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红王妃》中的父子冲突

2015-03-31郭娟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父子关系父权王储

郭娟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论《红王妃》中的父子冲突

郭娟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小说《红王妃》以其独特的跨时空叙事结构备受关注,大多数学者都聚焦于它的女性主题以及叙事技巧。而这篇文章则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旨在研究小说中父子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及寓意,指出在古代和现代社会中,父子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红王妃》;父子冲突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 1939- )是英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1939年出生于约克郡的设菲尔德,与著名学者、小说家A·S·拜厄特是亲姐妹。其作品题材丰富,手法精湛,代表作品有《夏日鸟笼》《金色的耶路撒冷》《磨砺》等,大多都是反映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她们如何追求理想的生活方式。《红王妃》这部小说同样从一个女性的视角来描述朝鲜文化以及当时的宫廷生活,并借助她的灵魂来感受现代世界,完全跨越了时空、地域与文化的局限,展现了一部不一样的人类女性困境小说。国内外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基本上都是停留在对女性主义主题、奇特的叙事技巧等结构上,而本文旨在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红王妃》中古代和现代两对父子关系的异化及其原因,以此来进一步深化小说的主题意义。

在西方文学史上,父子关系一直都是亘古不变的“母题”,父亲这个词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组成部分和身份,“更是一种社会权力、秩序、力量和权威的代称。”[1]父与子关系问题一直被中西方文学所探讨,其中弑父主题更是耳熟能详,最经典的莫过于西方传统的古希腊神话的《俄狄浦斯王》,其“弑父娶母”情节成为父子关系伦理道德的典范,儿子成功打败父亲,是典型的“父败儿胜”的例子。然而在东方国家的历史上,可能是因为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和地域差异等原因,却与此相反,基本是以子辈的失败而告终。特别是在古代的中国,深受儒家文化“百善孝为先”“父为子纲”的影响,致使子辈们从小就有尊父思想,加强了封建家长专制,这种思想一直抑制着子辈对于父辈的反抗。在《红王妃》中,作者虽说是英国本土的作家,但其借助的题材却是深受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影响的朝鲜英祖皇帝的这段历史,在小说中,多次提到了中国的文化历史背景对他们观念形成的作用。在这样的一个典型的父权社会中,父亲永远占有主导地位,统治着整个国家和家庭。

1 英祖皇帝和思悼王储——父爱的缺失

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之后,父辈是社会的主宰者,权力的象征。古希腊罗马神话里,有不少至高无上权力的君主,同时他们也是一个家庭的父亲,在家庭里享有绝对的权威。所以,对父权的反抗,就是对权力意志的挑战。在历史上,英祖国王是朝鲜在位最长的君主之一,他在位时,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昌盛。但在小说中,作者展示了一位不一样的英祖国王。他从小接受的就是严格的孔孟思想,这些陈旧僵化了的东西填鸭式地注入其大脑。在红王妃看来,其实他经常变幻不定,他以俭朴著称,却有时很奢华。有时装腔作势,有时谨小慎微。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受封建制思想控制的父辈。思悼王储作为英祖国王惟一的王位继承人,从小备受宠爱,承载了世人众多期望。可是他的父亲却对他不闻不问,“没准打从思悼一出生,国王就视其为竞争对手,一个潜在的弑父凶手。但为了王朝大业却又不能不生子,也许这让他心里十分怨愤。做父亲的总是把儿子视为对手。”[2]对于父亲的恐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从小积累起来的。童年时的王储也同样接受所谓的正统孔孟思想,“每当他背书结巴,父王就会气呼呼的,甚至对他高声咆哮。”[2]这就导致思悼结巴的毛病,父亲越发怒,他就越害怕越结巴得厉害。在朝鲜这种封建家长专制的国家,父为子纲的单向“孝”文化机制制约着子辈的思想,致使他们一直流淌着崇父、尊父的意识。更何况是在封建君主专权的皇宫里,浸染过父权思想的思悼王储当然不例外,对于父亲的爱,惧父远大于尊父,顺从、屈服的思想更是萦绕于他的脑海,反抗父权至尊的观念并未出现,直至大王孙的降临。

