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藿香与藿香的区别要点及临床应用
2015-04-04杨旭
杨 旭
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北京101400)
广藿香与藿香的区别要点及临床应用
杨 旭
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北京101400)
目的:对广藿香和藿香的鉴别方法和合理应用进行研究,为澄清药源,保证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从基源、原植物性状、药材性状、显微特征、饮片特征等五个方面,及采用GC-MS测定两者挥发油成分,比较广藿香和藿香相同点与不同点,并总结两者的临床应用。结果:广藿香和藿香基源不同,在原植物性状、药材性状、显微鉴别、饮片特征、性味归经等方面大为相似,但是仍有不同;两者挥发油成分组成相差较大。结论:临床使用广藿香和藿香应注意区分,各以其名分别药用,不可混淆或统称“藿香”而用。
广藿香为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两省,是重要的药材和香料兼用的植物,常用于湿浊中阻、胸闷不适、鼻渊头痛等的治疗,成方制剂有藿香正气水、霍胆丸等[1]。藿香为唇形科藿香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湖南、河南、浙江、江苏、江西及四川等省,常被当地居民用于暑湿、头痛发热、胸闷腹胀、呕吐、泻痢等症,并且将其茎叶蒸馏而得的芳香水作为商品,称为“藿香露”[2]。近年来,由于藿香价格远低于广藿香,并且两者形态特征、性味、功效等相似,难以区别,部分不良商贩以次充好,甚至在临床上出现医师处方藿香和广藿香混淆的情况,耽误了患者治疗,影响其康复。本文通过对广藿香和藿香的鉴别方法和合理应用进行研究,为澄清药源,保证用药安全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鉴别 1.1 植物来源 1.1.1 广藿香:别名刺蕊草、藿香、牌香、肇香、枝香、南香等;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其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cablin(Blanco)Benth.的干燥地上部分[3]。
1.1.2藿香:别名土藿香、大叶薄菏、野藿香等,属于地区民间习惯用药,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未收载,其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藿香Agastacherugosa(Fisch.etMey.)O.Ktze.的干燥地上部分。
1.2 原植物性状 1.2.1 广藿香: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直立,上部多分枝,老枝粗壮,近圆形,幼枝方形,密被灰黄色柔毛。叶对生,圆形至宽卵形;长2~10cm,宽2.5~7cm;先端短尖或钝,基部楔形或心形;边缘有粗钝齿或有时分裂;两面均被毛,脉上尤多。叶柄长1~6cm,有毛。轮伞花序密集成穗状,顶生或腋生,长2~8cm,直径1~2cm;萼片筒状,多5裂,少数为6裂,长约6mm。花冠唇形,裂片近等长;上唇3裂,先端钝,下唇1裂;前端较尖,全缘,边缘被白色茸毛。雄蕊4,伸出花冠外,白色,花丝有髯毛;花药1室,卵状,子房上位,柱头先端多2裂,少数为3裂。小坚果近球形,稍压扁。花期4月。
1.2.2 藿香:多年生草本,高40~110cm。茎直立、四棱形,略带红色,上部微被柔毛。叶对生,心状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5~11cm,宽1.5~6.5cm;边缘有不整齐钝锯齿,下面有短柔毛和腺点。轮伞花序密集成穗状,顶生或腋生,长5~10cm,直径l~2crn;萼片筒状,呈淡黄绿色,多5裂,少数为6裂,长约6mm。花冠唇形,裂片近等长;上唇4裂,先端钝,下唇1裂;前端呈淡紫色,边缘被白色茸毛。雄蕊4,伸出花冠外,白色,花丝无髯毛;花药卵状,子房上位,柱头先端2裂。小坚果,顶端有毛。花期6~7月。
1.3 药材性状 1.3.1 广藿香:茎略呈方柱形,多分枝,枝条稍曲折;长30~60cm,直径0.2~0.7cm;表面被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老茎类圆柱形,直径1~1.2cm,被灰褐色栓皮。叶对生,皱缩成团;展平后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长4~9cm,宽3~7cm;两面均被灰白色茸毛;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叶柄细,长2~5cm,被柔毛。气香特异,味微苦。
1.3.1.1石牌广藿香:枝条较瘦小,表面较皱缩;灰黄色或灰褐色;节间长3~7cm。中部以下被栓皮,纵皱较深;断面渐呈类圆形,髓部较小;叶痕较大而凸出。叶片较小而厚,暗绿褐色或灰棕色。
1.3.1.2 海南广藿香:枝条较粗壮,表面较平坦;灰棕色至浅紫棕色;节间长5~13cm。枝条近下部始有栓皮,纵皱较浅;断面呈钝方形;叶痕较小,不明显凸出。叶片较大而薄,浅棕褐色或浅黄棕色。
1.3.2 藿香:茎方柱形,多分枝;直径0.2~1cm;四角有棱脊,四面平坦或凹入成宽沟状;表面暗绿色,有纵皱纹,稀有毛茸;节明显,常有叶柄脱落的疤痕,节间长3~10cm;老茎坚硬、质脆,易折断,断面白色,髓部中空。叶对生;叶片深绿色,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长2~8cm,宽1~6cm;先端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钝锯齿;上表面深绿色,下表浅绿色;两面微具毛茸。气芳香,味淡而微凉。
