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荀子的和谐思想

2016-01-29王亮停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荀子和谐思想

王亮停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河北 邯郸 056005)



论荀子的和谐思想

王亮停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河北 邯郸 056005)

摘 要:荀子发挥儒家天人合一的“中和”思想, 提出了“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己和谐”“天人和谐”“邦交和谐”等多方面的和谐理论,内容新颖充实而又颇具可操作性。这些思想精华和理论资源对于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荀子;和谐;思想

和谐在古希腊语中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通常用于音乐,表示将不同的音调调和在一起成为音阶。在汉语中和谐是协调、配合适当和匀称之意。和谐思想在历史上源远流长,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圣贤的共同理想,人们对它的追求由来已久。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其传统文化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中国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和谐社会的构想,先秦诸子百家还有各自的和谐理论,其中儒家的和谐理论影响最大。荀子是这一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有相对成熟、相对系统、相对全面的和谐思想。荀子从当时的社会出发,在继承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吸收各家之长并加以综合、改造,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和学说,主要有“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己和谐”“天人和谐”和“邦交和谐”五个方面的内容,而每个方面又有确保和谐的具体措施,这些对于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人的身心和谐

实现人的身心和谐,人才能顺利地生存发展。荀子继承了儒家促进身心和谐的“修身养性”思想并作了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治气养心”“虚壹而静”“养心致诚”三种促进身心和谐的方法。“治气养心”就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1]这是一种借助礼这一外力的制约使身心失衡的状态逐渐恢复平衡,从而实现人身心和谐的方法。“虚壹而静”就是在认知事物时不先入为主,要敞开心扉甘当小学生,要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这样可终至“得道”境界,使人心情充实愉悦,消除内心的困惑、矛盾和冲突,达到“静”的境界,使身心臻于和谐。荀子认为,“养心致诚”是人身心和谐的最高境界。为达此境界,荀子提出人养心要达到虔诚的地步,这既需要中庸之道,又需要礼乐的制约。然礼乐虽能制约人的言行,但不是人养心的理想之策。他认为只有“诚义乎志意”,方能“加义乎身行”[2],仁义是荀子修身养心的价值追求,而实现它的最佳途径则是 “诚”。荀子说: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3]。在此,他把“诚”与人的身心和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达到“养心致诚”的目的,荀子提出了“化性去伪”“慎其独者”“补偏修中”“仪正而景正”“知不若行”“注错习俗”“锲而不舍”“修身养性,积善成德”等多种方法砥砺自身,使其成圣成君,达到“养心致诚”的身心和谐境界。

荀子的这些促进身心和谐、提高思想道德境界的思想和措施,对我国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民的身心健康无疑会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二、人际关系和谐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荀子继承了儒家宽和处世、用礼乐来规范社会各阶层行为的思想。同时,他又提出了“礼法并举”“义分则和”“名分使群”等处理人际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的著名思想,这些思想将在后边论述,在此仅阐述荀子的交往原则。

在人际交往方面,荀子提出了诚信交往、和善交往、中道交往、慎重交往、去朋党交往等人际交往原则。荀子比孔孟更加重视诚信原则,认为无论是君王还是士农工商在交往中都要遵守这一原则,一个人无论是在日常交往还是在重要的社交场合也都要恪守这一原则,使诚信交往的内容更加宽泛。荀子继承了儒家与人为善的交往原则,他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4]在此,“善”指的是一种良性感情,包括良心、责任心、同情心、包容心等。荀子认为,“善”是良性人际交往的起点和润滑剂,人在交往中要与人为善、与人方便,以善良之心待人必会收到无数个善良之心的善良回报。荀子提出了“中道”交往思想,认为人们在交往中要“比中而行”, “曷为中,曰礼义是也”[5]。在此,荀子把“中道”交往的范围“中”限定在“礼义”之内,人们在交往中要履行“中庸之道”,不伤君不害民,要利己利人,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荀子非常重视慎重交往原则。人在交往中交往对象这一客体对交往主体的影响非常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他告诫人们一定要慎重交往,认清交往对象。荀子认为人们交往一定不要结交朋党,拉帮结派,要保持交往的淡定与纯真,要结交挚友、诤友而非酒肉朋友。

