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篇翻译中话题与主语的通达机制

2015-03-29钟书能游丽平张云霞

当代外语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话题主语语篇

钟书能 游丽平 张云霞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510640)



论语篇翻译中话题与主语的通达机制

钟书能游丽平张云霞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510640)

摘要:在汉语语篇中,话题通常以原形、代词或零形三种形式投射到语篇各分句中,实现为各分句主语,形成话题链;但在英语语篇中,话题只能以原形或代词这两种形式投射到语篇各分句中,实现为各分句主语,建构话题链。本文摘取英语原著小说的部分篇章汉译为例,阐述汉、英话题投射机制异同点,并认为依循转喻建构的话题链是达成语篇内部结构完整、语义自然连贯的通达机制。

关键词:话题,主语,语篇,投射,话题链,通达机制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8921.2015.12.014

1.引言

在语言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以下这样的句子:

(1) 今年据说不比往时穷,有许多待执政解决的国际账,账上找出很多盈余来,热闹自是当然的事。(沈从文《一天是这样过的》)

(2) 读完一堆从各处寄来的新刊物后,仿佛看完了一场连台大戏,留下种热闹和寂寞混和的感觉。为一个无固定含义的名词争论的文章,占去刊物篇幅不少,留给我的印象却不深。(沈从文《沉默》)

(3) I became what I am today at the age of twelve, on a frigid overcast day in the winter of 1975.I remember the precise moment, crouching behind a crumbling mud wall, peeking into the alley near the frozen creek.(TheKiteRunner)

(4) As time went on, he began to wonder if it was realistic for him to expect to find New Cheese.(WhoMovedMyCheese)

在例(1)和例(2)这两个汉语语段中,各分句均没有主语。例(1)中以“今年不比往年穷”这个话题来接续“账”和“盈余”,最后得出“热闹”的结论;例(2)刻画的是作者一连串心理活动,语段以“读完新刊物”这个话题,连续引出作者的感想。然而,例(3)和例(4)作为完整的英语句子,主语似乎不可或缺。例(3)中主语“I”重复了3次,尤其在例(4)中,句子为避免头重脚轻,使用“it”作为形式主语替代“to expect to find New Cheese”,这更说明主语是达成句子结构完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句子成分。

游丽平,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电子邮箱:m13016094976@163.com

张云霞,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电子邮箱:909708296@qq.com

*本文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5BYY066)、广东省社科基金(编号GD13CWW03)、广州市社科基金(编号14Y07)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编号HQ03)的资助。

通过对比发现,英、汉语言中的主语与话题的异同似乎与Li和Thompson(1976)所提出的观点契合——英语是主语显著型语言,它突出主语;汉语是话题显著型语言,它突出话题。按此论断,英译汉时,就存在主语向话题的转换问题;反之,汉译英时,又存在话题向主语转换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发现了主语与话题之间似乎存在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复杂关系网络。认知语法核心人物Langacker(1987:161-66;1993)就曾指出,“如果主语和话题之间没有实现认知通达,它们之间的连贯就无法实现,语言结构自然不可接受”。

由此看来,主语与话题虽然分属句法与语用两个不同层面,但它们之间一定存在一种密切的认知通达关系,因此必然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石毓智(2010:165)指出“主语与话题的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核心课题之一。受到重视程度很高,讨论的范围很大且时间很长,而迄今为止分歧之严重,没有其他问题可与之相比。”

2.主语与话题

2.1 英语句子主语

英语语言结构可以大致划分为SV、SVP、SVO、SVOO、SVOC五种基本类型,但无论是何种情况下,句中SV框架都必不可少,即句子的主语与谓语是所有句型的核心元素,不可或缺。此外,其他句子变式如倒装、省略、祈使句等都是由最核心的SV框架衍生出来。主语通常处于句子的起始主位上,可谓显眼、清晰。例如:

(5)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PrideandPrejudice)

(6)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ATaleofTwoCities)

(7) There is first of all the problem of the opening, namely, how to get us from where we are, which is, as yet, nowhere, to the far bank.(ElizabethCostello)