在红王妃的眼中,英祖国王是一个专制、冷漠的父亲。“我曾不止一次亲耳听国王陛下说,索性让天花把思悼的命收走更好。他竟希望自己的亲生儿子死掉!”[2],大雪纷飞的晚上,思悼竟匍匐在雪地里谢罪,而他的父亲却没心存怜悯。在专制父亲的管教下,想对英祖国王进行反抗,但无从反抗始终屈从于父权之下。长期下来,思悼患上了各种病,“他会拒绝更衣,会像个女人似的,面对一大堆衣物挑挑拣拣。久而久之,他患上狂躁症”[2],父亲永不停止地对于他仪容的批评,他却敢怒不敢言,长期积累的话语讽刺,压抑的心情更加难受。父亲就成了施虐者,思悼成为受虐者。“他的父王是个严酷无情的人,世上有哪个做父亲的会如此折磨自己的儿子?”[2]父亲的这一角色对子辈们的思想和成长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父爱的缺失更是对子辈们的一个沉重的打击。小说中提到“我们的史书标榜他是个伟大的君王,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的另一面:喜怒无常、报复心极强、对儿子毫无父爱。我们的社会对孝道看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论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多么可恶,子女都必须无条件地孝顺。思悼怎能不被逼疯?他受尽了蔑视、排斥和折磨。对如此残酷无情的父亲,他怎能做到忠心耿耿?”[2]没有了父亲的疼惜与关爱,谁都无法忍受这种痛苦,更何况作为一位皇位的继承人。

思悼无法撼动父亲的权威,也无法赢得父亲的喜爱,伤心至极的他心理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所以娶了王太后的侍女朴爱英,也传出他和自己的姐姐有不良的关系,完全属于乱伦的一种表现,并且英祖国王全然不知。而且不久后他开始通过另一种方法来获得一种变态的快感——杀人。纸是包不住火的,父亲最终还是知道了这些事情,父子两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口水战,最终以思悼跳井结束,性命虽无大碍,可是丢尽了颜面。僵持了几个礼拜之后,这种异化了的反抗,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父亲竟然屈尊到儿子的寝宫,看到了又脏又乱的住处,多少也唤起了他的一点父爱。思悼向父王解释了自己的行为:“我杀人杀动物是为了发泄闷在心里的火气。”“你哪来那么大的火气?”“因为我受伤害太深。”“为何感觉受到伤害?”“因为你不爱我,而且我很怕你,你老是责骂我,好像我一无是处。我的病就是这么得来的。”[2]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反叛父权的弑父情节是子辈们男子汉身份建立的必由之路,只有反抗了一家之长的权威,才能最终确立自己男子汉的地位。思悼王储踏出了反抗父亲的第一步,用这种消极的方式去表达对父权专制的不满,从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少有了明确的反抗思想。

在西方文学史上,“弑父”的思想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就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社会政治也深受其影响,各种文学作品中反父权的意识也就更加明显。在德拉布尔的这部小说中,她将“叛父”和“弑父”的意识写入其中,虽说此时的朝鲜是在封建社会,却也上演了又一个“王位之争”的悲剧故事。自从杀人事件被告知之后,他的妄想症狂躁症也愈演愈烈,觉得自己难逃一死,整天处于极度恐惧之中,感觉他已经迷上了死亡。思悼的敌人开始利用他这种异化的行为来诋毁他,列出了他一长串的罪行,说他有了弑父之心。其实跟他接近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已经完全神经错乱。但是英祖国王也开始相信了外面的流言蜚语,因为他自己也在担心自己的性命,于是“壬午事件”也就这样产生了,英祖国王命令自己的儿子爬进米柜,闷上几天,慢慢地被饿死;最终也就出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能不亡”[3]的悲惨结局。很明显,在东方文学中,篡弑是远远比不上西方文学的。儒家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始终无法彻底实现对父权专制制度的反抗与颠覆。

