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本科生“考证热”及合理应对策略分析
2015-03-27肖韬
经济类本科生“考证热”及合理应对策略分析
肖韬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严峻的就业形势、经济行业里诸多准入性职业资格认证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类本科生成为了“考证族”的一员,助长校园“考证热”。基于此,分析经济类本科生“考证热”背后的成因以及涉猎证书种类,指出理性考证行为的重要性。结合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普遍存在的问题,从高校、院系、教师和辅导员四个不同层面提出应对“考证热”的策略。
关键词:经济类本科生;考证;高等教育
一、界定“考证”
“证”,即“证书”,本文所指的证书主要指在本科生在校期间可以考取的,除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以外的,其他各类证书,可以概括为两类: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等。技能等级证书由教育部门或技能鉴定机构颁发,反映拥有者具备某种专业技能所达到的水平,这种技能水平可能是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或己经达到的程度,也可能是从事不特定专业所需具备的技能,如英语四、六级证书和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等。
二、经济类本科生“考证热”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学历教育与资格认证并重
我国高等教育、学历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市场经济对劳动者不再单纯要求学历,同时提出新的质量诉求,因此1993年我国并轨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的认证,是劳动力市场上通行对劳动者质量的认可。用人单位的标准亦与时俱进,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务实,希望应聘大学毕业生同时具有与申请岗位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2.竞争激烈,就业压力
为了满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需求,全国高校中不仅财经类高校招收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985”、“211”院校也纷纷开设了经济学专业并招生,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地方高校亦效仿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2012年经济类普通本科毕业生数分别为(单位:万人):14.1475、15.0666、15.8286、17.2583和18.8257。①虽然就业市场对经济类学生的需求大,但是大量的毕业生令就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困难。以至于在完成基本的高等学历教育的同时,经济类本科生通过“考证”来增加自身的就业砝码。
(二)专业原因
1.个人财产权利的严肃性需求
经济类本科生毕业后,无论是何种相关行业中工作,均涉及处理国家、集体和私人财产以及财产性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二条和第十三条明确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从根本法角度肯定了财产的不可侵犯性和严肃性,所以经济类本科生必须具备我国对相关经济领域的职业资格才能在相关行业中就业。对比2014年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校园招聘公告与社会招聘公告后,不难发现这一职业需求。
2.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等院校是人才的输出重地,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高学历人才是产销对路。高校扩招带来的自身学科结构调整,许多高校均开设了经济类相关专业。②高校大幅度扩招使人才由“稀缺品”变成了市场中正常流动的商品,这就要求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正常的商品产销流通规律。但是一些学校出于行政业绩和经济利益,对某些专业进行大幅度扩招,结果造成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积压过剩”。除此之外,高校教学内容和方式本身也存在着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状况,大学里有些教材陈旧老化、专业知识更新不够、无法跟上时代发展已经是共识了,教材知识结构的滞后与教学方式的落后是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
3.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较差
各高校目前针对大学本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设的课程较单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多开在大三下半学期或大四上半学期,收效甚微。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并不了解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专长,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缺乏理性的思考,漫无目的“博学”;别人考证,自己也考;别人做研究,自己也去扎堆,到毕业的时候,像一只无头苍蝇似的到处投厚厚的简历,结果到处碰壁,原因就在于一开始缺乏规划的意识。
(三)个人原因
1.大学生择业观念影响,希望借由“考证”提升自身能力与竞争力
中央电视台2013年5月26日新闻直播间对某地方省属财经类高校13届经济学专业毕业生采访中得知,“我们的学生在就业时依然是求稳,公务员、央企、国企才是就业首选”;
并且学生提出“就业第一方阵是国家公务员,第二方阵是金融企业,第三梯队则是进入外企和其他比较知名的企业进行工作”;对中小企业不屑一顾深知直接拒签。学生这类选择往往倾向专业对口,对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考证恰恰弥补了专业理论学习无法给予的运用性知识的空缺。
2.择己所好
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这类同学认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很丰富但却偏理论化,希望通过参加考证来提高自己的知识运用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完成知识结构上的互补。尤其是在英语、日语等领域,通过考取语言等级证书、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笔译证书或上海市中高级口译证书来提升自身的语言应用水平,同时完成了对自身语言能力的证明。
3.盲目跟风