(8) They shoot the white girl first.(Paradise)

(9) Many years later, as he faced the firing squad, Colonel Aureliano Buendia was to remember that distant afternoon when his father took him to discover ice.(OneHundredYearsofSolitude)

以上五个例句都出自英文小说原著,且各具代表性,但它们之间有一个共通之处:句子的“主语”均一目了然。其中,例(8)和例(9)句子的主语分别为人称代词“they”以及专有名词“Colonel Aureliano Buendia”。例(5)看似复杂,实则为一个强调句,作者为了突出、强调这样一个事实,而用“it”作形式主语,句子的真正主语是“truth”。在例(6)中,“it”置于各个分句的句首,均担当句子主语,指代的是“time”。在句(7)中,句子借助“there be”结构引出主语“the problem”。这些例句说明,英语句子结构或句式具有多种多样的特点,但是主语一定是不可或缺的,且主语这一角色往往仅由名词(名词性短语)或代词充当。刘宓庆(1991:81-92)认为“英语主语的句法功能是它的无可置疑的主导地位(不可或缺以及决定谓语动词的形态)。这种主导性表现在句法生成中与谓语结合,形成‘主谓提契机制’”。

2.2 汉语语段话题

赵元任(1968)首次引用话题-评说理论来研究汉语,他指出“在汉语里,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施事与动作的关系,不如说是话题-说明的关系,施事与动作可以看作是话题和说明的特例……因此,在汉语里用含义更为广泛的话题说明也许要合适得多”(赵元任1968:76)。可见,话题在汉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里我们直接引用石定栩(1998)的例句来说明汉语的话题:

(10) 小张我昨天见过。

(11) 他看书看了三个小时。

(12) 明天我们去划船。

(13) 一个寒冷的冬天早上,农夫在路上看见一条冻僵了的蛇。

在例(10)中,置于句首的“小张”只是说话者谈论的一个话题,并非句子的主语。在例(11)中,我们会发现说话者谈论的话题是“他”以及“看书”这两个话题。在例(12)和例(13)中,时间状语“明天”和地点状语“一个寒冷的冬天早上”分别用来充当话题。一言以蔽之,在上述例句中,话题似乎比主语更加突出、重要。Li和Thompson(1981)认为“汉语主语既不具备犹如英语主语那样的不可或缺性,又不具有对谓语动词的形态制约性”。

3.话题、话题链与话题通达机制

3.1 话题与话题链

关于话题,曹逢甫(1995)在Li和Thompson(1976)基于主语和话题的区分特点基础之上,总结出了针对汉语的话题性特征:

a.话题总是占据话题链中第一个句子的句首位置;

b.话题同句子的其它成分之间可以由阿、呢、么、吧这四个语气助词之一隔开;

c.话题总是定指的;

d.话题是个话语概念,通常会将其语义范畴扩展到多个句子;

e.话题控制话题链中同指名词的删除或是代词化;

f.除非话题同时也是句子的主语,不然话题与被动转换、反身代词转换、使令式转换等句法过程无关。

曹逢甫首次针对汉语话题化的特点引入了“话题链”这一重要概念,为我们对话题通达机制的理解提供了理据。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如钟书能、李英垣2013;钟书能、梁恒2014)对话题与话题链展开了深入研究,认为话题寄生于话题链之上,且只有在语篇的环境下才存在话题及话题链。例如:

(14)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15)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鲁迅《少年闰土》)

(16) Jane smoothed down the cotton fabric of her blue floral print summer dress, loose on her now after nearly four years of wartime rationing.She had bought the dress from Lewis’s in Liverpool, when her eldest daughter, Grace, had been working there, before the store had been bombed in the dreadful blitz of May 1940.(WhentheLightsGoonAgain)

