备技术等级资格证书划分,具有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资格证书的人员分别占0.4%、0.8%、1.7%和2.3%。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滨海新区的人才结构都有待进一步优化,具体分析凸显在两个方面:一是普通技能型人才居多,具备高学历、高职称、高技术等级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多年来,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吸引了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天津市作为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示范区,也为本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然而从人才层次结构看,新区很多企业的高级人才岗位仍然空缺,且空缺率较大。二是滨海新区正处在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然而这种人才的培养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出现了大批毕业生无法就业和大量岗位空缺并存的“结构化矛盾”状态,很难满足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这种结构严重影响滨海新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培养“滞后性”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欠缺”,调查表明,滨海新区人才分类主要包括:科技研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前两类人才的“培养质量”标准主要是较强的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工程技术人才范畴涵盖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类型,其重要的质量标准就是要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据统计,滨海新区高层次岗位中的高级职业经理和工程技术人员尚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分别占10%和33%,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人员占46%,这一点与欧美国家相差甚远。综上,滨海新区技术技能人才结构存在不合理问题,同时其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2 按文化程度划分人才供求数据

表3:按技术等级划分人才供求数据

3.所需技术技能人才专业较为集中,且跨行业复合人才需求旺盛

随着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将对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更新周期和技术层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是应更紧密贴合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产业和行业的变化带动职业发展的变化,进而所需技术技能人才专业呈现较为集中的发展态势。依据《天津市滨海新区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意见》,预计到2020 年,各类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总量达30万人,其中集中分布在机械、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新纺织等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制造业领域。

开发区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全区几百家企业进行紧缺人才方面的调查分析,其中涵盖的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机械装备、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现代服务业等,调查内容包括产业方向、人才类型、岗位标准、学历层次、需求数量、紧缺程度等。通过调查整理,其中涉及到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服务外包等行业,集中显示了开发区九大产业的42类紧缺人才情况。然而,调查结果中行业企业所需的紧缺人才,很难找到与其完全对口的专业。如:空客公司紧缺职位,包括地面交付技工、试飞技术计划员、试飞航电技工等,在高职院校专业目录中并无所对应的专业;再如:焊接加工技术、轮机工程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等,在2007 年并无相关专业毕业生。天津市人社局的有关资料表明,滨海新区行业企业人才队伍中,年龄大的技术工人多,年轻的技术工人少;传统技术工人多,现代化技术工人少;初级技术工人多,中高级技术工人少;还有最突出的是“单一技能人才多,复合技能人才少”,以上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此外,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滨海新区还将会有更多的新职业被开发出来,每个新职业产生的背后都蕴涵着一个庞大产业的兴起,产业和行业变化带来了职业的变化,对不同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变化。因此在这种人力资本需求现状下,滨海新区更需要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与紧缺职业相近专业的人才,需要他们具备自身专业相关、延伸的复合能力。

三.基于滨海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1.主动适应滨海新区经济发展“新常态”,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涵,与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应紧密贴合滨海新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需求,通过整合职教资源,合理化相关院校的规模布局,进而寻求区域经济产业与职业教育专业协同发展的最佳契合点。

充分整合天津市及滨海新区职业教育资源,探索“集约化”办学模式,建成一批教育质量高、内涵水平强、管理突出的示范骨干职业院校,搭建集人才培养、鉴定培训、就业指导、学训相融为一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平台;厘清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职业教育内部治理结构,深入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根据滨海新区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计划,完善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依托区域经济产业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宽口径技术技能人才专业群充分对接滨海新区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保证其教学计划的开放性、职业性、技术性。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引进行业企业中高级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的职业化整体能力。探索公共财政投入下的公共实训平台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企业提供公共性、公益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形成“政校企”三方的深层次合作,探索合作的长效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学校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的“双主体”作用,同时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多方相关利益群体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企业技能岗位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体现技术等级的技师职业资格标准,形成“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政校企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鼓励企业建立自身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企业对内部职教体系的依附性和附属性,引导企业人才的引进模式从“政府供给”主导,向学习型组织过渡。

2.规范化服务滨海新区培训市场结构与标准,深化人才培训力度

当今滨海新区区域经济高速发展,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是很迅速的,为了缩短人力资本聚集的周期性和增强技术能力的实践性,必须加大在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

