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病毒性脑膜炎临床病例分析
2015-04-03郗志华
郑 哲,郗志华
(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山西 太原 030053)
50例病毒性脑膜炎临床病例分析
郑哲,郗志华
(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山西 太原030053)
[摘要]目的:分析病毒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以降低误诊率和致残率。方法:选取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病毒性脑膜炎患者50 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行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过程中检测脑脊液细胞学和常规生化变化情况。结果:随访1年, 其中40例完全康复,9例不同程度的有神经精神异常、运动障碍、视听功能受损,1例死亡。病毒性脑膜炎起病3日脑脊液白细胞升高,细胞学以淋巴细胞为主。结论:病毒性脑膜炎及时诊治对于疾病转归非常重要。
[关键词]误诊;临床分析;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是病毒侵犯脑膜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脑膜炎病原复杂,可引起该病的病毒有100多种,常见病毒有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不同的病毒所致病情轻重不等, 轻者可自行缓解, 预后良好, 重者可引起脑血管水肿、出血、坏死,导致残疾甚至死亡[1]。此病及时诊治非常重要, 临床上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误诊误治较常见。本研究就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50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以期对临床治疗有较好的指导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资料50例,其中男31例, 女19例,年龄11~62岁, 平均(25.1±12.1)岁。 首发症状为上呼吸道感染史有25例; PCR检测和病毒抗体检测有明确病因的有22例, 其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5例, 腮腺炎病2例, 肠道病毒感染7例,巨细胞病毒3例,单纯疱疹病毒5例;其余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脑电图、脑脊液常规、生化、脑脊液细胞学动态观察均诊断为病毒性脑膜炎。
1.2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 首发症状多有高热、头疼、恶心、呕吐, 多为急性起病。大部分患者有皮疹、肠道和呼吸道感染症状, 精神萎靡, 厌食, 易惊厥和神经精神症状。其中发热45例(以中高度热为主, 平均体温38.1 ℃),抽搐2例, 咽红、扁桃体肿大15例,腹泻、腹痛12例,全身乏力36例,呕吐40例,头痛38例,脑膜刺激征43例,皮疹5例。
1.3诊断
对病毒性脑膜炎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脑脊液常规、生化和细胞学、影像学和血、脑脊液病毒抗体检查。具体为发热、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有脑膜刺激征;影像学多数轻度异常或无明显异常,引起血管水肿、坏死、出血可见明显异常;脑电图异常;脑脊液白细胞数多中度增高,多以单个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葡萄糖和氯化物正常;血、脑脊液病毒抗体测定可阳性。
1.4误诊情况
50例患者中,入院前误诊患者18例,其中15例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2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误诊为狼疮脑病,1例为干燥综合征患者误诊为干燥综合征脑病。
1.5治疗
患者于人院后行腰穿取脑脊液及采血血清学检查, 退热、纠正电解质平衡、降低颅压、抗病毒治疗。治疗过程中查脑脊液常规、生化及脑脊液细胞学评估治疗效果。较重患者给予吸氧镇静和脑神经营养药物。如有持续高热, 意识障碍给予干扰素和地塞米松治疗。
2结果
2.1脑脊液检查
50例中患者颅压大于>200 mm H20 42例;所有患者白细胞数>8×106/L,首次脑脊液细胞学检查3例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其余均以淋巴细胞为主;3 d后细胞学检查全部以淋巴细胞为主,只有极少量嗜中性粒细胞甚至消失。41例患者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平均(1.18±0.43) g/L,最高2.1 g/L;呕吐严重引起电解质失调的5例患者脑脊液氯化物含量稍低,其余均在正常范围;葡萄糖含量均在正常范围。
2.2治愈情况
50例患者随访1年, 其中40例完全康复, 9例不同程度的有神经精神异常、运动障碍、视听功能受损,1例死亡。
3讨论
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在疾病早期,以发热、流涕、咳嗽、头痛为首发症状,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以腹痛、腹泻为首发症状表现易误诊为肠道感染; 以突然精神兴奋,胡言乱语为首发症状,易误诊为精神病、癔病;巨细胞病毒等可不发热或不规则发热而以头痛、恶心、呕吐起病,更是让医生无法诊断;以癫痫为首发症状伴有脑电图异常改变,常被误诊为癫痫。首发症状虽多种多样,但多有呼吸道、皮疹及胃肠道症状,颅脑CT、脑电图检查可有异常表现,脑脊液白细胞数增加,蛋白升高。但以上都是大体检查,无法评估详细的免疫反应状态,脑脊液细胞学可以通过动态观察细胞分类来评估病情,观察转归规律,与其它颅内感染进行鉴别诊断,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假如在发病8~48 h之内抽取脑脊液可以观察到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但是超过72 h候后表现为以淋巴细胞为主,嗜中性粒细胞很少或消失[2],而其它颅内感染没有这样的转归现象。
病毒性脑膜炎在病毒检测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此组病例回顾研究有的患者没有得到任何病原学的证据,只能是根据临床症状和其它检查进行诊断,所以临床诊断中容易与其他非病毒性颅内感染混淆[3],也易于与狼疮脑病、干燥综合征脑病等自身免疫性脑病混淆。病毒性脑膜炎多数为自限性,但是对于毒性较强的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脑膜炎病情较重,由于不能在几天内急剧好转,很容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由于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结核分枝杆菌涂片和培养阳性率低[4,5],认为找不到病原学的证据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很正常,而不会考虑误诊的可能。本组病例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有15例,占了总误诊18例的83%,所以在诊断时要高度警惕病毒性脑膜炎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情况。
在临床工作中要综合分析,尽量减少误诊,及时应用阿昔洛韦或病毒唑抗病毒, 甘露醇降颅压, 地塞米松抑制炎性渗出, 结合补液降温治疗进行治疗,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贺斌,赵忠新,邵福源.结核性和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的回顾性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19(2):93.
[2]何俊瑛,孔繁元,郭力.临床脑脊液细胞学诊断[M].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Bonsu BK,Harper MB. Differentiating Acute Bacterial Meningitis from Acute Viral Meningitis among Children with Cerebrospinal Fluid Pleocytosis: a Multivariable Regression Model[J]. Pediatr Infect Dis J,2004,23(6): 511-517.
[4]Desai MM,Pal RB.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or the Rapid Diagnosis of Tuberculous Meningitis[J].J Indian Med Assoc,2007,105(1):21-24.
本文编辑:周文超
[作者简介]郑哲,女,副主任医师,从事鉴别诊断工作
[中图分类号]R5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0126(2015)02-00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