曹逢甫明确提出:话题链就是指在同一话题统摄下、由一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确保某一旨意得以连贯的语段或篇章。在例(14)中,“李氏子蟠”既是该语段的话题,又是各分句的句子主语,话题和主语在该语段中实现了重合:“李氏子蟠”这一话题分别投射到语段中的各分句当中转变为句子主语——李氏子蟠年十七,李氏子蟠好古文,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李氏子蟠不拘于时,李氏子蟠学于余。同理,在例(15)中,“少年”显然为整个语段谈论的话题,以零形的形式被投射到其他分句当中。例(16)是个英语语篇,Jane是该语篇谈论的话题,同时也是首句的句子主语,Jane也被投射到第二、第三分句中,并以she或her+NP的形式实现为句子的主语。

从上述三个例句中,我们发现,在一个汉语语段或语篇内,话题可以以原形、代词或零形等三种形式转变为句子主语,这时话题和主语得以实现重合。同样,在一个英语语篇内,话题可以以原形与代词这两种形式转变为句子主语,从而实现话题和主语的重合。话题与主语实现重合这一语言现象实际上涉及到话题与主语之间的通达机制。在下一节,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一通达机制。

3.2 话题通达机制

话题通达(mental access)之所以能在语篇当中发挥统摄作用,使语篇得以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形式表达完整清晰的语义,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转喻(metonymy)、关涉性(aboutness)以及可及性(accessibility)。

认知语言学家借用实验心理语言学中“语义通达”的概念,认为转喻可以在目标或靶域与本体或源域之间建立认知桥梁(mental bridge)(Radden & Kǒvecses 1999:21),或认知通达(Langacker 1987:161-66;1993)。转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认知通达机制,是因为利用了各类事体在概念上的近邻性形成一种完型(Panther & Radden 1999;Ruiz de Mendozaetal.2002;张辉、卢卫中2010)。统摄一个语篇的话题就是本体或整体,各分句的主语或宾语(本文仅研究主语,故不考虑话题与宾语的通达问题)就是整体中的组成部分。话题与各分句主语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一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实际上,话题与主语之间的连贯就是一种认知参照点现象(Langacker 1993)。

其次为关涉性。Jackendoff(1990:11)、徐烈炯和刘丹青(1998:56-79)等认为如果话题与句子所要讨论的内容没有或关涉性不大或话题与主语之间所指模糊不清,句子就会变得乖戾或不合格,无法实现连贯。例如:

(17) 他太太很漂亮,年轻时是台大的校花。(石定栩1998)

(18) 他太太很漂亮,儿女又聪明,真是好福气。(同上)

在以上例句中,例(17)表达自然,不会招致歧义,因为后面的“校花”暗含省略的主语为“他太太”。例(18)却不然,读者看完句子以后不免会困惑,“真是好福气”指的是“他”还是“他太太”呢?这里主语的省略会引起歧义,所指模糊不清。

最后,话题通达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可及性。这是心理语言学语言中的一个概念。Keenan和Comrie(1977)等提出“名词短语可及性等级”(NP accessibility hierarchy)。Ariel(1990:17)将可及性标示语分为三大类:(1)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语,信息详细,但可及性低;(2)指示词语或代词,信息及可及性均为中等;(3)零形,信息度低,但可及性高。

事实上,为了实现一个篇章的自然连贯,我们不能在所有的分句中一直用全称名词短语来回指一个名词性短语话题(除非有特定的语用目的),否则就会显得累赘、臃肿,必要时还需使用信息度中等的代词,甚至信息量不大、但可及性高的零形。汉语语篇中常用零形实现话题与主语之间的通达。例如: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迅速发展,地铁盾构隧道在运营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病害现象,这将影响到地铁运营的安全性、经济性和耐久性。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隧道结构的病害问题已有大量研究,但大多是集中于对山岭、公路、铁路隧道结构病害的研究,对盾构隧道结构的病害成因及治理措施的研究相对较少[1],因而对盾构隧道常见的病害原因及治理措施展开进一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9)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朱自清《荷塘月色》)

由此可见,转喻、关涉性以及可及性是影响和制约话题投射并实现为主语的三个主要因素。

4.话题通达机制对篇章翻译的统摄作用

本节将用具体的实例阐述话题通达机制对篇章翻译的统摄作用。试看下列例子:

