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工程类人才的机制分析

2015-03-28张文远刘爱萍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人才

张文远 ,刘爱萍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江苏 徐州 221116)

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工程类人才的机制分析

张文远 ,刘爱萍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江苏 徐州 221116)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工程类人才,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分析协同教育与校企协同机制的意义和必要性,提出要从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面探究构建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工程类人才的培养机制。

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工程类人才;培养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获得了迅猛发展,不仅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高技术人才,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能够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及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迎接市场经济浪潮,摒弃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坚持改革创新,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人才培养道路。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要求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创新能力强、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但综合近年来的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工程类人才模式和效果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地方政府关于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工程类人才的制度政策不够健全;企业协同意识淡薄、热情度不高;高校寻求合作企业难度较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真实情境,就业竞争力、岗位胜任力依然不强。本文就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办学方式进行探讨,并研究出合理的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

一、协同教育与校企协同机制

(一)协同教育的基本内涵

协同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合作式教育,早在上个世纪初,Heman Shneider就提出了通过工学交替来提高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方式[1],这种培养方式旨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以此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协同”的意思就是共同工作。在现代社会当中,教育理论将社会的某一资源与教育系统相联系,使之产生协同效应,故而称为协同教育。

(二)校企合作的精神和意义

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办学被称为校企合作,它既可以是以学校和企业为主的二元形式,也可以是高校、企业和政府相合作的多元形式。实行校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工程类人才的本质要求

工程类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具有超强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创新精神。但是,这些能力和素质只有在工程实践中才能够有效获得和发挥[2]。因此,高校如果不采取校企协同机制,就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机械设备、工艺流程和实践环境,学生就无法得到对现代工程项目和先进产品的真实感知。也无法在真实的情境中培育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品质。由此可知,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并不只是资源的叠加,更是培养工程类人才的内在资源的有机利用。

2.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为了早日实现祖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在经济发展新时期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然而,就当今社会的教育形式而言,工程类教育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专业培养项目趋同或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3],此外,学生实践能力低、工程素质差、创新意识欠缺等也是当今工程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因此,高等工程教育采用校企协同育人的形式培养工程类人才,不仅能够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发展战略的客观需求。

3.实现校企双赢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高等工程类教育虽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政府对工程教育的投入仍然有限,这与工程类教育的实际需要严重不符。此外,教学、实训、科研等工程类人才培养体系也尚未完善[4],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即便是教学理念再先进,如果没有企业协同,也无法实现高等工程类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正在处于结构重组、技术升级的企业来说,同样也存在缺乏高科技人才、创新不足、产品升级难等问题。企业和学校的这些状况都充分地说明了校企协同的重要作用。校企协同不仅可以实现企业和学校的资源共享,还可以帮助学校和企业解决其自身存在的问题,比如,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实践基地和场所,或者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和技术指导,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资源并协同企业进行技术攻关等,最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二、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工程类人才的机制分析

(一)政府方面

政府是社会各项事务的管理者,因此在校企协同合作过程中,它不仅是各项事务的协调者,同时也是校企协同的推动者,政府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政府需要为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制度规范,并充分地发挥出其带头作用,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进。

1.提高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度和支持度

人才是21世纪竞争的首要因素,它不仅可以引领世界的发展方向,同时还可以创造出崭新的未来[5]。因此,为了实现人才的完善,在新世纪,政府必须树立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意识,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念,让每个人享有人生出彩机会。人才培养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政府、企业等部门都应该积极并深度地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和实践支持。政府要加强关于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人才的宣传和实施,呼吁社会各界主动担当起培养人才的责任,明确各自在人才培养中的义务,营造优良的人才培养环境,培养出能够应对激烈竞争、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

2.制定相关的制度政策

目前,我国政府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还不完善,校企合作仍然存在不积极、不协调、不深入等问题。对此,政府应该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协调和保护各方权益,为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工程类人才营造一个健康的氛围。

政府可以制定出面向企业的优惠政策,例如,为合作企业减免税款、减免企业的进出口关税、协调合作学校和培训机构为企业员工无偿开展技能和素质培训、协同有关科研院所为企业解决项目技术难题等。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和资金支持等来保障企业健康发展。这些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办学积极性,从而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3.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政府可建立专门性的管理机构,通过这一机构探讨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以便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措施,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此来保障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工程类人才机制长效运行。

