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的激励性问题
2015-03-28王志兵
王志兵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学习任务的激励性问题
王志兵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教学要提高效率,就必须学会应用各种管理激励措施。教师设计和布置学习任务时的激励方法,大致可以归入目标激励、结果激励、期望激励三类。如果能够恰当运用,学习任务的激励性会有很好的保证,教师的教学效率因此会有很大的提升。
学习任务;激励措施;教学效率
无论怎么说,效率都是当今最重要的词汇之一。我们习惯于说提高工作效率,但很少说提高学习的效率。在笔者看来,学习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工作,特别要提高效率。在当今信息时代,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方法,爆炸式涌进我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尤其重要和迫切。广大教师有责任认真研究提高教学效率这个问题,并要切实履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使命。
关于提高效率,管理学有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其中的一些在企业管理中应用普遍,并十分有效。但在教学上,我们对于激励的应用很多是下意识的,漫不经心的,不专业的,总体效果是比较差的。实践表明,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使用管理激励理论的现有方法,我们的教学会更有效,我们的学生学得会更好,并且更轻松。本文仅从学习设计与任务布置角度,谈谈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些激励技术,以抛砖引玉。
首先,我们回顾一些共识:效率是由行为决定的。行为可以分解为能力与态度两个因素,二者都至关重要。能力一般不能迅速改变,但是态度,特别是一些非习惯性的东西,却可以迅速改变。激励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态度。
学习的效率是由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态度决定的。我们虽然不能立即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却可以经常地让学生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从而持续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如果注意到上述一切,并且熟谙管理激励理论、方法,我们会发现在教学中,原来可以做得更多、更好、更专业。在给学生设计、布置学习任务时,我们可以系统地用到以下一些激励技巧、方法。
一、实现目标的激励性
从管理学角度看,任何任务都是有目标的。没有目标的任务,则可做可不做,即使做也无所谓效率。而且管理学认为,明确的目标,特别是有吸引力的目标,对行为者有一种自发的激励作用。当然,要提高目标的激励性除目标本身外还有其他一些手段,此处不讨论[1]。
教学中对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无不是有目标的,否则学生可做可不做,做时也漫不经心,长期下去,会让学生养成不好的习惯。教学中,这方面犯的错误是:目标虽有,但不明确,或不合适,还有过多,等等。
所以,教师在向学生设计、布置学习任务时,要从以下一些方面实现任务目标的激励性:
(一)明确目标
教师不能仅向学生说明任务的内容,一定要清楚说明任务的目标。比如,任务内容是“制定计划”,目标则是“最终拿出一份合乎要求的计划”。在这类模拟或实操的学习任务中,我们不赞同将“知识、技能点的掌握”作为学习目标的做法。在职业教育的许多模拟生产实践的教学中,这种做法非常普遍,但并不好。因为,它让学生一开始行动就违背了职业的本质——行动的实际目标(“掌握知识、技能点”只能作为副目标,而且一般由老师掌握,学生盯住主目标就行)。
(二)目标专一、集中
专一、集中的目标更有激励性。实际上也更有指导性,更容易导致行动,也有更好的效率。长期看来,目标专一、集中,更容易让学生培养专心、全心工作的习惯。
在教学中,如上所述的“知识、技能点的掌握”等副目标,可以不告诉学生。其他一些次目标,也不用告诉学生。这有利于学生记住并盯准主目标,立即行动,全力行动。一般来说,主目标达到了,其他目标会随之达到。即使有些达到得不够好也不要紧,需要时有另外的学习任务来帮助它充分实现。比如,某个“知识、技能点的掌握”可以再补充另外的模拟或实操训练项目。
(三)目标远大
经验表明,远大的目标更有激励性。“好高骛远”是人类的天性,而这种天性从许多角度上来看,都是十分宝贵的。可惜,“好高骛远”在中文里一直被作为贬义词。
教师有责任保护学生们的这种天性。在教学任务布置时,可以适当“拔高”目标,或者说,将小目标联系上大目标。比方,“做计划”虽然是“小儿科”,但大的就是“做战略”。
(四)目标分解
“好高骛远”沦落为贬义词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常常小事不为,大事做不下去。上文已说到“小事”可以“拔高”。其实“大事”也可以化小,使之在激励性保持的同时,又易于做到。
有一个很有名的案例:1984 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冠军。十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把我的目标定在四十几公里外的终点线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所以,对于大的难的学习任务,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目标分解。
(五)设置目标测评指标、标准
有些目标比较抽象,比较特殊、综合,或者学生不好把握。这时教师有必要设置并公布目标测评指标、标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明确目标,并朝着目标努力。语文教师对于作文练习常常提出“1000字左右”等标准,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二、实现结果的激励性
结果有两个意义:其一,行为最终达到目标的程度,或者行为效果。其二,行为及其最终效果对个人的影响。前者与后者密切相关,但前者不等于后者。管理学强调,在工作任务本身的激励性之外,工作任务对个人的影响之激励作用同样巨大。在教师向学生布置任务时,下列措施能够帮助教师实现对学生的结果激励[2]。
(一)过程公开
许多人不喜欢独立工作。许多小孩只有在跟伙伴们一起学习时才不困倦。心理学研究认为,喜欢群居、跟随,也是人的天性。在不同人身上表现的程度不同罢了。一般来说,小孩、年轻人更喜欢群体活动。