(20) Over a decade younger than Jean and Vi, Francine had been through such a lot.Pregnant at sixteen by a married man she naively believed loved her, Francine had given in to pressure fromVi and her husband to allow them to bring up her baby as their own beforeshe left for America to make a new life for herselfthere as a singer.(WhentheLightsGoonAgain)

译文1:弗朗辛比珍和维年轻十多岁,她也遭遇过很多不幸。她16岁时和一个已婚男人同居并怀孕,并且天真地以为那个男人爱她。维和维的丈夫请求收养自己的儿子并承诺将视如己出。弗朗辛让步了。随后她便前往美国,开始了作为歌手的新生活。

译文2:弗朗辛虽比两个姐姐小十多岁,却也遭遇了不少坎坷。16岁那年和一个已婚男人同居怀孕,还天真地以为那个男人爱自己。后来,维夫妇提出收养儿子,且承诺将其视如己出。迫于无奈,她只好让步,随即前往美国,成了一名歌手,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例(20)中,Francine既是语段的话题,也是各分句的主语或宾语。整个语段以Francine这个全称名词居于第一分句的主位,同时又以原形(Francine)、代词或反身代词(she、herself)、或物主代词+NP(her baby)的形式投射到其他分句上,实现为句子的主语或宾语。由于各分句的主语或宾语与话题(全称名词Francine)有极高的关涉度,因此一起构成了一个有效、流畅的话题链。虽然译文1基本忠实于原文,但是细读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译文似有累赘之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译者不了解汉语话题的投射方式,直接诉诸了英语话题的投射方式。英语投射话题的方式只有原形与代词这两种方式,但汉语投射话题的方式除原形与代词外,还有零形这一重要方式。零形投射方式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其使用频率远高于原形与代词。译文2就充分注意到了汉语话题投射的方式,译文只在第一分句的句首使用了一个高可及性标示语“弗朗辛”,其投射到后面分句时更多使用代词she或者零形,语篇连贯程度自然提高了。

(21) “Vi’s worried that, now that Bella’s married, once the war’s over she’s going to be left on her own.She might complain about having Bella living with her when Bella has got a perfectly good house of herown, but she’d be lost without her,” Jean told Fran.(WhentheLightsGoonAgain)

译文1:珍对弗朗辛说道“维担心,由于贝拉现在已经结婚了,一旦战争结束,贝拉就要离开自己,而让自己一个人生活。也许她会抱怨贝拉明明有一幢那么好的房子,却还要和自己住一起。但没有贝拉在身边,她就会迷失自己。”

译文2:珍对弗朗辛说道“维担心,女儿现在已经结婚了,战争一结束,就会和丈夫生活在一起,自己成了孤家寡人。现在也许抱怨明明有一幢那么好的房子,却还要和自己住一起。可要是真走了,就会迷失自己。”

在例(21)中,英语原文涉及两个人物,一个是Vi,另一个是Bella。原文中she和her出现了6次,毫无疑问都是由Vi或Bella投射而来。如果译文不加分辨,直接把代词译出,似乎就会给中文读者造成了理解上的困惑。因此处理这样的语篇,我们反而需要“累赘”地改变其话题的投射形式,也即尽量将人称代词she换成了原形,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消除读者在理解上的困惑。译文1虽然注意到了汉语话题的投射方式,但考虑到两个话题均以代词的形式投射到后面的各分句中,且频率较高,因此译文反而容易导致误读。译文2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反其道而行之,使用了汉语话题投射时不常用的方式——用全称名词这一句子主语接受话题的投射,实现话题的有效通达。

(22) Katie enjoyed her voluntary work at the American Red Cross’s home from home for the American military at Rainbow Corner in Leicester Square, although she had to admit that it could be very demanding, especially on evenings like this one, when she was running late.She’s earned herself a disapproving look from the senior voluntary worker in charge on the reception area as she’d hurried in and made a dash for the cloakroom, where she’d removed her blue blazer and her neat white hat with its navy-blue bow trimming.(WhentheLightsGoonAgain)

