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行业标准的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建设

2015-04-08许志平王振广郭丽平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金融保险行业标准课程体系

许志平 王振广 郭丽平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邯郸056005)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保险专业是“高职高专省级示范专业”,也是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的重点项目。近年来,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创建了“双职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针对行业标准进行课程标准的修订,将课程的整体设计、单元设计与行业人才需求和行业标准相融合,建立起配套的课程资源库。本文对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等与行业标准的衔接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基于行业标准进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从人才培养目标角度看,基于行业标准的课程建设直面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办学实践中,一些工学结合类课程设置会随着合作企业变化、用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以致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强,课程标准不统一,人才培养规格参差不齐,所以有必要建立基于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从而为行业培养适应能力强、工作技能强的高技能人才。

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角度看,要将行业标准和具体岗位的工作任务对高技能人才知识、技能、能力、道德素质的要求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中,需要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开发两个层面的建设,这些要求最终要具体落实到课程标准、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考核等微观层面。

从办学机制角度看,基于行业标准的课程建设有利于推动产学紧密合作、工学深度融合,有利于进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和双师素质与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能够为适应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条件,能够有效形成产学合作长效机制。学校充分利用了行业教育资源,能够有效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素质,行业因此获得所需要的高技能人力资本,实现校企双赢。

二、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衔接的层次

基于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研究包含确定行业标准的内涵与外延、调研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三个层次。

1.行业标准的内涵与外延

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与行业标准的衔接时首先要弄清楚何为行业标准。我国《标准化法》规定:由我国各主管部、委批准发布,在该部门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标准,称为行业标准。但是,在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中的“行业标准”具有更广泛的外延。我们研究的行业标准应包含: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技术标准、行业工作标准等内容。对应金融保险专业而言,课程体系构建时就要与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承保理赔技术、保险工作流程对接、融合。

2.调研典型工作任务

课程体系的构建与高职专业培养的职业岗位群是对应的,具体课程的设置和开发就需要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相衔接。依据金融保险专业的就业岗位和层次定位,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务集合,如人身保险销售、保险理财规划、人身保险业务承保、保全、理赔,汽车保险中的投保方案设计、销售、承保出单、查勘与定损、理算与核赔等。将上述典型工作任务从公司层面上升到行业标准层面,以此来构建行动领域,进而构建专业的学习领域。

3.构建课程体系

基于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在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要注重通识课程和拓展课程的整体构建。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做到通适课程打底,专业课程建框架(主体),拓展课程塑外延。在专业课程中再按照专业入门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提升课程的层次分层、递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模式上从学中做,到做中学,再到探中学循序渐进,从课内实训到综合项目实训,再到顶岗实训、无缝就业,逐渐加大职业能力的培养力度与深度。

三、基于行业标准的金融保险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建设过程

1.进行专业人才需求层次和岗位群的定位

高职教育要服务于行业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不可替代的核心职业能力,同时注意与中职职业能力培养的区别。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做到在人才培养和课程上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新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不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简单的技能训练岗位上。金融保险专业职业群定位在为保险行业的市级中心支公司或区县支公司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金融保险行业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其中具体包括三类工作岗位:一是寿险业务类岗位;二是产险业务类岗位;三是综合理财类岗位。

2.进行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和分析

在确定好专业培养面向的岗位群后,就要对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以及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职业能力要求、工作内容、工作考核标准等进行细致的分析。然后,将企业工作岗位需要与学校师资团队、实训条件、学情相结合,转化为专业人才培养的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以寿险岗位群调研为例,其具体工作岗位又分为理财顾问岗、人员管理岗、业务管理岗、区域拓展岗、综合管理岗等。我们需要调研归纳出主要岗位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类形成行动领域,再结合学情和学校实训条件、师资水平形成学习领域。

金融保险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与其对应的职业行动领域如表1 所示。

3.构建基于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在构建专业学习领域时,首先按照职业行动领域转化形成金融保险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其次,基于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及专业学习领域平台的搭建,设置公共学习领域、经济基础学习领域、金融保险基础学习领域;另外,考虑到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设置拓展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这样可以将职业能力与通识能力、拓展能力相结合构建课程体系,既保证了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也培养了学生的通识能力和延展能力。表2 给出了与职业行动领域相对应的专业学习领域以及主要课程设置。

表1 金融保险行业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行动领域对比

表2 金融保险专业职业课程体系对接表

4.编制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标准

组织行业企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共同编制专业课程标准,尤其是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课程标准要与行业标准接轨,能适应本行业大多数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例如,在课程标准编制要求中第一部分就是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对接的阐述,要求具体分析课程面向的工作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并且阐述职业岗位能力与课程能力培养是如何衔接的。进而,再制定专业课程的性质、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选取课程内容和设计教学情境(包含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然后,结合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提出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实训项目、教学过程设计、项目考核方法以及对教学团队、实训条件的配套要求等。具体示例详见表3《人身保险业务》职业岗位能力与课程能力培养衔接。

5.建设与行业标准配套的教学资源库

在制定出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专业课程标准后,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配套的教学资源库建设。金融保险专业强调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并通过教学资源库网站实现与金融保险行业的资源共享和互动。教学资源库具体包括教学文件、电子教材、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实训项目、实训成果、教学案例、能力考核、教学录像、教学资源、学习论坛等内容。

表3 《人身保险业务》职业岗位能力与课程能力培养衔接

四、关于构建基于行业标准课程体系的几点思考

1.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塑造多元、分层分流的课程模块

当前的高职生源包含普通高考生、中职对口生、单招生三个来源,甚至还有“3 +2”衔接生等,学生入学的基础素质、专业能力存在差异。在高职学校求学过程中,会在上述差异的基础上产生出就业岗位偏好、学习能力差异、课程兴趣差异等。因此,基于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在内容构建和实施上,树立多元质量观,不能实行“一刀切”,要允许一定个体差异存在,因材施教。可以考虑在大三的课程设置上适当分出3 个左右的就业方向,尤其在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课程设置上能够分出不同的方向。

2.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三层次

在金融保险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尤其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实践层次可以分为学中做、做中学和探中学三个层次。“学中做”主要针对专业基础课程,这类课程以知识学习和简单技能训练为主,教学场所为教室或实训室;“做中学”主要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训项目,这类课程应用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并重,要特别注意与职业标准、行业标准的衔接,在教学实施上要求典型工作任务情境化,教学场所一般为一体化教室或实训室或校外实习基地;“探中学”主要针对综合实训课程、工学紧密结合课程以及顶岗实习课程,这类课程以提升专业能力为主,同时辅以创新意识。同时,这类课程在教学实施上也较为灵活和格外注重校企合作,一般为“校中厂”或“厂中校”的培养模式,教学场所主要为一体化实训室或校外实习基地。

3.建立和完善基于行业标准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体系

构建和实施基于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教学条件和制度支持。比如要建立院系二级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运行制度;建立工学结合的质量保障制度,如双师型教学团队、实训条件、校企合作等;建立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等。

[1]白景永.构建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1,(3)

[2]王庆桦.构建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课程体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3)

猜你喜欢

金融保险行业标准课程体系
当前金融保险精算与风险控制策略的探讨
近期发布的相关行业标准(2020年3月01日)摘选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浅议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构建
金融保险业“营改增”面临的难题与路径选择
混合经营对我国金融保险法律制度挑战与对策
关于《腹腔镜用穿刺器》行业标准的若干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