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理论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2015-03-31孙杨淼于红英
●孙杨淼 于红英
输出理论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孙杨淼于红英
摘要:语言输出既是语言习得的产物,又是催化习得、提高学习者言语行为的重要手段。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具备分析、评判、推理的技能和积极的情感品质是提高语言输出质量的有效途径。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要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灵活运用教材,引导学生反思,并完善课程评测方式。
关键词:输入假设;输出假设;批判性思维;培养
孙杨淼/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于红英/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日趋密切,作为沟通手段与桥梁的外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扎实语言功底和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是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历史使命。以此为背景,全面提高大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外语教学的目标。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然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明显滞后,教学模式单一,以课本为中心,注重知识点灌输、重输入轻输出的思想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这种英语教学过分强调单词词组、语法规则、篇章结构的讲解输入,输出仅限于词汇文章的诵读背诵、语法句型的模仿造句、课后练习的完成等,没有留给学生用目的语思维、表达的机会,忽略了学生认知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气氛沉闷,缺乏问题意识和思辩意识,主动思维意愿不强,提不出自己的见解。而学生思维的惰性使二语输出流于形式,输出与输入脱节是导致学生经过十多年学习仍感到有口难言的主要原因。
二、输出理论视域下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融入
(一)以输出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思路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将语言学习过程概述为输入→理解、吸收→输出,其中输入与输出关系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焦点问题,只有改变输入与输出脱节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才能破解“费时低效”、“学用脱节”等英语教学难题,彰显英语教学效益。
针对现实问题,Swain结合自己对加拿大法语沉浸式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可理解输出假设,他认为要全面发展二语水平,不仅需要可理解语言输入,更需要可理解输出。[1]输入和输出分属两个不同认知模式:输入以语义理解为主,重在信息获取;输出以语言表达为主,重在信息处理。输出过程中,学习者“被迫使”运用所学知识,调配已有语言能力,已期实现可理解输出。输出的四个基本功能可促进语言学习:(1)注意功能:输出使学习者注意到想表达的与能表达的之间的差距,激发自身认知内驱力,将注意力转到要学习的新语言知识上。(2)检测假设功能:通过说和写的输出性语言运用手段,对形成的目的语语言形式、意义和功能假设进行验证,学习者根据反馈信息对输出进行改进,使表达更地道。(3)元语言功能:学习者运用已有语言知识对输出的语言进行反思,推动学习者从语言学习的语义加工层面深化到句法加工层面。(4)语言处理自动化:输出中,存储在学习者大脑中的可理解输入知识被激活,输入与输出间形成对接,使陈述性语言知识程序化,外显知识转化为内隐知识,目标语表达自动化。
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检验形成的假设,引起对存在语言问题的关注,同时通过意义协商,获得反馈,这些都能引发学习者对自己的中介语进行评估,随后通过知识的整合内化,找到更准确的结构和形式,重组、修改他们的言语输出。尤其是当他们通过思考仍不能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时,会关注之后的相关语言输入,再次进入知识认知过程,补充自己的语言知识系统。由此可见,与可理解输入相比,有效输出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输出既是语言习得的产物,又是催化习得的重要手段,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2]但是,我国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生语言输出,并没有充分发挥输出的作用。因为,受我国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为提高考试成绩,外语教学过于强调以记忆模仿为主的接受性技能输出训练,学生将语言技能转化为静态不变的知识死记硬背下来。
(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融入输出教学的必要性
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和做什么而进行的理性、反思性的思维,是对陈述的正确评论。它包含认知技能和情感品质两大要素。能够且愿意调用认知技能对研究对象进行辩证思维的人都具有相同的品质:好奇求真、思想开放、充满自信、勤学善思、公正包容。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提高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重要条件之一。
1.促进输入吸收,为输出做好准备
输入是输出的前提,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输入信息,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课文等书面材料是主要的信息输入来源,把批判性思维融入到文本分析中,学习者能对文章作者的推理、论证过程形成清晰认知,并联系现实情景,得出自己的结论,创造性地理解信息。同时,为更好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习者主动探究涉及到的语法知识点,将语法学习自然融入信息传递、内容表达中,这既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又吸引了他们对文本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学习不再被动枯燥,学习者通过独立思考、强化练习,将文本内容和相关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有利于语言的积累和输出。
2.有效活跃思维,为输出提供动力
“批判”不是否定,而是缜密思考和创新。进行批判性思维时,学习者会关注思考的对象,抓住中心议题,主动质疑,对输入材料进行多维度分析和判断,以期使输出更准确。当学习者的思维指向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时,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由“被动听”转为“我要学”。他们在可收集的信息之上组织语言,注意语言逻辑,使输出的语言观点分明、结构清晰、阐释充分,从而获得成功体验。当输出信息得到反馈,自己的观点错误或存在不同观点时,他们也会主动去究其所以然,寻求解决办法,从而加速外语知识的习得。
3.提高学习者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输出质量
思维和语言是人类反映现实的意识形式中两个互相关联的方面,语言的发展水平反映着思维的发展水平。语言输出中,一方面要让自己的表达与主题更加关联,另一方面要使自己的表达易于他人理解。多数书面和口头输出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分析归纳能力不足、语言组织无条理、逻辑性不强,虽借助查询工具充实输出内容,但仍让他人听/读后不知所云、不得要领。有技巧的阐释、流利的表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就是激发个体的认知技能和情感品质,经思考识别、分析和评估所阐述问题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习者语言知识内化与批判性思维的结合可以有效提高输出的深度、逻辑性和准确性。
三、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法策略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学习积累和训练实践过程。教学中应找准切入点,将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融入各教学环节。
(一)创设能激发批判性思维的课堂环境
个体的思维活动和思维习惯受环境的影响很大,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在创设良好环境时,教师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首先,教师应尊重班级中每一个独立个体,学生是课堂主体,课堂应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只有在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才能真正做到师生的积极互动。其次,教师应发挥课堂中导学的“权威性”。教师是批判精神的实践者,应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大胆质疑,敢于提问。同时,教师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鼓励者和赞许者,是学生观点的倾听者和理解者,教师的认可与配合会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愉悦,促进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第三,教师可以采用提问、讨论、演讲和辩论等多种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辨析、论证,有意识地训练批判性思维。