大学以前的教育依旧可以归类为应试教育,学生对社会、自我缺乏认知,更缺少对职业领域的了解。进入大学后,部分同学适应能力较差以致处于迷茫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存在疏漏,看周边同学积极备考,认为自己不能落后于他人,从而“坚定”地走上考证之路。笔者认为,这类学生从自身需求而言并不是真的要考证,只是一种裙带效应、盲目攀比跟风,很不可取。
三、经济类本科生“考证”类型调查分析
通过对某地方省属财经类高校经济类本科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对经济类本科生的在本科阶段主要涉猎的证书范围进行了解,按照学生参考频率高低(含已考、备考)整理归纳为:
(一)基础通用证书:主要包括大学英语四六级(CET4&6)和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二级)。这类证书几乎成为经管类学生的必考证书,具有通用性,通过率较高。
(二)基础性职业技能证书:主要包括会计、证券、期货、银行、保险和报关从业资格证,理财规划师(助理)、剑桥商务英语(BEC)中级等。这类证书主要以商业应用领域的基础性证书为主,主要体现持证人的实践操作能力,其中有些证书是我国强制性要求的职场准入性证书。
(三)能力提升型证书:主要包括上海中高级口译证书、托福考试(TOEFL)和雅思考试(IELTS)成绩、注册会计师(CPA)、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等。这类证书考取难度较大,但社会认可度较高,能充分证明持证人的能力水平。所以,校园范围内参加考试人数较少,其中以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居多。
四、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考证”
(一)理性考证
詹姆斯·科尔曼在其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一书中是这样解释理性选择行为的:“理性选择行为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1]理性考证作为一种理性选择行为,需考虑两方面因素:第一,理性考证行动者要有明确的考证目的,其中考证的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包括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例如:通过考证增加文化资本,增强就业竞争力;满足自身兴趣,提高综合素质等。第二,在共同的社会环境影响下,理性考证行动者在选择考证前需要对自身能力状况、个人职业规划以及有关考证的各方面信息等有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行动者还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现有能力、时间安排、经济实力、证书之间的契合程度以及对证书预期价值实现程度等因素,最终做出适合自己并且最能实现自己目的的考证选择。[2]
(二)做好职业规划
1.理性考证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
经济类本科生对考证进行合理规划是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和实施等。目前社会上对于各类证书存在认可程度不一的现象,但证书的某些作用是需要正视的。“考证”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具有自觉性。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对时间、人力和物力做出统筹安排,提升自我成长空间;另一方面,经济类本科生选取待考的证书多与本专业有较高等契合度,通过考证既加深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加强了时间运用能力。考证热的现象能看出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倾向性和准备的充足程度。各类经济领域等职业资格证书作为经济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必要环节,将部分证书的考试过程提高到在读期间完成能增加就业成功率。但是这需建立在前文所述等理性考证行为基础上,才会对职业生涯规划和落实有帮助。
2.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理性考证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理性考证的助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引导方面。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等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而言,它是建立在清晰、客观、全面等自我分析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兴趣、性格、特长和家庭背景环境等因素,有效的规划走出校园后的职业去向、发展速度、发展空间等内容,并充分利用校园资源为之做好准备的过程。经济类本科生在校期间通过加强对未来从事职业的环境认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并提高自身综合实力,逐步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选取需要的职业证书和技能,最终实现成功就业。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助力考证是提升了一名大学生除取得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之外的就业软实力,是加分项,令自己处于就业等有利地势。因此,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大学生的发展方向,引导他们前进。
五、高校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以生为本”观念,整合利用优势教育资源
高校作为学生的教育和主管机构,需逐步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培养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栋梁人才。在这个基础上,高校成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比如专业教师资源、大学生实验实训设施等,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市场需求规律适时地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式,深化教学改革。首先,学校可引入与本校经济类学科结合较为紧密的考证项目,主要引进国家政府指定证书(如注册会计师)、实行行业准入制的岗位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权威机构认证能提升本校学生实践能力且为社会、用人单位认可度较高的等级证书(如上海市中高级口译证书、TOEIC成绩)等。其次,学校引入的考证培训服务,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主旨为服务学生。校内培训一来便于学校对各类资格培训进行管理,保障培训的质量和学生的安全。足不出户的参加校内资格考试培训,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为学校带来一定的受益,同时可令学校教师充分了解市场对学生的知识需求程度,更有利于将人才培养。这完全可以做到双赢,并可依托校内资源更好的做到考证信息渠道的畅通,完善就业信息平台的内容。
