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趣味性的策略思考
2015-03-30夏志君
夏志君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趣味性教学对学生物理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想要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水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自主地对物理进行研究和学习。根据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趣味性教学进行了详细的思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趣味性教学;策略思考
趣味性教学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加有积极性地去学习,提高学习水平。但是初中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教师为了能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让学生的物理水平上升一个档次,就必须加强初中物理教学趣味性的策略思考,通过趣味性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物理教学顺利地开展下去。
一、灵活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优化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教师就需要根据教材内容,通过一些适当的方法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常用的方法有图形表达法,该方法通过图画的形式将物理内容和问题表达出来。物理图形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趣味性教学中也可以引进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件,物理中的趣味事件非常多,例如牛顿定律的产生原因等。趣味性事件在教学中可以带动学生积极地去学习,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趣味性事件和图片教学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水平。
为了增加趣味性教学的效果,教师还应该在物理实验中贯彻趣味性教学的策略。物理的实验一般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物理知识,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目前的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的物理实验需要进行教学,物理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通过相应的实验掌握物理的解题方法等。例如,在进行电路实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电路的组装,通过实验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理解,掌握电路这一章的基本解题思路。下面通过例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在一个电路中,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灯泡L1、L2和L3等能发光,如果保持S1不变,闭合S2,灯泡L1和L2等不亮,而L3却能发光,试画出正确的电路连接图。这道物理题主要是检查学生电路连接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进行电路的连接,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操作,连接出符合题意的电路。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容易判断出电路的连接方式,灯泡L1、L2和开关S2并联,并同时和L3串联,S1位于主干路上。
二、提高教师能力,使教学水准提升
初中物理趣味性教学的开展关键就是物理教师,物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趣味性教学中,物理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个好的表达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内容,掌握解题技巧。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使语言比较幽默,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认真地听教师讲解问题。教师的语言表达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性,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学生。课堂上的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仅通过自己不断地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学生的互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一些趣味性的语言表达能够引发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思考,发散学生的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在趣味性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味,让学生在趣味性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三、巧妙利用教学设施,增加教学趣味性
在教学中,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不断在教学中出现,对教学设备的合理利用,也能够增加物理教学的趣味性。所以,物理教师应该根据物理教材的内容,适当引进先进设备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物理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教学设备是多媒体,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一些比较抽象、难于表达的内容以动画或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的教学理解物理知识。例如,在声波的这部分内容教学中,对于声波的传播形式和传播轨迹很难通过口头描述传授给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體将波的传播轨迹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声波的一些性质。声波在物理中也有很多的实际问题,例如,汽车在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行驶速度v1=34 m/s,在汽车正前方l=330 m处有一座悬崖,汽车鸣笛后,又行驶一段距离s后听到回声,声速为340 m/s,求s。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清楚地了解到声波的性质,因此能够根据该性质轻松地解答该题。330×2=340×(s/34)+s,求的s=60 m。教学设施的利用对趣味性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总之,初中物理的趣味性教学策略对学生的物理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开展好趣味性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物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因此,对初中物理教学趣味性策略进行思考是非常必要的一项任务。
参考文献:
[1]高海富.关于初中物理趣味性教学法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2(4):43-44.
[2]唐德富.初中物理的趣味性教学探讨[J].中学生数理化,2012,3(6):56-57.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