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莫言《蛙》中女性生命的张力

2015-03-31彭茜彭在钦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姑姑莫言生命

彭茜,彭在钦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与以往的作品不同,莫言新作《蛙》更接近于真实的历史故事。蛙,在这部小说中指的不仅仅是青蛙,它也是高密东北乡的图腾,更是生命的象征。“蛙”与“娃”紧密相连,也与生命诞生之初,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息息相关,它更是突出了蛙的生命意蕴所在。姑姑、小狮子等人用行动诠释了自己对于生命的领悟,在面临困境时爆发出的柔与韧,生存本能。而柔韧能在隐忍承受时寻求突破与延伸,从而柳暗花明。相对而言,人的这种柔韧特质在女性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1 《蛙》中女性生命张力的书写

《蛙》主要讲述的是身为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塑造了“铁石心肠”的姑姑和其他相关女性。通过姑姑与她们对于生命的不同感悟与体会,汇成了这部寓意与众不同且引人深思的小说。

1.1 生命的迷乱——张拳老婆和王胆

她们是“超生队伍”的代表,处在传统伦理和国家律令夹缝中。为了躲避计划生育而东躲西藏。张拳老婆挺着大肚子想通过河水来摆脱姑姑的追捕,最终却因为腿抽筋、感染细菌而死去。王胆成功躲避了姑姑数日,但也在逃脱过程中不幸逝世。在母亲的眼里,任何事物都无法阻止她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上来,只要能成功躲避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追捕,她们可以生活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之中,哪怕是以生命为代价。虽然她们没有文化,甚至可以用愚昧来形容,但偏偏就是这样的人彰显出的生命张力更让人动容甚至钦佩。

女性通过做母亲来实现她的生理命运,是自然赋予她的“使命”,她的全部生理机体都为物种延续做准备[1]。在《蛙》这部小说中的女性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贯彻实施着这一“使命”。正如文中所说“女人生来是干什么的?女人归根到底是为了生孩子而来。女人的地位是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尊严也是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幸福和荣耀也都是生孩子生出来的。”[2]这一幕幕充分体现了作为女性的不幸与悲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们是被自己生命意识的迷乱所害死的。

1.2 生命的清醒——姑姑

姑姑是一名恪尽职守的乡村大夫,她把自已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她钟爱的接生工作。作为接生大夫,她为新生儿的诞生而喜悦,“姑姑是个阶级观念很强的人,但她将婴儿从产道中拖出来那一刻会忘记阶级和阶级斗争,她体会到的喜悦是一种纯洁、纯粹的人的感情”[2]。在生命的面前,阶级和其他的一切都予以让步。这一时期的姑姑是神圣而崇高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姑姑身上洋溢着生的气息——张扬、自在。在她的眼中没有什么比新生婴儿的诞生更让人喜悦,任何轻视生命的人都让姑姑愤怒。于她而言生命是神圣且不可侵犯的,容忍不了一丝的玷污。

计划生育的号角吹响了,姑姑成为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者和实施者。身为一名党员,她必须投身在她新的事业之中。“现在有人给姑姑起了个外号叫“活阎王”,姑姑感到很光荣!对那些计划内生育的,姑姑焚香沐浴为她接生;对那些超计划怀孕的——姑姑对着虚空猛劈一拳——决不让一个漏网”![2]在严苛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姑姑不仅亲手结束了两千多孩子的生命,也成了张拳老婆和王胆等人死亡的间接凶手。她由生命的敬畏者变成了生命的刽子手,虽然其中夹杂着无奈,但这时的姑姑已不再让人敬重。

“既然现代人已失去了宗教感,失去了精神上的安全感,迷失了自己的中心点,那么,人的唯一出路也只有在自身中去寻找他的中心。”[3]于是渐渐步入老年的姑姑开始焦躁不安起来。回家路上遇到群蛙向她索命,仿佛那些被她伤害过的婴儿在向她控诉,凄凉而怨恨。因此姑姑选择了嫁给泥塑艺人,她试图通过泥塑艺术来赎罪。重新赋予那些死去的婴儿以新的生命,实现自我救赎。在整部小说中,姑姑这一形象塑造得十分复杂,她生命的张力在对应的时段里有相应的表达,在小说的最后她也终于是在某一些方面再次彰显出了她对生命的敬畏。