(二)职业生涯教育全程化、个性化,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是降低大学生偏高的就业期望的基础,立足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探索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内容,将学生的就业与其今后的职业生涯紧密联系,帮助学生逐渐树立生涯发展的观念,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有针对性地教授学生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最终帮助学生成功就业,迈出其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一步。[3]
1.开展全程化、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不能与就业指导工作简单的捆绑销售,将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但绝不是简单地拉长战线,应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进行细化,具有针对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择业观的形成,需要潜移默化的逐步改变,包括清晰、准确的自我认知,专业结构宏观掌握,行业发展需求与就业政策解读、辅导等工作,贯穿大学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2.各院系配套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室
按照我国学科建设指导目录的内容,经济学下含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和经济与贸易类四大门类近20个专业方向,如此细致的划分以致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层面存在较多的差异。各院系应该建立本专业特有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形成以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共同负责的集体指导模式。一方面是在课堂上,任课教师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比如在每年毕业生离校之前,可以在本院系开展就业经验交流座谈会上,对学生进行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树立全新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观念,同时增强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动力。
(三)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考证教育与引导
学校、院系、教师、辅导员多主体的上述工作均具有宏观统筹的性质,在学生的围观个人层面缺少个性化的引导工作。辅导员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必须担负起个性化指导的工作:首先,结合考证目的指导学生参加活动。明确考证目的是理性考证行为的前提和基础。辅导员需结合学生专业的特征、就业方向、学生考证目的等因素,有意识、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参加与此贴合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自己的阅历,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引导学生分析个人所学专业的特点与证书间的匹配程度与可发展型。比如投资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考虑优先报考证券从业资格证,因为该证书既是投资学学生将来进入证券投资领域的敲门砖,是该行业准入性证书,同时该证书具有阶梯递进性,③并和国际资格认证接轨,具有可发展性。④最后,综合考虑个人具体情况。考证是个投入产出的问题,所以要考虑关于在考证方面的教育投资在将来能否得到回报。在做出考证的决策时是否属于理性选择行为,是否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利益。
注释:
①数据来源: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查询日期:2014年7月10日。
②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网查询数据,经济学(专业代码:02)开设最多的三个专业分别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和金融学,开设本科专业高校数分别是:738所、416所和387所,而2014年本科招生院校只有1178所,开设比例较高。数据来源:http://gaokao.chsi. com.cn/zyk/zybk/,查询日期:2014年7月10日。
③证券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包含:一门基础科目,证券市场基础知识;四门专业科目,证券交易、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投资分析和证券投资基金。基础科目加任意1门专业科目等于证券从业资格;基础科目加任意2门专业科目等于证券从业一级资格证书;基础科目加全部4门专业科目等于证券从业二级资格证书;证书是可以直接升级的,比方说你用基础科目和证券投资分析取得证券从业资格后,又通过了其他3门专业科目中的任意一门,此时你就可以换取从业一级的证书。二级也是可以同样升级得来。
④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全部五门考试后,可以申请直接参加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的最终考试,通过后如满足取得CIIA的认证条件(成为ACIIA成员组织的会员,三年财务分析、投资组合管理或投资领域工作经验),可取得CIIA资格。通过CIIA考试的考生且符合ACIIA规定的注册条件者可注册成为CIIA中国注册会员,并获得由中国证券业协会、ACIIA联合颁发的CIIA证书,该证书得到ACIIA及其各成员组织的认可。当然,这个考试是工作后的升级考,在校期间无需费心费力去准备。但如若将来从事相关工作,这个升级是免不了的。
参考文献:
[1]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21.
[2]李洋.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的“考证热”研究——以s大学为例[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16-18.
[3]郑莲敏.宁波地区大学本科生考证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51-53.
[4]张翠平.“考证热”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以重庆某三所高校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