(二)灵活运用教材,多渠道激活学生思维
将批判性思维培养与常规课程教学结合起来的融合性课程能使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获得更显著成效。[3]英语教学中,教材中的阅读文章是教师授课的重要载体,每一单元的教学设计都应以教材为依托,以引导学生“批判性阅读”为出发点,创造性地把批判性思维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同时,教学设计还应兼顾教学内容的深度性和实用性,围绕课文所学内容和语言点设置一至两项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下运用语言的任务,该输出任务(说/写)主题需具有思辨性,并尽可能贴近生活,与学生关注的人物、事件相联系。如在处理“关爱老年人”这一课时,可加上学生对“子女养老”与“社会养老”问题的辩论环节。这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批判性地思考问题的机会,启发学生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对教材进行再次“扩展”,借助多媒体、图片资料等多种知识来源渠道,为学生补充相关信息内容,使他们有机会接触不同的观点主张,突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维度看待问题。学生在梳理思路中,自己有所批判、有所选择,审慎地做出判定的过程即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积累提升的过程。如在《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三单元(Knowing Yourself)中,讲授“性格形成受周围环境影响”部分时,针对作者“成长在被爱和有安全感家庭环境中的儿童往往比那些在烦恼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有较积极的性格”的观点,给学生播放“奥巴马2009年全美高中开学演讲”录像,演讲中谈及奥巴马在单亲家庭成长的经历。学生观看后,教师鼓励他们进行综合分析,展开小组讨论,反思课文作者观点的公正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抓住“人人想说,人人有话说”的良机,提出口/笔头输出任务:Adversity is a good discipline. 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is opinion? (就逆境成才的观点发表个人看法。)可以说,结合教材内容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辩论、分析,能使学生从更宽广的视角思考问题,谨慎判断,感受辩证思维的乐趣,并主动从教材中筛选有用信息,活学活用,对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很大帮助。
(三)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活动培养批判意识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随时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其中,对学生批判意识和反思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用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标准(准确、清晰、相关、一致、逻辑和深刻)衡量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评估、推论过程,对得出的结论、作出的决定做出客观的元认知评价:概念理解是否全面透彻?是否用应付检查的心态仓促下结论?是否对课文信息不加批判的接受等等。在学生自我审查过程中,教师还应提示他们从他人观点出发分析问题,考虑条件因素,思考其他相关论据和推论方法。如教师根据Cultural Shock(文化冲突)的课文内容,用“头脑风暴”方式让学生把概念理解与联想、经历相联系,有的学生想到各异的风土人情、有的谈及企业文化冲突、有的描述身在异乡的感触、有的联想到种族冲突,这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角度,他们在倾听、思考中学会从不同视角考察问题,思路更加开阔,认识到有必要对之前形成的判定再次评价。在综合判断的基础上,学生自我纠正,最终能形成更加深入或全面的新认识。可见,反思促进认知发展,推动分析、评估、推论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用科学的评价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综合、客观的课程评价体系可以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能够为教师改进教学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也是促使学生调整学习策略的有效手段。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方式是以标准化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偏重对单词和语法的检测,测评手段单一,出题和答题套路模板化。学生以测评方式为导向,过于依赖机械记忆和应试技巧,忽视了目标语思维习惯的养成。这种评价方式,注重语言输入,学生容易死记硬背,缺乏综合分析、判断、决策,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此,英语教学应改变传统评价的思路和方法,多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加强对学生日常语言输出表现的评价,凸显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察,发挥评测对能力培养的积极引导和规约作用。在评价中,应明确评测标准及量化方式,将情感特质和认知技能的各分项列入评测项目。评测形式多样,如个人和小组演示、辩论、演讲、分析性写作等,注意所选素材与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可结合性,以达到对语言和思想输出的同时考察。
总之,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用语言自如地表达思想,语言输出为学习者提供了语言实践机会,促使语言运用的自动化。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习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高质量语言输出的保证。外语教学中,应以有效输出为导向,将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融入语言学习中,多角度、全方位设计培养框架,使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In class S & Madden C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5,235-253.
[2]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
[3]Mcpeck J. Critical Thinking and Education [M].Ontario: Robertson, 1981,7.
(责任编辑:孙宽宁)
猜你喜欢
杂志排行
当代教育科学的其它文章
- 中美高校服务学习的比较与启示**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项目“服务学习——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3B009)的研究成果之一。
- 我国台湾地区海洋教育体系建设及对大陆地区的启示**基金项目: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蓝色规划背景下青岛市中小学海洋教育研究”(项目编号:QDSKL1401026)的研究成果之一。
- 大学排名与高校教学地位之殇**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大数据时代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测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2015Y0414-011)、江苏大学第十四批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江苏省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监控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 公共教育服务的供求矛盾及其调节措施**基金项目:肇庆市社科规划“促进肇庆市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4ZC04)的研究成果之一。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
- 立足学校的课程整合研究**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省级教师教育基地教师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滨州学院重大课题“普通本科院校职前教师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