1.4 显微鉴别 1.4.1 广藿香:粉末淡棕色。叶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形;气孔直轴式。非腺毛1~6个细胞,平直或先端弯曲,长约至590μm,壁具刺状突起;有的胞腔含黄棕色物。腺鳞头部8个细胞,直径37~70μm;柄单细胞,极短。间隙腺毛存在于叶肉组织的细胞间隙中;头部单细胞,呈不规则囊状;直径13~50μm,长约至113μm;柄短,单细胞。小腺毛头部2细胞;柄1~3细胞,甚短。草酸钙针晶细小,散在于叶肉细胞,长约至27μm。
1.4.2 藿香:粉末灰棕色。叶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形,气孔直轴式。上表皮非腺毛多为1~2细胞,长约至80μm;下表皮非腺毛多为1~4细胞,长约至460μm;毛茸圆锥形,表面有疣状突起;基部邻细胞3~4,呈放射状排列;角质层纹理较明显。腺鳞头部8个细胞,扁圆球形,直径56~80μm;柄单细胞。腺毛头部1~2细胞,以单细胞较多见;柄单细胞。
1.5 饮片特征 1.5.1 广藿香:为茎、叶的混合不规则段。茎略呈方柱形;表面灰褐色,灰黄色或带红棕色;被柔毛。切面有白色髓。叶破碎或皱缩成团;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形;两面均被灰白色绒毛;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叶柄细,被柔毛。气香特异,味微苦。
1.5.2 藿香:为茎、叶、花的混合不规则段。茎略呈方柱形;四角有棱脊;表面暗绿色;稀有毛茸。切面白色,髓部中空。叶破碎或皱缩成团;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基部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钝锯齿。叶柄细,被柔毛。气芳香,味淡而微凉。
1.6 化学成分 广藿香和藿香的主要有效成分均为挥发性气体物质,在参考文献资料的基础上[4],对两者的挥发油物质进行GC-MS分析和比较。通过HPMSD化学工作站、NIST2005标准质谱图库、WILEY275质谱图库和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出两者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
广藿香:共鉴定出25个化合物,占色谱总馏分出峰面积的97.18%。包括:广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26.54%)、广藿香酮(pogostone,22.31%)、α-布藜烯(α-bulnesene,9.56%)、α-长叶烯(α-Longifolene,7.01%)、塞舌尔烯(Seychellene,5.93%)、丁香烯(caryophyllene,4.11%)、δ-愈创木烯(δ-guaiene,3.04%)、金合欢醇(Farnesol,2.17%)、绿花烯(Ledene,1.48%)等。
藿香:鉴定出21个化合物,占色谱总馏分出峰面积的95.43%。包括:甲基胡椒粉(methylchavicol,68.93%)、茴香脑(anethole,4.08%)、茴香醛(anisaldehyde,3.72%)、对伞花烃(p-cymene,2.95%)、3-辛酮(3-octanone,1.42%)、3-辛醇(3-octanol,1.16%)、α-蒎烯(α-pinene,1.02%)、β-蒎烯(β-pinene,0.86%)等。
2 临床应用 2.1 广藿香 本品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芳香化湿、和胃止呕、祛暑解表;主湿浊中阻、院痞呕吐、腹痛吐泻、鼻渊头痛等[5]。①暑湿感冒②上呼吸道感染③暑泻④婴幼儿秋季腹泻等。
2.2 藿香 本品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祛暑解表、化湿和胃;一般不做药用,常用于香料的提取,但我国西南部分地区将其用于暑湿感冒、中暑、胸闷、腹痛吐泻等。①中焦湿热症②夏令皮炎③急性肠胃炎④慢性浅表性胃炎。
3 小结 目前市场上藿香的主流商品药材有两种,分别为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广藿香和唇形科藿香属植物藿香,前者俗称“南香”、“”藿香,后者俗称“土藿香” 。本文从植物来源、原植物性状、药材性状、显微鉴别、饮片特征、化学成分等方面比较广藿香和藿香的区别,发现:广藿香和藿香在原植物性状、药材性状、显微鉴别、饮片特征、性味归经等方面大为相似,但是仍有不同,如虽然两者茎均为方柱形,但是广藿香茎表面灰褐色、灰黄色或带红棕色,藿香茎四角有棱脊,表面暗绿色,广藿香显微鉴别可见草酸钙针晶细小,散在于叶肉细胞,长约至27μm。此外,研究发现两者基源、化学成分差别较大,如广藿香来源于唇形科刺蕊草属,主要含有广藿香醇、其次含有较多的牦牛儿醇乙酸酯、α-愈创木烯、5-羟基-3',7,4,-三甲氧基二氢黄酮等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藿香来源于唇形科藿香属,主要含有甲基胡椒粉,可高达80%。因此,临床上在使用广藿香和藿香时应该进行性状等区分,必要时对其进行显微鉴别和成分测定,以避免混淆或者统称“藿香”而用。
[1] 孔增科,傅正良,熊南燕,等.易混淆中药品种辨析与临床应用[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7: 69-70.
[2] 李春龚.广藿香和藿香的种质资源鉴定和挥发油抗菌活性的测定[D].海南大学,2013.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42-43.
[4] 王大海,殷志琦,张庆文,等.广藿香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20): 2704-2707.
[5] 李春龚,吴友根,张军锋,等.广藿香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宄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 (6) :498-500.
(收稿2015-02-09;修回2015-003-06)
广藿香 藿香 中药鉴定 唇形科 合理应用
R282.5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