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思考
2016-12-07张振来
张振来
【摘要】语文教学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学之职责所在。语文教学让学生能够获得审美愉悦,其主阵地当在教学课堂。语文课堂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需要人们去思考的话题比较多,需要我们进行比较认真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课堂;审美愉悦;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平时的语文教学,我们都在思考着,当应让学生去获得审美愉悦?应当完全是。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给学生以审美愉悦了吗?还不尽然。对此,我们应当矫正如此之不尽然?回答应当就是完全意义上的肯定。又应当怎样去矫正这样的不尽然?现结合自身平时的语文教学谈几点比较肤浅的实践。
一、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需学生去读得愉悦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泰斗级的人物。就其先生语文教学的课堂看,可以说是毫无多少华丽之处。20世纪90年代,我们就已经欣赏到先生的课,在没有现代教育媒体的情形下,先生能够让一个个学生获取那样令人惊诧不已的审美愉悦,堪称典范。其实,先生所能够给人以启迪意义的是,其最为精彩的课堂是先生在建立一个个学生那硬读的功夫,让一个个学生从不成功走向着成功性的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学生在阅读感悟上获得审美愉悦需学生首先去读得愉悦,因为阅读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生命,但如果把课堂学生的读分割得那样的零碎,学生就感受不到生命的活力了。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都让学生能够整体性地介入教材文本,让学生在比较整体介入文本的基础上去读得愉悦起来。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姥姥的剪纸》,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让学生通过读,读出作品之具体语言材料的载体作用。学生通过读文本,读得那样的愉悦,也感悟得比较深刻。如学生从“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中感悟到姥姥是那样的心灵手巧。如学生从“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的读中感悟到:姥姥的剪纸不仅仅拴了“我”的童年,把我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拴住,更为重要的还拴住了“我”一生,让我一生的生活,让我一生的心境与梦境永远是那样的有声有色。
二、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需学生去游得愉悦
小学语文教材的篇篇目目,称得上是姹紫嫣红的园圃,说得上是美甲胜天的富矿。应当说是历经几十年最为符合时代精神,也最为适应学生发展之教材。小学生学习语文,小学生的阅读也应当是个性化行为的体现。作为教材已经是符合学生去阅读,可学生个性化阅读还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要想获取姹紫嫣红的审美愉悦,必须让学生能够进入文本的字里行间进行神游,而且就是获取着神游的愉悦。要想让学生去获取着神游的愉悦,必须确立学生个性化阅读之主体地位能够得以比较充分的体现。现在的阅读教学,人们在思考着学习课堂延伸的问题,让学生去进行前置性的学习,让学生去做拓展延伸性的学习。窃以为无论是怎样的学习,都应当将以学生为主体贯穿于一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尤其是那些前置性和拓展延伸性的学习,人们往往都用之于进行阅读知识和技能的比较机械的重复训练。如前置性学习,都喜欢用一些阅读文本的填空题,那学生也就比较机械地从文本中选择一些相应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填空。学生的前置性学习也根本没有进入神游于文本字里行间的境界,这对学生的学习是很不利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任何学习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作为追求。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需要为学生设计比较理想的前置性学习的预案。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要求学生进行比较充分的前置性学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读文、看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情感。从所提出的阅读要求看,没有丝毫的内容感悟要求,利于学生去个性化阅读。
三、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需学生去悟得愉悦
平时的阅读教学,我们只要做个细心人,都不难发现,就是小学生也往往不大情愿接受我们比较机械的灌输,学生对自己所获得的阅读感悟是那样的愉悦不已。从这样的情形看,阅读教学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需学生去自主性的悟得愉悦。为了达成这样的目的,我们需要遵循语文课程的学习规律,多让学生获取着自主阅读感悟的愉悦,既不由自己的讲授去替代学生的阅读感悟,也不让学生的多合作讨论去替代一个个学生的阅读感悟。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成这样的目的,处处注意尊重学生,对学生的阅读感悟多是比较模糊地进行认可,而不是去轻易地进行否定;也处处注意让学生去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悟见解。如和学生一起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本是一篇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叙事性作品,但小学生却不能比较快速地进入阅读感悟的角色,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对肖邦的爱国行为不以为然。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原因?是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所致,是小学生对爱国行为不能比较正确理解所致,如学生多以为爱国一定都是在沙场上捐躯。如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学时,自己多准备了可促使学生阅读感悟的教学资源,如介绍肖邦及课文背景的文字、图片材料:如《即使你远在他乡》《革命练习曲》磁带;尤其注意搜集到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等。学生在读着诸如“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此类的名言后,对肖邦离开祖国时,他的老师和同学们为他送行时送给他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对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产生正确的感悟,不少学生也因之而感到由衷的欣喜。
参考文献
[1]成向阳.送语文回自然[J].语文教学通讯 ,2015(2D).
[2]孙红果.朝花即拾 [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