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生态化与长株潭产业可持续发展共生分析

2015-03-29易代阳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产业共生可持续发展

易代阳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8)



教育生态化与长株潭产业可持续发展共生分析

易代阳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8)

[摘要]教育与产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子系统组成和关键影响因子。长株潭区域产业发展与教育生态化是推动湖南产业和城市生态发展的先导和关键力量,且二者存在密切的耦合共生关系。本文立足国际产业和长株潭地区产业发展趋势和特点为背景,探讨在教育生态化条件下促进下长株潭地区产业集聚、融合、生态化的路径,以及教育子系统为维持整体动态平衡,应对自身进行的反思及新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教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共生

The Analysis on Sustainability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Education Ecology

YI Daiyang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 Changsha410208, Hunan)

[Abstract]The education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subsystem and the key factor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 The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education ecology are the leading and key pow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nan industry and ecology, and they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upling symbiosi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international industry and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th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tegration, ecology, and the education subsystem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overall dynamic balance, and to deal with their own reflection and new role orientation.

[Key words]education;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mbiosis

一、回顾与前瞻: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国际产业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国际产业发展呈现新趋势。其中,产业的集聚、相互间渗透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主要特点[1]。

其一,产业集聚发展。产业园为产业集聚发展的应用主要表现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复合型工业生态园,以某一企业为主体,进行大规模资源开发或集成制造。另一类以某一类相关产业为主体,实现多种类型企业集群共生。通过产业园产生产业集聚效力,要素共享,专业协作,企业获得规模经济及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提高产业竞争力。

其二,相互渗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产业融合的推进器。通过不同产业,不同行业间的相互渗透、模糊界限,产生新兴产业及新的发展驱动力。

其三,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能源和物质的消耗是优化的,产生的废物是最少的,产业集群中材料和能量多层次的循环利用,使产业的可持续力得到充分发挥。

(二)中国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特色

1979年,我国第一个经济开发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多年过去,如今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开发区和产业集群已遍及全国,成为城市和区域经济的重要极核,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国内学者们也纷纷以区域集群产业结构、分布、整合、效益、发展战略等为研究热点和重点,探索开发区产业健康长远发展的有效路径。当前我国区域产业集群的模式大致有三种,一是传统产业型集群,二是新兴产业型集群或高新技术应用型集群,三是产学研衍生型集群,[2]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呈现产业集聚初具规模,但层次低、经济效益不高、创新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

(三)当前长株潭地区产业发展状况

长株潭地区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和核心区域,于2007年获批“两型社会”建设实验区,并被国家授牌为“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湖南地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试验田,区域经济发展迎来诸多机遇和挑战。当前,长株潭地区共拥有三十多个产业园区,以空间为聚集的产业区已成规模,并逐步向更深层次的生态产业链耦合发展。四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技术,特色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科教创新发力带动产业发展。长株潭是湖南文化中心,现有高校30多所,4所大学为国家211重点院校,科研机构近200所,聚集全省90%以上的科研人员和80%以上的研究成果,研发能力强,潜力大,文化产业优势明显。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优势发挥不够,带动产业创新发展的作用潜力较大。

长株潭地区处于关键的“经济加速增长”阶段,因此当前思考和探究如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保持经济协调、稳健、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四)长株潭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及方向

“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是根本目标所在,那就必须优化传统经济发展载体,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和步伐,进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因此,未来长株潭地区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方向主要有以下三点:

优化产业结构。长株潭产业结构的动态发展变化态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致稳定,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上升。但相较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仍需优化调整。首先,第一产业占比过大,主要为粮猪型传统农业,与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还有较大差距。其次,第二产业占比大,内部技术水平较低,需由规模效应向结构效应、技术效应转变。最后,第三产业占比及层次偏低,应加快发展知识技术含量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和附加价值高的新兴服务业。应及时合理转变和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落实传统产业的“两型”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呈现产业特色。当前长株潭地区主要为传统产业,能耗强度高,高新技术占比小,产业相似系数高。使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出的产业结构相似性计算公式,得出当前长株潭三地相似系数较高,如长沙、株洲相似系数为0.7618,长沙、湘潭间相似系数为0.7928,株洲、湘潭之间的相似系数最高,为0.9884,产业同构现象十分明显[3],主导产业不够突出,还未形成互为补充、有机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不良竞争性大于良性协同性,内部过度竞争导致资源浪费不可不免。[4]未来需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增加一些增长潜力大、生产效率高的产业门类,更重要的是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部门的渗透融合,大幅提升未来产业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这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能力提升更深刻的表现[5]。先导性产业、战略性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协调发展。

深化产业关联度。长株潭产业关联度较低,聚合效应差。第一,深化各层次和各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培育各产业间的技术依赖关系、产品依赖关系和市场依赖关系,实现优势融合、互补乃至突破。第二,走绿色产业之路,如环保产品开发、装配、制造、回收利用、营销等等,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两型”产业发展新路,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丰收。在发展中的中国现实条件之下,经济“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过度和片面强调生态保护不可取。第三,以重点产业为核心对相关产业进行延链,以生态工业园为核心对相关产业进行补链,以传统产业为核心对相关产业进行耦链的方式进行产业链整合,提升竞争力和生产效益,[6]为三市产业链关联和一体化的具体指导办法。