通过这些交往原则可以看出,荀子主张人际交往要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交往要有助于人生、事业和家国天下,这些观点对于今天人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保持家、国、天下的和谐稳定发展大有裨益。

三、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荀子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治理体系的设计者,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方面,荀子有许多独特的思想理论,包括“群居和一”“义分则和”“礼法并举”“公平正义”“维齐非齐”“上下俱富”等思想,这些思想使荀子成为中国封建制度的理论奠基人。

“群居和一”的社会和谐思想,是指荀子认为人是群居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人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冲突和利益纠纷,这就需要定规立制以“义”相“分”,以实现群体和谐,此即“义分则和”思想。社会推举君王官吏的目的就是要使其建章立制以好的社会规范来组织好社会群体,形成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局面,这样社会才会和谐稳定。荀子把这种理想状态称之为“群居和一”。

荀子的礼法并举思想,亦即“隆礼重法”思想。荀子从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出发,认为要使社会恢复和平统一稳定,既要坚持儒家的“仁”“礼”等思想实行“以德治国”,又要坚持法家的以法律规范治国的“依法治国”,这就是“隆礼重法”思想。荀子在重视“礼”的同时也不忽视“法”, 把礼治和法治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达到社会“大治”之目的。

荀子的公平正义思想。荀子继承了儒家传统的公正观,认为公平正义是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的手段和目的。他主张不仅在人才选拔使用领域要实现公平正义,而且在礼仪规范之下的所有领域都要实现机会公正。他提出:“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则有昭穆,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大夫。”[6],这是一个不论家庭出身、社会背景的公平正义思想,突破了历史和社会局限,能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注入正能量,实属难能可贵。

荀子的经济分配思想包括“维齐非齐”“上下俱富”两个方面。“维齐非齐”是荀子社会分配领域的理论创新,是整个家国天下和谐稳定发展的理论基础。荀子提出“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7], 认为现实社会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等级和差别,这些在不同等级和差别之上的人在礼制的规定下拥有与自己的身份、地位相称的财富是正常而合理的,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平稳定发展。

“上下俱富”思想是荀子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荀子认为社会要稳定发展,执政者就要在国家富裕的同时也使天下百姓富足,二者要协调一致,任何一头沉均会最终导致“小河没水大河干”或“大河没水小河干”的恶果,这对社会的和平稳定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荀子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这些理论,对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仍具指导意义。

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荀子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制天道而用之”、“天人合一”、“节用御欲”、“谨其时禁”等观点。荀子继承了孔孟天人均有天道、人道德性的儒家传统思想,但他更强调 “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道而用之”。他提出今人要明辨天人关系,天人各有自己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人们只有掌握上天运动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并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才能消灾避祸得到大自然的恩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唯美境界。另外,2000多年前的荀子从当时生产力的低下和人们生活的艰辛中意识到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主张开源节流、物尽其用。荀子强调君民都要充分认识到节约的重要性,提倡开源节流,以使国富民强。荀子主张“以礼节欲”,用礼仪这一社会规范来节制人们的欲望,避免物欲横流,使人的欲望与自然生态相平衡。为此,荀子还提出了“谨其时禁”的思想,根据不同时令对捕杀和砍伐某种动物或植物要做出封禁和开放的明确规定。荀子强调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要适时适度,反对违背自然规律乱砍滥伐、乱捕乱猎,杀鸡取卵似的利用自然,主张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保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荀子的这种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之一。

另外,在国与国之间的邦交关系方面,荀子继承儒家倡导的和谐思想,主张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应平等相待、以礼待人、以理服人、和谐相处,即“邦交和谐”。[8]这种邦交和谐思想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何其相似,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总之,荀子是中国封建制度的理论奠基人,他的社会和谐思想博大精深,涵盖了“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己和谐”、“天人和谐”等许多方面,全面回答了当时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基本的途径手段, 体现出了其社会和谐思想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刻性,这些思想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注释

[1]《荀子·修身》

[2]《荀子·王霸》

[3]《荀子·不苟》

[4]《荀子·修身》

[5]《荀子·儒效》

[6]《荀子·王制》

[7]《荀子·荣辱》

[8]《荀子·礼论》

[责任编校:侯廷生]

中图分类号:B22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62(2015)03-0006-03

作者简介:王亮停,男,河南漯河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

收稿日期:2015-09-07

猜你喜欢

荀子和谐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和谐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