学习任务如果设计成群体活动、公开活动,甚至拍摄录像,供人参观,有领导检查,往往学生们更来劲。这些都是教师可以采用的激励手段。
一些内向的学生,或自卑的学生,往往不习惯于普通的“过程公开”,但他们只是压抑了他们的天性。从内心来说,他们还是期望自己被环境肯定、接受。问题是,教师对他们要找到合适的“过程公开”方法,并且要引导他们走向“开朗”。
公开的作用,其实不仅在于激励,也有很好的管理控制功能。“经常打开房门的孩子很少做父母不喜欢的事”。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营造好一个好的公开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其激励和控制才都是积极的。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母三迁,内在的道理,其实都是环境管理。
(二)行为效果随时测评与公开
心理学认为,上进心、积极性容易“疲软”。很多企业家认为,对员工必须及时地、经常地给予肯定、激励。这一点在教学中尤其适用,原因是:比起成年人,未成年人上进心、积极性更容易“疲软”,自控力更差[3]。
资深的教师很注意及时地、经常地给予学生激励。在设计、布置学习任务时,他们会考虑任务的全程。将任务分为几个阶段展示进度,实行阶段激励。如果可能,他们会设计工具,随时测量并反馈学生的任务完成状态,让学生明了自己的进度、状态,教师则不仅明了学生的进度,而且能视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包括激励。
对于大的、耗时长的学习任务,一般都要如此。
(三)行为效果与个人需要结合
上述过程与结果的公开,常常是与竞赛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有一个方法最能加强上述措施的激励效果,那就是:任务本身的结果与个人需要的结合——根据任务结果、个人需要给予适当的奖励。
这里特别要说明:人的需要是综合的。不仅有物质的,还有精神的。人的需要是不同的。男人的需要与女人的需要就不尽相同。人的需要,是有优先顺序的。对于饥肠辘辘者来说,迫切的需要是温饱。对于腰缠万贯的人来说,获得敬爱与实现个人价值更有吸引力。人的需要及其顺序是变化的。创业时,可能物质是第一追求。守成时,精神可能是第一追求。此外,虽然决定人的需要的是生理、物质状态,但人的思想、习惯、环境,对人有相当的影响。
比起企业激励,教师对于学生的激励,是有特殊性的。但是,对于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特别是让他完成实际的企业工作任务时,我们要尽可能地用企业应有的需求激励方式。
三、实现期望激励
一般激励理论在探讨激励问题时,研究重点都是工作结果对个人的影响,或说个体成就感。著名的“期望理论”认为:任何工作对人们的激励力量,取决于经其努力后取得的成果的价值,乘以经努力后达成目标的可能。用公式表述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一)提高目标的个人效用
学习任务要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学习任务的激励性,通常来自于两个方面:工作本身,工作结果带给学生的影响。
就任务本身来说,目标的适度挑战性,内容的丰富性等,都能增加学习任务的激励力量。创始期企业的员工大都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从早忙到晚,没有正常的上下班时间,基本不会计较个人的得失,而且非常努力。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作本身的激励性。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值得参考。
但是,人毕竟是人,最新的人性化管理理论认为:工作并不是生活。工作只是生活的手段。在学习上过分强调兴趣,过分强调教化、事业心、职业精神,是对客观规律的不尊重。所以,一般激励理论研究的重点,都是工作结果带给人们的影响。
工作结果带给人们的影响并不是必然的,而是管理者赋予的,或者说,社会赋予的。比如,竞赛夺得冠军是结果,被授予称号,被众人追捧,获得巨额奖金,都是结果对获得冠军者的影响。
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要赋予任务各种对学生的影响,影响越大,任务的激励力量越大。任务对学生的影响是两方面的。
其一,任务本身的影响,同于生活、生产实际。如通过竞赛获得奖励,完成工作获得奖金。
其二,通过任务完成学业而受到的影响,实际生活、生产中忽视这种影响。但学校必须重视这种影响。在任务完成后,这种影响才是学校关注的。
也有些时候,教师直接布置的是学习任务。因此,只有后一种影响。如“学习第三章”。
在发达国家的教育中,这个方面做得很好。他们的学生要学习什么,然后获得什么,都很明确,而且教师和学校当局,兑现得也很好。我们在这方面喜欢“中庸”,喜欢“模糊”,很多时候导致“糊涂”,似乎都是为了今后不兑现留下的伏笔。结果是在教学任务面前,学生多数不明不白,教师也可能不明不白,学校最后也常常不了了之(虽然大多数看起来明明白白,甚至文山会海)[4]。
(二) 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作为学员,学习任务常常超过学生现有的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在设计任务前,必须考虑学生现状,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做的事主要是:
其一,任务前必要的教学、示范及实操作业。
其二,任务必须是循序渐进的,对于有相当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提供完成任务的路径。
其三,教师提供给学生完成任务的最后的保障,必要时随时给予学生支持、帮助。
我们相信,如果能够综合运用以上一些激励措施以及其他一些激励手段,学习任务的激励性,将会有很好的保证,教师的教学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1]周 平.高校课堂教学中的激励问题[J].河池学院学报,2008(8).
[2]张蕖,马文全.如何正确发挥激励机制在学生学习中的激励作用[J].零陵学院学报,2004(7).
[3]徐弘. 改进高职数学作业布置与批改方式的策略[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4]宋秋前. 有效作业的实施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
[责任编辑:南东求]
G421
A
1672-1047(2015)06-0050-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5.06.15
2015-10-12
王志兵,男,湖北黄梅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双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