译文1:凯蒂很享受她在美国红十字会的志愿者工作,因为这个红十字会让莱斯得广场彩虹坊的美国军队感到宾至如归。当然,有一点她不得不承认,那就是这份工作的要求有时还是很苛求的。尤其像今天晚上,眼看着她就要迟到了。她匆匆跑进衣帽间时,负责接待区的高级志愿工作者就很不满地看了她一眼。一到衣帽间,她便换下了刚刚穿的蓝色上衣和带有一个海军蓝蝴蝶结的白色帽子。

译文2:凯蒂很享受在美国红十字会的志愿者工作,因为这个红十字会让莱斯得广场彩虹坊的美国军队感到宾至如归。当然,有一点不得不承认,那就是这份工作的要求有时还是很苛求的。尤其像今天晚上,眼看着就要迟到了。她匆匆跑进衣帽间时,负责接待区的高级志愿工作者就很不满地看了自己一眼。一到衣帽间,便换下了刚刚穿的蓝色上衣和带有一个海军蓝蝴蝶结的白色帽子。

同样,在例(22)中,英语原文一整段以Katie这个全称名词作为话题置于第一分句的主位,并以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形式投射到其余各分句中并实现为主语从而形成一个自然、流畅的话题链。在译文1中,“她”使用了6次,译者完全复原了英语话题链,没有灵活运用汉语话题链的建构机制,即名词性话题通常以原形、代词或零形等三种形式投射到语篇各分句中并实现为主语或宾语。因此,译文1貌似忠实于原文,但从话题链的角度看,译文1亦步亦趋地忠实于原文的话题链,但有悖汉语话题链的建构机制,因此译文显得累赘。译文2在四个主语位置上诉诸零形的方式体现话题的投射并实现为主语,因此可读性更强。

5.结语

上文分析了三个英语篇章汉译的具体例子,分析发现在汉语语篇中,话题通常以原形、代词或零形等三种形式投射到语篇各分句中并实现为主语,形成话题链;但在英语语篇中,话题只能以原形或代词这两种形式投射到语篇各分句中并实现为主语,建构话题链。毫无疑问,汉、英话题投射机制有其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一面。话题与主语之所以可以实现连贯,主要诉诸转喻、关涉性以及可及性这三种要素。英汉篇章的翻译必然涉及话题与主语之间的转换,也即话题可以通达到同一语篇的各分句中。

参考文献

Ariel, M.1990.AccessingNPAntecedents[M].London: Routeledge.

Jackendoff, R.1990.SemanticStructure[M].Cambridge: MIT Press.

Keenan, Edward L.1976.Towards a universal definition of “subject” [A].In N.Charles & C.Li (eds.).SubjectandTopic[C].New York: Academic Press.63-86.

Keenan, E.& B.Comrie.1977.Noun phrase accessibility and universal grammar [J].LinguisticInquiry8(1): 63-99.

Langacker, R.1987.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TheoreticalPrerequisites(Vol.1) [M].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Langacker, R.1993.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 [J].CognitiveLinguistics(4): 1-38.

Li, C.& S.Thompson.1976.Subject and topic: A new typology [A].In C.Li (ed.).SubjectandTopic[C].New York: Academic Press.480-86.

Panther, K.-U.& G.Radden.(eds.).1999.MetonymyinLanguageandThought[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Radden, G.& Z.Kǒvecses.1999.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 [A].In K.-U.Panther & G.Radden (eds.).MetonymyinLanguageandThought[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378-95.

曹逢甫.1995.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谢天蔚译)[M].北京:语文出版社.

连淑能.1993.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宓庆.1991.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石定栩.1998.汉语主题句的特性[J].现代外语(2):42-54.

石毓智.2010.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徐烈炯、刘丹青.1998.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辉、卢卫中.2010.认知转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赵元任.1968/1979.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

钟书能、李英垣.2013.论话题与主语的认知通达机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03-09.

钟书能、梁恒.2014.话题链对英汉翻译的统摄作用[J].嘉应学院学报(7):72-73.

(责任编辑玄琰)

作者简介:钟书能,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电子邮箱:zhongshuneng@126.com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21-(2015)12-0065-04

猜你喜欢

话题主语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话题与主语研究
再论汉语话题与主语
英语中的虚主语“it”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异同之比较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