二、教育生态化对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路径

高等教育是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动力源泉。教育生态化是一种教育的价值取向,指的是“教育系统内部的平衡、高效运行以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良好协同发展”。[7]教育内部的生态平衡和外部经济社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直接的交互作用和密切伙伴关系,更是一种能够把产、学、研各主体价值整合在一起的价值理念。产生良好的整体功能,对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促进长株潭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构建子系统之间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最终达到共生共赢大生态系统状态的作用不可忽视。主要有以下几点促进作用。

第一,教育机构协调各方凝聚产业集聚力量。产业集聚的一种重要且效益较高的模式是产学研衍生集群。通过产学研衍生集群模式,促进区域间企业、高校、社会的交互关系,产生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获得效益及创新动力,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表现。但就目前来看,还未形成制度化的合作协调机制,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

第二,教育教学体系体现产业融合的智慧。高校课程对基础知识的教授和学习,新兴专业化课程的设置,使其与新兴学科新兴产业的要求相适应,实现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更高超的融合思路、研发强度,技术知识和创新组织过程复杂,创新风险较高,必然要求高校强大的研发和创新力量作为支撑。

第三,教育生态化路径促进长株潭产业可持续发展。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既可以看作是一种约束和规则,也可以变为一种创新方向和新的发展驱动力量,教育生态化路径能给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观念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支撑,同时实现自身的反思和再定位。

三、在促进长株潭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教育系统反思和再定位

教育系统应既有自身理想的实现,又要把实现教育理想建立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系和战略目标之内,使教育子系统与其他各子系统及总系统之间达到高度协调,最大程度的适应并满足社会需求,那么,当前教育系统必须做出深刻反思、变革、甚至重新定位,使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用充分发挥。

第一,高校应成为产业合作联动协调者,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合。首先,高校要和企业建立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合作型伙伴关系,就必须突破高校行政壁垒,如可参考董事会领导人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合作各方关系更平等和健康;其次,打破产、学、研之间的藩篱,各方可学习欧美国家的“虚拟公司”制方法进行联合,与社会建立广泛联系。[8]充分挖掘高校的智力资源,推动社会进步;再次,高校应积极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体系,如整合校内各专家和教师的科研成果,并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构建技术平台、专利资源库等研究成果共享平台,既能把校内科研与创新活动投入实践应用,使自身成为知识与技术扩散与运用的桥梁,又从企业汲取生产实践和需要信息,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本职工作。

第二,教育系统是企业人力资源供给者。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岗位后,将成为企业、政府和其他各单位的中上层核心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因此,大学生能否成功转变为社会人、企业人、可持续发展产业人角色,与高校的教育教学培养密切相关。学校可针对地区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特色,与相关企业共同开发校本教材,订单模式供给人才,供给企业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第三,学校教育应是生活消费素养和品位导向者。产业生态化的存在及可持续发展是以企业个体甚至个人生态化存在为前提,因此教育功能应有整体性,在教育内容上除了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应体现对环境、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法则,在人才培养上注意“绿色人格、环境品德、生态素养”软实力方面的塑造。培育以绿色消费为时尚和品味的消费者,让每一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都成为进一步鼓励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生产的动力,使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既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政府行政过程,更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过程。

第四,学校教育应是社会组织能力创建者。在大政府、小社会的大环境之中,我国民间社会组织缺位、公信力不足、影响力有限,而要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产业链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效益,单靠政府的政策进行导向和扶持的成本高昂而效果不尽如人意,应需要经济市场中的每一个人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有能力的社会成员主动承担此社会责任才能实现。而在以就业为主要导向的传统大学教育中,往往专业教育窄深而人文教育弱,学生的社会交往、组织及领导能力成为弱势环节。因此,学校人才培养内容应有现代性,大学要培养学生良好情商和个性发展,重塑社会信任和共识。不论是公共、专业课堂还是校园文化活动,都要体现提升学生社会交往能动性,可持续发展群体观念的教育教学观念和目的、让学生学会在个性化的竞争中寻求合作共赢。大学生活的独特经历以及在其中产生的友谊能成为企业合作中十分关键的“社会资本”“人脉资源”,因此,长株潭地区高校应整合历届毕业生校友通讯资源,组建校友档案,降低企业信任与合作所消耗的经济社会成本。

第五,教育应是产业创新动力孵化者。教育视野应有超越性,我国高校近年来越加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各高校的创业创新课程、创业基地建设以及其他创业服务,但创业创新培养作为一种教育体系还未完全建构,存在诸多亟需完善或改进方面。如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跨专业学科建立、由培养单一型专才向复合型通才目标转变;挖掘潜能教育,发掘和培育学生的职业持续能力,适应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变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建构“政、产、学、研、市”一体化平衡调节机制,主动架起与社会资源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寻求创业资金捐助和其他资源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新生.国际产业发展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2]姜江,胡振华.内陆城市群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9).

[3]张小刚.绿色经济的发展载体分析——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绿色产业,2013,(5):25-28.

[4]陈扬.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布局现状分析[J].产业,2011,(3).

[5]吕铁,贺俊.技术经济范式协同转变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重构[J].学术月刊,2013.7:78—85.

[6]谢佳,李勇辉.基于低碳经济的城市群产业协作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5,(8).

[7]童晓晖.产学研合作教育理念的生态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63—65.

[8]唐承丽,唐凯.论长株潭城市群开发区的整合发展[J].经济地理,2012,(3):61-17.

[作者简介]易代阳(1985-),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发展、思政。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课题“教育生态化与长株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期成果(项目编号:11CO453)。

[收稿日期]2015-10-02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004(2015)06-0001-03

猜你喜欢

产业共生可持续发展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