(二)高校方面

实现工程类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完善:

1.完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育是事实和价值的结合。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就业,而是为了学生首先成为想要成为的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并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不仅仅指的是学生技能的发展,同时也包括学生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敬业协作等方面的发展[7],此外,还包括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要切实地通过校企合作的发展机制,从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坚定不移、勇于探索的品质,养成学生的诚信意识,以此来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社会和企业输送高质量、高技术的人才。

2.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实践基地是高校实现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高校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工程类人才,仅仅依靠与企业合作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必须在校内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以此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和实训的机会。此外,在与外界企业进行协同合作时,高校也应该为学生把好关,为学生筛选出信誉高、实力强的合作企业,只有这样,学生宝贵的实习机会才不会浪费,学校和企业也才能够真正地从校企协同合作中获得实惠。

3.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改革教师聘用制度

当今的工程类人才教育在师资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高素质的尤其是具有企业资深经历教师资源短缺、已有的教师资源教学能力不足等。在目前的高校中,博士直接进入高校进行教学的情况很常见,但是这些博士教师虽然具备超强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却不足,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缺乏经验。这些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学生的技能提高和职业素养培养必然存在不能达到应有水平。因此,为了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由专业教师来指导学生的专业知识,由兼职教师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此外,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学校在聘用长期教师外,还应聘用一些工作在工程一线的技术员工为学生讲解相应的技术知识和技术关键,这样就可以全方位的为学生提供吸取经验的渠道,从而促进学生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发展。

(三)企业方面

1.树立人才培养前移观念

企业不仅是校企合作的合作方,同时更是校企合作的受益方。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不仅是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实现学生(人才)能力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切实需要。因此,行业企业应该从根本上转变选人用人观念,将人才培养前移到校企合作协同培养过程中来,主动担当起社会责任[8],积极与学校开展合作,使自身成为人才培养机制中的有效因素。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企业发展的优势,例如,通过协同培养,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优先选拔人才甚至能优先选拔到认同自己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环境、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人才,这就可以减少企业选拔和培训新员工的成本。此外,企业还可根据自身的需求来制定协同培养人才战略,以此来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和发展的人才。

2.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为了提高校企合作办学的效率,企业可以在内部建立合作管理机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这一点上,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校内教学工厂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主要是用于管理校企合作办学方面的事宜。大致分为三类:(1)联系政府部门寻求校企合作相关政策支持;(2)联系社会科研院所及各类高校,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协作攻关企业技术革新项目;(3)联合合作院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建立校企合作班,开展“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安排企业工程师客座授课,加强创新能力训练;协同高校制定学生实习实践安排,甚至“真刀真枪”指导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完成毕业设计,提升学生的技术素质和工程设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结 语

校企合作是当今工程类人才教育的必然选择。它不仅可以整合企业和学校的有效资源,还可以使学生在校企合作中获得实践经验,并使企业获得高质量的技术人才,进而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中,政府、学校和企业能够在校企合作中各尽其职,才能够促使校企合作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并通过这种形式来实现我国工程类人才培养目标。

[1]戴志锋.IT工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演进——基于应用型到卓越型的视域[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11):64-67.

[2]王智钢,田祥宏,张燕,等.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3(20):33-36.

[3]方小林.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38-139.

[4]王恒,花国然,何凤昇,等.校企协同构建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南通大学为例[J].教学研究,2014,37(3):93-97.

[5]初春艳,郭宝鹏.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才智,2014(36):177-177.

[6]温开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8):9-9.

[7]刘丽莹,余晓平,彭宣伟,等.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讨--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139-140.

[8]潘琼,李欢.基于“专业+设施+岗位”的高职环境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5):56.

[责任编辑:王银林]

Mechanism Analysi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Talents

ZHANG Wenyuan, LIU Aiping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Xuzhou 221116 Jiangsu)

It is not only the realistic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innovative country and conduct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necessity to realiz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o cultivate the engineering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ense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alyz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necessity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o explore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f engineering talent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government, enterprise and schoo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operative cultivation; Engineering talents;Training mechanism

G719.2

A

1672-1047(2015)06-0018-03

10.3969/j.issn.1672-1047.2015.06.07

2015-11-13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D/2013/03/124);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专业群的学生素质培养与职业发展研究”(2014SJB418)

张文远,男,江苏泗阳人,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人才
人才云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