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英汉翻译问题及其教学对策
——以语篇翻译测试为例

2015-03-31张景华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语篇原文词语

张景华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论大学生英汉翻译问题及其教学对策
——以语篇翻译测试为例

张景华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和提高大学生的翻译能力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研究通过语篇翻译的测试系统地归纳了目前大学生英汉翻译的许多问题,如无意识的语误、字面翻译、措辞不准、逻辑矛盾、语篇衔接错误等现象,并深入分析造成这些翻译问题的原因,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学生的翻译能力方面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

大学生;英汉翻译;问题;教学对策

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贯彻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外语专业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大多擅长文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翻译,而对于机械、电子、工程等领域的翻译仍然受到专业限制。1980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没有对翻译的要求。1985年的《教学大纲》对翻译的要求只有英译汉。1999年的《教学大纲》大学英语教学目的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并要求具有英汉互译的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要求大学生“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译汉速为每小时300英语单词,汉译英速为每小时250个汉字。译文基本流畅,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国家对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存在许多问题。因此笔者以本校2010级计算机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作为测试对象,考察目前大学生翻译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相关原因,以期给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建议。

1 大学生英汉翻译问题及原因

为了通过测试集中发现大学生翻译中的普遍性问题,笔者以2014年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英汉翻译题为例,对本校计算机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进行测试,考虑到专业八级的水平和难度对非英语专业难度较大,在本次测试过程中允许学生查阅英汉词典,以降低难度。在对学生大量译文错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些常见的错误类型, 结合相关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进行解释,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以便给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1.1 无意识的语误

“语误”通常是翻译过程中无意识所导致的一种常见的误译现象。弗洛伊德指出:“即使在极其微妙和非常艰苦的知识活动中,处于无意识状态的欲望和思想也会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动”[1]。翻译虽然是一种高强度的思维活动,无意识也会随时影响译者的语言转换,影响翻译的质量,这类错误一般在学生的正常心理状态下是可以避免的,当然造成此类错误一方面是因为要求在短期内完成试题,学生过于紧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对翻译态度不够严谨,比如:

例1:Thephysicaldistancebetweenspeakerscanindicateanumberofthingsandcanalsobeusedtoconsciouslysendmessagesaboutintent.

学译:说话者双方的距离不仅可以表示许多事情,而且还无意中被用来传递意图信息。

例2:Closeness,forexample,indicatesintimacyorthreattomanyspeakerswhilstdistancemaydenoteformalityoralackofinterest.

学译:对许多说话者而言,距离近暗示关系亲密或危胁,距离远则意味着关系正式或彼此缺乏兴趣。

笔者发现,受试的学生中近10%的学生讲例句中的“consciously”被学生错误翻译成“无意”或“无意识”,将汉语的“威胁”写成了“危胁”。在允许查阅词典的情况下,学生的词汇量对于“consciously”的翻译应该不会犯错误;之所以将“威胁”写成了“危胁”是因为两字的读音接近,导致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语误,而这些无意识的低级语言错误如果译者认真对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1.2 字面翻译

翻译是离不开语境的,没有语境就没有词义,没有语境同样没有翻译。英语词语用法灵活,一词多义现象广泛, 词语的理解对上下文依赖性强, 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词义,笔者发现学生在翻泽时往往没有仔细推敲和揣摩就把一些词按其最常见的意思翻译出来, 或者按该词语的字面意义翻译,这就可能导致歪曲原义,望文生义,甚至造成许多笑话,比如:

例3:Proximityisalsobothamatterofpersonalstyleandisoftenculture-bound.

学译1:身体距离的远近与个人风格相关,也为文化所捆绑。

学译2:客套是个人风格的一种,通常也算是文化边界。

改译:谈话者之间的距离远近与个人风格相关,也受文化制约。

测试发现不少学生将原文中的“culture-bound”按“bind”的字面意思翻译成“文化捆绑”、“文化边界”或“文化纽带”。造成字面翻译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对原文的深层含义进行分析,翻译时局限于字面理解,缺少对英汉语差异的考虑,不能从翻译技巧上对原文词义进行从具体到抽象或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对于“culture-bound”的翻译应该考虑语言差异,将“bind”的字面意义抽象化为“文化制约”或“文化影响”。

1.3 措辞不准

王宗炎认为:“辨义为翻译之本”[2]。翻译的措辞需要通常指在正确理解原文词义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目的语词语,该词语能充分地传达原文的意义,且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翻译的措辞并不能简单从词典中去寻找对应的词语,措辞通常要考虑该词语在原文中的语境意义,考虑该词语的语义范畴、用法以及感情色彩等多个方面。翻译中的措辞如同绘画,需要做到恰到好处,可谓增之一份太多,减之一份太少,但在翻译实践中,部分学生要么对原文的意义表达不够充分,要么过于发挥,比如:

例4:Andstandingclosetosomeonemaybequiteappropriateinsomesituationssuchasaninformalparty,butcompletelyoutofplaceinothers,suchasmeetingwithasuperior.