应由政府主导,依法对相关培训机构进行结构与流程方面的规范,包括机构的市场准入、证照更换、资质监管及日常管理等。尤其要监控培训机构的综合实力,以求为滨海新区区域经济发展真正提供人才支撑。这些监控主要涵盖:培训机构的硬件设备、师资资格、教学质量等,同时重点监控其办学质量,建立培训业务主管部门的质量监控体系,系统把握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标准制定,明确培训机构的责任与义务;以行业划分并完善培训内容标准,引导培训机构建立自身行业组织,并通过行业指导教育培训的方式,形成规范化、精细化的业务流程,以提高培训质量。探索政府委托中介机构对培训机构定期质量评估,以评估结构作为对其质量监控的依据;深化培训业务研究,科学规划培训业发展,从滨海新区的培训资源分布、需求分布、产业结构、行业动向等方面,探索整合培训资源,引导其向区域经济继续的行业流动;同时加强宏观分类管理,严把准入关,鼓励具有合格资质的机构进入培训市场,同时也要经常性监督培训机构经营行为。根据不同的培训业务情况,建立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技术技能人才流动机制、专项资金补贴机制、公共培训产品多方投入机制等。

3.优化人才聚集环境,加大力量引进人才

政府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宏观人才环境,注重滨海新区生活环境、经济水平、人才政策等因素对人才引进的影响,尽可能消除环境因素所带来的人才流动障碍。分析研究紧缺人才需求,合理制定优惠政策,通过技术合作研发、核心人才带动、委托开发、高薪引进等方式,打破区域、行业等界限,构建人才流动的“直通车”。实施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融资的方式建立新区人才发展基金,鼓励贡献突出的人才,解决区域性人才流动所带来的薪金不平衡状况,改变新区结构化矛盾带来的人才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培育创新型企业、引进项目带动的方式,依托支柱产业、重点项目、优势行业中的优质资源,将项目建设与人才引进相结合,以此优化新区的人才结构,在吸引人才的基础上,培养、带动、锻炼原有人才,提升技术技能人才整体素质,促进人才聚集;科学定位适应滨海新区产业机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人才需求,合理制定人才发展的长远规划,将技术技能人才发展计划纳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一部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人才引进平台,充分反映滨海新区各个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力求人才供需双方信息对等,解决人才引进的结构化矛盾。

4.认清技术技能人才重要性,加强激励保障制度

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滨海新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一类人才,是人才“金字塔”的底部,数量最多、管理方式繁琐。促进这类人才有效聚集,必须要有坚实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首先企业方面,要建立与技能等级对应的薪酬结构,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实现高级技工、技师等人才相应的待遇。此外应加强人才的职业归属感,在个人发展方面给予正确引导和正面激励,如放宽工作权限,给予员工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尽量从顶层设计上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利益点,使员工从工作中得到认同感、成就感和满足感;其次市场方面,应以促进人力资本聚集的投资者为切入点,涵盖对职业教育方和职业培训方的激励,依据投资收益规律,鼓励投资者“进入”人才市场。通过政府引导加大各相关利益方面的投资,如依托天津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示范区优势,明确生均经费和财政拨款标准,提高办学投资占院校经费的比例,大力推进深层次校企合作,利用政策优势,推动行业企业等社会资金支持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等。第三国家方面,作为优化技术技能人才环境的主体方,应合理运用政策的制定与监督,营造吸引人才聚集的良好环境。如建立与完善社会就业准入制度,稳定雇佣关系,加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增强职业培训购买能力;建立技术技能人才预警机制,做好区域经济与人才的协同发展分析研究,促进人才供需平衡,引导人才合理流动;注重技术技能人才的管理与培养,通过健全资金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保证职业教育中重大举措的顺利进行等。

[1]张涛,李丽君.滨海新区构建人才高地的国际经验及借鉴[J].企业活力,2012,(03)

[2]杨钊,孙洋,李晅煜. 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 城市,2012,(03)

[3]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依然突出——2011 年度全国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06)

[4]潘康宇,赵颖,李丽君. 天津滨海新区人才聚集环境研究[J].特区经济,2012,(07)

[5]高利兵.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对安徽省企业的调查[J]. 职业技术教育,2012,(13)

[6]潘康宇,赵颖,李丽君. 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0)

[7]王爽.区域经济发展中物流服务人才柔性培养模式分析——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 商业时代,2012,(21)

[8]黄燕.适应天津滨海新区人才变化要求加大人才吸引力度[J].经济研究导刊,2009,(15)

猜你喜欢

滨海新区技能区域
天津滨海新区 率先建立防返贫资金池
分割区域
天津市滨海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与应对之策
天津市滨海新区粮食局 创新机制加强监管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天津滨海新区“典范之声”合唱艺术节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