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六级翻译新题型的社会语言学思考

2015-03-27李宗强,高宏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四六级翻译新题型的社会语言学思考

李宗强1,高宏2

(1.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236041;2.沈阳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辽宁沈阳110870)

摘要: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在改革后翻译题型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新的题型特点由过去的句子翻译变为语篇翻译,通过分析翻译测试和语言测试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翻译新题型的社会语言学框架的特点符合二语习得的社会语言学转向和测试学的社会语言学理论阶段以及翻译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学科的前沿趋势,为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启示。

关键词: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题型;社会语言学

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翻译题型变化

2013年12月举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试卷内容和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翻译题型的变化比较引人注目,翻译题由过去的五道独立的翻译题变成了一段语篇的翻译。

回顾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历史,从1996年开始,四级考试增加了英译汉题型,其命题形式为:从阅读理解文章中分别选择一至两个句子组成一题,要求考生将其译成汉语,分值为10分。此后四六级考试又不再考察翻译内容,直到2006年6月,四六级考试又做出调整,翻译题型升级为必考题;对篇章中的句子英译汉调整为含固定表达和重要语法点的片段句的汉译英。该题共五句,分值占5%。自2013年12月考次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将对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作局部调整。其中,翻译部分的题型由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翻译部分的分值由原来的5%提高到15%。[1]翻译题型内容的变动和改革对学生的考试和学习产生了一定影响,此题的难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大学英语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翻译能力提高,改善学生四、六级考试的翻译成绩,下面对翻译题型的变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二、测试理论历史和现状

翻译题既属于英语测试的内容但同时也有其特殊性,特殊性在于翻译本身的特性。翻译测试研究,是要从翻译理论和测试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翻译教学及其测试。[2]跟作为语言教学手段的翻译测试有何不同测试学本身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发展方向,下面回顾一下测试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测试学的发展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演进,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语言测试所历经的四个时期:科学前时期,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时期和交际语言测试时期。

20世纪40年代之前的语言测试属于科学前时期。这个时期尚未形成科学、完整的测试学理论。[3]语法、词汇与语音知识是教学和考试考察的重点内容。命题大多由任课教师独自完成,缺少科学和具有一致性的测试理论指导;评分一般由任课教师承担,评分标准不统一;测试题型多是主管问题缺少客观题。这一时期的测试尚处在摸索阶段,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教学和测试之间的关系也不够科学,测试的效度和信度也很成问题。

20世纪40年代,以Bloomfield为首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第一次提出语言是一套形式结构,是一套习惯。他们认为语言可以再分为听、说、读、写等四项技能和语法、词汇、语音等语言知识。在语言测试方法上,形成了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设计了分离式测试。

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理论开始受到质疑和挑战。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为我们审视语言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3]Chomsky(1965)提出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的概念。70年代中期,语言测试界开始重视所谓总体综合法(global integrative approach)的研究,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时期。综合法是针对采用以离散题为主进行测试的方法而提出来的。离散题把语言技能加以分解,而综合测试正好相反。主张采用离散题的人认为一次只可以测试一个语言点,而综合法则主张测试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在考试中刻意区分各单项语言成分、技能和能力,而是强调两项和两项以上的综合评估。这一时期采用得比较多的是综合题,如完形填空、综合改错、听写、口试、作文,等等。

社会语言学家Hymes(1971)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此后Canale和Swain(1980)又将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归纳成四方面的能力:(1)语法能力、(2)社会语言能力、(3)话语能力、(4)语言策略能力。[4]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在弗斯等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提出了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学说,语言是社会符号,语言的研究要在社会语境当中进行。

回顾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间接测试到直接测试,从考察语言成分到考察交际能力,从注重语言的知识的正确性到注重语用得体性,从经验到科学的过程转变。

三、翻译新的测试题型的社会语言学特征与测试学发展趋势的关系

与越来越科学化的测试学不同,翻译学学科定位是一门

艺术。翻译测试在测试中属于主观测试,该测试能直接反映受试的翻译能力,因为它不仅可以测试对源语言的理解能力,还可测试对目标语的应用能力,包括对目标语的词汇、结构、及文化的掌握程度。[5]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指出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但语言文本的转换仅仅是整个翻译过程的一部分,翻译处理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体现语言所反映的世界,达到翻译的目的,实现译文的功能。[6]一种语言的载体文字形式与另一种语言的文字形式虽然本质相同,但是在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等层面经常差异极大。翻译涉及到对于不同语言的语义的理解,而语义学属于语言哲学的范畴,内容往往不是用科学方式解决的,所以翻译本质要涉及到众多语用学的内容。翻译不仅涉及语法知识,还与话语的语境密切相关。这就同语言测试学的发展方向有了交叉,对于语言教学与测试的要求就是重视真是语境中的语言内容的学习,重视语境在教学和测试中的作用。