学译1:在某些场合,比如在一个聚会上,和某个人站得很近是相当合适的,但是,在会议上和某个重要的人说话,情况就不同了。

学译2:在某些场合,比如说在不是很正式的舞会,与某人贴得很近是很合适的,但是有些场合你就不能,比如说,接见上级领导。

改译:在某些场合,比如在非正式的聚会中,与某人站得近是非常合适的,但在其他场合就截然不同了,比如会见上级领导。

学译1的问题是漏译了“informal”,原文中的“meeting”属于动名词,应该翻译成“会见”,而不是“会议上说话”,“superior”应该是“上级领导”却被翻译成“重要人士”,该生的措辞有些地方过于随意,有些地方不切合原文。学译2的问题是在翻译时的措辞对原文不够忠实,有些地方凭空想象,过于发挥,如“在不是很正式的舞会,与某人贴得很近”,还有个别词语用词不当,如“接见领导”这样的说法显然违背了“meeting”一词的语境意义。

1.4 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指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事物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所作的描述出现互相否定的现象。翻译中出现的逻辑错误指的是原文在叙述或论证中没有逻辑矛盾,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对原文的错误理解,使译文出现逻辑矛盾。表面来看这是由于译者粗心大意,但在多数情况下则反映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思维不够缜密,甚至混乱。忠于原文的逻辑思想是对翻译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译者的职责所在,翻译伦理使然。李克兴认为思维中存在逻辑矛盾,不但是语言表述和论证的问题,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更是翻译中的大忌,因为这不但错误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有时会完全歪曲、甚至破坏原著的思想,使译文质量大打折扣,比如:

例5:Proximityisalsobothamatterofpersonalstyleandisoftenculture-boundsothatwhatmayseemnormaltoaspeakerfromoneculturemayappearunnecessarilycloseordistanttoaspeakerfromanother.

学译1:由于个人习惯或文化差异,人们近距离或远距离交谈看起来都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学译2:距离可能是一种个人风格或与文化相关,因此,对于来自两个国家的谈话者来说,一个可能觉得谈话内容很正常,另一个会觉得无关紧要。

改译:谈话者之间的距离既与个人风格相关,也受文化制约。因此,在从某一文化来看是很正常的距离,在另一种文化中会显得过近或过远。

单纯从思维逻辑的角度分析学译1和学译2的问题,如学译1,句首强调的是个人习惯和文化的“差异”,而句尾却又得出近距离和远距离交谈“都”是合情合理的。既然前面将“差异”作为“原因”,怎么后面又否定差异?抹杀整个句子的因果关系呢?学译2,句子前一部分译者显然明白:个人风格和文化因素会影响谈话的距离,按照这样逻辑推理完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一种文化看起来很“正常”的距离,在另一种文化看来就“不正常”,令人费解的是学译2在句子末尾却得出“觉得无关紧要”的结论。以上学生的两种译文,即使对于不懂外语的读者来说,单从汉语表达就可发觉其译文的逻辑错误。可见,学生对原文的逻辑思路既没有进行认真逻辑推敲,也没有用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翻译。

1.5 语篇衔接错误

对原文的英语语篇进行充分的语篇分析,这是准确理解和翻译的先决条件,语篇分析,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原文,确定一段话的主题,把握其大意,分析词语衔接和语法衔接,从而帮助译者确定词义,使词语的微观意义和语篇的整体意义融为一体。翻译过程中如果忽视语篇衔接必然导致主题意义把握不准,词语的微观意义与整体主旨不协调,前后矛盾,比如:

例6:Hunchedshouldersandahangingheadgiveapowerfulindicationofmood.Aloweredheadwhenspeakingtoasuperior(withorwithouteyecontact)canconveytheappropriaterelationshipinsomecultures.

学译:昂首挺胸可以给人一种情绪高昂、朝气蓬勃的感觉。在某些文化中,低头与贵宾谈话,不管有无眼神交流,都能够传达一些适当的关系。

改译:耸肩和垂头都表明一种强烈的情绪。在某些文化中,与上司谈话时低头 (不管有无眼神交流)能恰当表达人际关系。

通过语篇分析可以发现原文中的“Aloweredhead”与上一句的“ahanginghead”构成前指关系,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补充和进一步说明,英语语篇中常用近义词替代上文中出现的词语,如果学生具备了这样的语篇分析能力,是不可能将“ahanginghead”翻译成“挺胸”的,况且“Hunchedshoulders”指的是“肩膀”,怎么可能是“挺胸”呢?可见,如果学生缺乏语篇分析意识,不仅不能从宏观上正确把握原文的主旨,甚至对词语的理解也会出现许多语篇衔接方面的低级错误。