2 彼得父亲和彼得——过高的期望

《红王妃》自出版以来,就以其新颖的叙事手法而著称,在《红王妃》的第二部分中,作者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切换到了21世纪,红王妃的鬼魂选择了和她有一样经历的芭芭拉·霍利威尔博士作为她在现代的代言人,以现代人的身份感受着朝鲜的历史。霍利威尔博士是一位独立的女性,一位优秀的学者,在这个看似风光、乐观的坚强女性背后,却有一段令人怜悯的婚姻。他的丈夫彼得·霍利威尔患有一种隐性的心理疾病,使他“远离了妻子,也远离了自己,已半死半活徒具形骸了”[2]。她自己本身身体健健康康,有过一个儿子,却因染色体变异导致综合性免疫缺陷症,不久后就夭折了。芭芭拉在飞机上一看《王妃回忆录》,就被里面的内容完全吸引了,整整5个小时都没抬过头,读完之后,她幻想着自己这次朝鲜之行,可眼前却浮现了王妃在庭院等待,思悼哀求他父王饶命的画面。这不得不让她联想到自己丈夫在宅子里永不停歇地走动,无可奈何地呻吟,时不时地喊着要去死的场景。彼得的情况与思悼王储非常相似,也患有一种非常严重的皮肤病,内心的压抑使他们有了自杀倾向,但多次试图自杀都没有成功。不同的是,思悼承认杀人可以缓解他的压抑,彼得的暴力行为多数是针对自己的,至少没有杀人。

众所周知,父亲的意象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原型,而人们对于父亲的原型存在一定的悖论。一方面他是儿子的保护者,象征着权威、尊重和力量;另一方面他又令人敬畏、高深莫测,同时也负责教导着儿子,限制他们的自由。芭芭拉一直认为,彼得的这种压抑来源于父亲对于他的过高期望,“她相信——或许,是她自己说服自己相信的——是彼得的父亲毁了他。他饱受了父亲愤怒的折磨和极端的排斥,变得极其自闭、漠然,家变成了他龟缩其中的避难所。”[2]彼得的父亲是一位天资过人的学者,但是学术界对其态度不一,有人说他学术造假,也有人说他是幻想家。父亲对于彼得要求过高,教导过于盲目,虽说他只是一位父亲,却有皇帝般的专制和暴虐,彼得跟思悼王储的结局就是一样,永远都不可能成功。父亲的形象被消解,这种无情的父子关系使他走到了绝境的边缘,生命虽然在延续,却是生不如死。思悼和彼得的命运很相似,彼得就像是一位王子,他的父亲就是一位皇帝。这部作品反映了王子们的悲剧人生,都是在这种父子之间的冲突中横遭厄运,直接或间接地遭到了父亲的毒手。父子关系的不和谐,导致了悲剧的产生,虽说这是英国作品,可是它的材料来源于东方历史,与西方神话和史诗相比较,东方文学中,父子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的是子辈,胜利的是父辈们。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方父子关系主题逐渐趋同化。本文通过对英祖国王和思悼王储之间这种恐惧、缓和、最后被杀的关系,以及彼得父子之间的过度期待,导致彼此之间的冲突关系,反映了父子骨肉亲情的异化。从古至今,父子关系一直在不断地演变,从以前对于父亲的尊崇渐渐地到反抗,但是直到21世纪的今天,这种恶劣的父子关系依然存在,这对子辈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1] 张姝.中西方文学中“父与子”主题比较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

[2]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著,杨荣鑫译.《红王妃》[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

[3] 刘忠洋.论东西方文学的“弑父”与“尊父”情节[J].学术界,2006(3):142-145.

(责任校对 晏小敏)

20140727

郭娟(1988-),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I106.4

A

1674-5884(2015)02-0172-03

猜你喜欢

父子关系父权王储
欢乐出行
沙特阿拉伯更换王储
废黜王储
论利维坦的父权路径
《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
管虎:一个在商业与文艺之间寻找平衡的第六代导演
解析高中语文课文《宝玉挨打》中的“孝”文化
李安家庭三部曲下的现代父亲形象
《李娃传》中的两点质疑探析
《华盛顿广场》中话语权背后的父权统治与女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