1.3 生命的延续——小狮子和陈眉

从传统来说,孩子能够保障女人真正独立的地位,这一独立可以让她不需要努力追求其他任何目的。如果她从妻子角度来说不是完整人,但从母亲的角度来说却是完整人;孩子就是她的幸福,就证明了她生存的正当性。她可以用孩子在性和社会两方面取得自我实现[1]。无法生育的事实让小狮子陷入痛苦的深渊。代孕公司的存在,让这个可怜的女人近乎疯狂。与其说她是为了让万家传宗接代,不如说是她想成为一个“完整”的女人。对孩子近乎疯狂的期待竟然让她通过种种努力分泌出奶水,最终“怀胎十月”生下了一个男孩儿。而她也如愿的实现了自己成为母亲的这一愿望,真正的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年轻貌美的陈眉不愿用身体去换取荣华富贵。因火灾惨遭毁容却仍然身心纯洁。她为了替父亲偿还两万余元的医疗费为人代孕。而在孕育孩子的这一生命体验当中,让她渐渐获得新生。对于她而言,这个孩子的到来让她重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在孩子的孕育过程中她获得了新生,孩子就是她活着的寄托和存在意义。孩子出世以后,天然的母性让她割舍不下这个孩子,在得知孩子被人抱走,却用死猫来代替欺骗她时,这个可怜的女人被逼疯了。

小狮子和陈眉,一个因为无法生育却被渴望做母亲的愿望驱使而疯狂的找人代孕;一个因为生活现实所逼成为代孕工具。两个母亲,一个孩子,陈眉的身份地位让她在这场母亲争夺赛中注定落败。社会现实的残酷、虚伪和恶劣在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代孕婴儿为小狮子生活指引了方向,让其生命得以延续。而这个婴儿的到来为陈眉注入活力,尽管这个孩子不是爱情的结晶,甚至是夹杂着金钱的肮脏交易。即使在寻找孩子的道路上受到嘲笑、诬陷、折磨,她仍然散发着强大的生命气息。

2 《蛙》中彰显女性生命的原因分析

与其他男性作家不同,莫言笔下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大都以女性为主,这些女性形象在作品中绽放的光彩往往是那些平庸懦弱的男性所不及的。如《蛙》就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姑姑等女性角色。莫言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现实社会对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1 个人原因

对于作品题材的选取,莫言表示不是特意要写计划生育这种敏感话题,而是因为姑姑这一角色所在——乡村女大夫。《蛙》中姑姑的原型是莫言的姑姑管贻兰,一个经历了计划生育年代风雨岁月的乡村女大夫。她用那温暖的双手迎接了诸多生命的到来,可在国家推行实施计划生育工作后,她又不得不一次次亲手结束这些可爱孩子们的生命。

姑姑是莫言青年时代最喜欢的人。姑姑的故事对莫言有很大的影响,他想创作出一部以姑姑为主人翁的作品——一部能够彰显姑姑生命历程的作品。在计划生育时期,对于女性而言,生活是非常痛苦的,她们不仅要受到家庭伦理方面的束缚,还有来自政治的压迫。而姑姑这位历史的见证者,她的故事可以充分表现出真实的历史。

同时这部小说也是莫言对自身的一种交代,对其灵魂深处的过错予以鞭挞。莫言曾表示《蛙》中蝌蚪的原型取材于他自己,他也曾为了前途,让妻子去堕胎。《蛙》是他对自己“罪行”的忏悔,也是对自己在文革中经历的忏悔。妻子所受到过的罪让他更能体会到当时那一年代女性生存的不易。

2.2 社会背景

《蛙》描写的是乡土中国六十年在农村强制实行计划生育造成的悲剧。而计划生育的实行,首当其冲的是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女性。不管是姑姑、小狮子还是王胆、陈眉等人,她们在这段过往的历史中所承受的痛苦是其他人所无法体会到的,她们的悲哀与不幸也更让人为之痛苦。要写好这个话题,就必须用女性生命穿插其中。女性在这一时期的故事遭遇是对这一政治背景的最好表现,她们生命的过程亦是对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效果最好的反映。