2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相关对策

针对目前大学生英汉翻译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首要措施是对教学进行改革,体现大学英语教学对大学生翻译能力的重视。本文中所提到的大学生英汉翻译中常见问题,比如无意识的语误、字面翻译和措辞不准等。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从教师到学生,从培养方案到教学目标,都没有给与翻译足够的重视。为了给翻译与听说读写同等重视,可以在目前大学英语初级阶段的教材中增加翻译训练的比重,在每单元练习中设置一定量的翻译习题,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翻译理念,能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翻译技巧;大学英语教师还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每章教学内容中加入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篇章翻译练习,培养学生的实务翻译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专业文献翻译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还可面向高年级比较优秀的学生和对翻译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与翻译相关的选修课程。

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部已连续6年开设《英汉翻译》选修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上不断完善,我们基本设置了如下四大部分:第一,导言,该章主要介绍翻译的定义、作用、翻译简史以及翻译与大学教育,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翻译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第二,英汉语言的宏观比较,如综合性与分析性、形合与意合、繁复与简单、物称与人称、被动与主动、静态与动态、抽象与具体、间接与直接、替换与重复等,目的是通过英汉语比较研究培养翻译综合能力,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语境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第三,翻译方法和技巧,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意译,翻译技巧涉及选词用字、增词法、省略法、转换、词序调整、正反交替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根据特定的语境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有效地实现语言转换。第四,应用翻译,包括经贸翻译、科技翻译,编译和改译等方面,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实务翻译的基本特点,为将来的专业性翻译奠定初步基础。经过这样比较系统的翻译教学,学生至少可以避免上述低级翻译错误。

其次,大学英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翻译时需要从宏观上分析原文的主旨、题材和文体;也需要从微观层面分析原文的字词句、上下文, 以便弄清关系, 明确意义。只有把对原文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融为一体,才能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所以,语篇分析在实际操作中, 可以有效帮助译者的解构和分析原文,真正做到:“词语—句子—篇章”的分解组合,如庖丁解牛,胸有成竹。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避免上述翻译中逻辑矛盾和语篇分析不够等问题,比如本次测试语篇的前一部分:

Thephysicaldistance①betweenspeakerscanindicateanumberofthingsandcanalsobeusedtoconsciouslysendmessagesaboutintent.Closeness②,forexample,indicatesintimacyorthreattomanyspeakerswhilstdistance③maydenoteformalityoralackofinterest.Proximity④isalsobothamatterofpersonalstyleandisoftenculture-boundsothatwhatmayseemnormaltoaspeakerfromoneculturemayappearunnecessarilyclose⑤ordistant⑥toaspeakerfromanother.

从词汇衔接来看,该语篇中的①Thephysicaldistance(身体距离)、②Closeness(近距离)、③distance(远距离)、 ④Proximity(距离远近)、⑤close(近)、⑥distant(远)构成了构成很好衔接关系:1)其中①Thephysicaldistance(身体距离)与④Proximity(距离远近)这对近义词构成同义关系;2)其中②Closeness(近距离)与③distance(远距离)、⑤close(近)与⑥distant(远)这两对反义词构成了重复关系;(3)其中Thephysicaldistance(身体距离)与②Closeness(近距离)、③distance(远距离)、 ④Proximity(距离远近)、⑤close(近)、⑥distant(远)构成了补充说明关系以及整体与部分关系。如果学生具有充分的语篇分析能力,即使对其中较难的个别词语(如Proximity)不太熟悉,学生也可以根据语篇分析大致猜测出该词的意义。另外,这些与“距离”密集出现反义词和近义词对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也有很大的帮助,至少在语篇理解时不会偏离“身体距离与文化差异的关系”这一关键话题。

当然,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改变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认识,即翻译不再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补充,翻译也不再是外语学习的辅助手段。可以说,翻译能力是与大学生的专业发展、外语水平并驾齐驱的一种职业能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翻译能力,我们才可以认为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与国际科学技术和国际学术接轨的水平。另外,大学英语教师也必须将科研与教学结合,增加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教学水平,至少应该系统地学习语言学和翻译学理论,并将其融会贯通,才能胜任新时代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1]FreudS.TheInterpretationofDreams[M].NewYork:BasicBooks, 1978.

[2] 王宗炎. 辩义为翻译之本[A]. 杨自俭等编. 翻译新论[C].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 李克兴. 大学生翻译中的逻辑矛盾[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45-51.

[4] 李江. 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 大学英语,2012(3):56-58.

[5] 薛志红、张爱荣. 大学生英译汉主要问题分析及翻译教学改革[J]. 华北工学院学报,2001(2):45-47.

[6] 周健. 理工科大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研究[J]. 大学教育,2014(3):28-30.

(责任校对 罗渊)

20140710

湖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大学英语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张景华(1973-),男,湖南怀化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H315.9

A

1674-5884(2015)02-0114-04

猜你喜欢

语篇原文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找词语
一枚词语一门静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