下面分析一下新的翻译题型的特点和挑战。

2013翻译改革后,翻译改为考察一段语篇的翻译。共出了四套卷子,四套不同的翻译题。四级翻译题目分别是中餐、信息技术、茶文化和中国结。六级翻译题目是中秋节、丝绸之路、中国园林和四大发明。

联系前文提及的测试理论的发展趋势,社会语言学和交际测试理论是符合新时代的测试要求。改革前的翻译题量偏少,更为糟糕的是翻译题的形式是离散型的。翻译只考察五道题,而每道题都是一个句子,彼此没有任何关联。每道题都没有上下文语境,没有更多的文化传播能力。答案考察的其实只是常用词汇、固定搭配及语法结构,尤其是一些较难的语法知识,如各种从句、被动语态、虚拟语气、倒装结构等,而翻译技巧涉及很少[6]。如果学生对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本比较熟悉就容易答出答案。例如2012年6月四级考试89.This TV program is quite boring. We might(不妨听听音乐)?该题考察may as well,此短语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场第五单元A课文就出现了。

可见此题型是典型的心理结构主义的测试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翻译考察。而新题型则是对新的测试理论的一种大胆尝试。这种尝试涉及到了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内容。首先是跨文化交际和文化语境的内容。以往的翻译因为题型限制考察半句话,根本没法体现出文化的传播。而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具有文化输入和输出的双重作用,输入的方面是了解英美文化。而输出应该能利用所学的英语来传播中国自己的文化。四六级选题除信息技术以为都是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是正宗的中国文化。

语域理论也是改革后涉及到的内容。语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语言提出语言变体可以按照使用的情况划分为语域。语言使用的领域的种类有很多,譬如:新闻广播用语、演说语言、广告语言、课堂用语、办公用语、家常谈话、与幼童谈话、与外国人谈话、口头自述等。即在不同的领域使用的语言会有不同的语体。以往单句的翻译题由于信息量太少,无法形成语篇,所以语域基本无法派上用场。现在考察的语篇基本是信息已经比较完整的段落,改革后翻译考题诸如丝绸之路、中国园林等都是说明的文体,语域特征鲜明,没有第一人称,而期间的很多词汇诸如指南针、中国结等都涉及到语域和语境,所以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语篇的语体特点来选择词汇和句式结构等细节。

对比Canale和Swain将“交际能力”归纳成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语言策略能力,新的翻译题型由于以独立的语段和语篇的形式出现所以完全符合这四方面的能力,要想翻译好一段文体很鲜明的语篇,语法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是首当其冲的,同时语篇由于是需要衔接连贯的。以丝绸之路这段话的翻译来看,至少涉及过去现在将来相关的不同时态都要出现在文中,这就涉及到衔接和连贯的准确,避免时态单一或者混乱造成理解歧义。翻译过程中语言的转换造成句子衔接连贯的问题也不鲜见,所以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也是很必要的。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四六级新的翻译题型不仅题量更大,分值更高,而且出题的特征上也和语言测试的发展规律相一致,这充分说明了汉译英翻译能力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对于中国学术输出本民族文化的能力已经被作为考试的考察对象。

四、启示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此次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后的翻译不仅题量和比重增大,难度也非原题型可以同日而语的。新的翻译题型以一段专业语篇的形式出现,内容比较专业。这种改变涉及到了语域与语体、跨文化交际和交际能力,对于答题学生的要求有了质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出积极的调整,对学生进行教学要兼顾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语篇能力等多层次的培育。教师要在备课的时候留出专门的时间和材料给学生讲解有关专业语篇和文化翻译的术语问题,要让学生经常阅读有关中国文化的翻译文献,比如英文版的中国名著翻译,中国出版的英文版的《今日中国》、《北京周报》等传播中国文化的期刊。定期进行翻译技巧和语篇的讲解和讲座等等。新的题型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挑战很大,需要教师、学生们共同努力和思考,提高翻译能力和四六级考试成绩,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邓礼红.英语四六级翻译考试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挑战与对策[J].特立学刊,2013,(6).

[2]穆雷.翻译测试及其评分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6,(6).

[3]陆巧玲,刘素君.我国英语测试发展轨迹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4]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马漪云.不同题型对翻译测试成绩的影响[J].外语测试与教学,2012,(4).

[6]王金巴.外语语言能力与翻译能力的关系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

猜你喜欢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视域下山西方言研究——以临县话为例
浅谈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苹果品牌广告语翻译研究
多元文化语境中语言变体的社会语言学意义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英语语音国别变体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日语教学
试析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的理论相容性
从宏观角度探析非母语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