计划生育是一个触及政治方面的话题,但在《蛙》的创作中,莫言没有直接从政治角度出发,直接去批判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得失。他选择站在公正的角度来面对过去,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予以保留,让两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和谐的张力。“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人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终于控制了人口暴增的局面。实事求是地说,这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也是为全人类做出贡献。毕竟,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地球上的资源就这么一点点,耗费了不可再生,从这点来说,西方人对中国计划生育的批评,是有失公允的。”[2]这是莫言自身对于计划生育的认识:计划生育这一独属于中国的基本国策实施所带来的一切影响,需要用客观的态度来评价,不能仅从片面出发去批判它的错误,而忽视了整体的得失。在《蛙》中莫言通过描写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给农村社会特别是其中女性带来的悲剧,旨在人明白是生育让人的存在和延续变成了可能。

3 《蛙》中对女性生命描写的创作意义

作为一个男性作家去创作叙述女性题材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莫言的文学世界却总能给世人一个独特的阅读与观察视角。这些种种与众不同的描写角度给现当代文学创作带来了启示:文学是属于世界的,文学也是历史的。像莫言这种“走出去”的创作大家更用他的创作实际向文学创作表明:一部作品的创作不但要有个人的艺术风格,也要有民族的文化底蕴。

《蛙》中对女性生命的描写,其实是莫言自身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追寻。莫言笔下的乡土文学属于民间文化的一个分支,而女性文化又属于中国文学的领域之中。民间文化是由人民大众创造的文化,它以自由的形态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从莫言创造的文学王国中,可以看出他对女性题材创作的偏爱。他的作品中从不缺少这些有着鲜明性格特征,并让人深受其生命震撼的女性角色。莫言的老家高密东北乡是一个有着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地方,这片孕育了他的土地是他文学创作的来源。高密乡的一切民间艺术的存在都一直陪伴在其成长的道路上,帮助着莫言在创作道路上一路前行,并不断获得创作上的灵感与素材。此外,《蛙》中所塑造的姑姑、张拳老婆、王仁美等人都是现实生活中曾真实存在的人,对她们生命的描写涉及的是人的灵魂深处最痛苦的部位,也是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保守的部分——生育。这种文化在人类诞生之初就存在着,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一直保持延续状态。对生育——生命的描写,其实也是对古老文化的一种诠释。

一般而言,男作家笔下女性创作从传统叙事出发,以男性经验来写作。正如在有的男性作家笔下对女性生产、苦难和死亡的描写往往关注于女性的母性情怀而忽视了生育对女性来说本身就是一场灾难。而莫言对女性对象的塑造,显示了男性作家独特的视野和思考。作为异性来书写这一题材故事,莫言显得格外冷静和客观。现今很多作家将女性作为描写对象,但有的却忽视了其深层文化内涵。而莫言则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作品中的女性闪耀着生命的强力并都以自己独特人格魅力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景。正是这样才让莫言得以在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命运探讨的路上一路前行。他更是点亮了在数千年的男权社会中近乎隐形的女性世界,并让这颗璀璨亮丽的星星一直闪耀在历史和文化的天空中。

4 结语

在文坛上,莫言以一个异性的目光审视着女性文化,带着他独有的思考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角色。因为个人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使其作品中女性角色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谱写着生命的赞歌。而《蛙》中对于姑姑等人的描写更是用新的处理方式诉说了一个崭新的话题。莫言用他理性的思维触碰了作为一个人在世界得以存在的必要保证——生育。他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对生育他的这片故土,孕育他成长的高密乡的内在文化予以探究。从一个当代人的角度对古老的中国文化和过往的历史进行体察、探究。这样奇异的创作方式成就了怪才莫言。

[1](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李强,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2]莫言.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3]刘小枫.诗话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叶开.莫言评传[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

[5]孔范今,施战军.莫言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姑姑莫言生命
过去的年
爱漂亮的姑姑
爱如莫言
春姑姑走啦
第二章 姑姑,你咋这么美啊(5)
第二章 姑姑,你咋这么美啊(2)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莫言:虚伪的文学
莫言的职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