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职业诉求的心理分析
2015-03-27许华尧温彩玲
许华尧 刘 静 温彩玲 贾 动
(1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邯郸056005;2 邯郸市妇幼医院 宣传科,河北 邯郸056001)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活动,与其他专业相比,艺术专业需要更多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表现技能训练,还需要储备丰厚的文化积淀。正基于此,作为艺术专业学生,社会对其心理品质和素质存在一些特殊要求,这些要求在艺术专业学生心理上的反映便构成了他们的艺术专业职业诉求。就学生个体而言,他们只有具备正确的职业诉求,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尽快地成长为一名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艺术型人才。
一、艺术生职业诉求的应有内容
1.艺德是艺术生职业诉求的应有灵魂
艺德是指艺术生在其专业学习和专业创作工作中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所要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普遍认为,艺德比艺品更重要。现实中,艺术从业人员往往更愿意把专业道德方面的修养作为他们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艺术从业人员通常通过强化自身道德修养来实现其自我人格完善,进而达到身心和谐之境。对于尚在求学中的艺术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良好的艺德,是自觉地献身艺术、服务社会的必要条件。
高尚的品德和行操对于任何一名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一名艺术从业人员尽管需要相当水平的艺术技艺,但是,其思想品德才真正是其艺术生命灵魂的基石。
2.专业能力是艺术生职业诉求的必要条件
艺术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设计等专业,专业性很强,特殊能力要求高。而且,艺术要以艺术作品为媒介,而艺术作品所展现的是具体的感性内容。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是不同于一般科学的。科学强调事物间的规律与共性,它表现为概念、定律和原理,它以判断、推理等理性的方式存在,对于一般科学的学习,具体的实例和解释目的在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而艺术却之与相反,音乐直接与人的听觉相关联,绘画直接与人的视觉密不可分,让学生抛掉这些听觉或者视觉的具体表象而游走于抽象的概念之中,终将是徒劳的。艺术需要把抽象的理性内容融解、渗透于具体的表象之中。鉴于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决定艺术生专业命运的因素不是看他们是否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是他们是否具备很好的观察、感悟能力,通过感悟艺术作品的呈现形式和构成,进而去把握它所包含的理性内容。
3.创造性是艺术生职业诉求的必备品质
艺术创造主要包括在艺术作品创作中的创造和对艺术作品鉴赏中的创造。艺术作品创作中的创造指的是艺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操作程序、具体的方法技巧,并能在此基础上升华出对艺术创作的情感体验,最终能够生成更新的艺术意象;而对艺术作品鉴赏中的创造是指艺术生能够凭借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由此而形成的情感经验,领悟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不夸张地讲,艺术创造贯穿于艺术生成长的始终,哪怕是在艺术生专业成长的最初阶段,即模仿阶段也离不开创造,换言之,纵然是在艺术学习的模仿阶段,艺术生的对于艺术作品的认识也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地对实践对象的心理建构。
4.实践性是艺术生职业诉求的不竭动力
无论是艺术生专业成长规律,还是艺术自身固有规律,都要求艺术生在专业学习中,必须增加专业实践的比重,强调艺术生的实践性。进一步讲,艺术生在求学期间的生活、学习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中,需要逐渐养成对自我管控和对社会、自然认识和改造的能力。艺术生要坚定一种信念,即要敢于积极迎接各种挑战,并坚信成长需要挑战。凭借这些挑战和自我挑战,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得以迅速提升,以此促进身心发展。
5.个性化是艺术生职业诉求的鲜明特点
艺术具有异质性特征。所谓异质性是指艺术生独自拥有,其他人难以模仿的艺术能力和艺术品质。艺术的异质性具体表现在艺术展现自我,崇尚个性。由此使得艺术呈现出多元性,很难有也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的框框和标准,受其影响,艺术专业的学生个性张扬、擅变,自我意识强烈。具体表现在,从其外在装扮到其内在个性追求上,都强调与众不同、独一无二。这种“与众不同、独一无二”除了包括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素养与能力,还包括他们具有的强烈的自信心、勇于表现的精神、爱憎分明的性格、良好的艺术气质与心理素质等个性特征。
二、艺术生职业所需心理素质的培养
1.把“德艺双馨”作为艺术生教育的目标
艺术生有其主修专业,但在其专业培养中,不能只关注于所学专业的“专业体系”,而是要通过提升他们的艺术能力以达到完善其文化素养和艺术品格的目的。为此,要强化艺术教育的人文本质,“艺术”需要作整体性理解和把握。即艺术教育不只是着眼于外显的艺术表现的技能与技巧,更是要关注于教育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艺术潜能。为实现该目标,首先,教育者要把提升教育对象的人格修养和艺术精神当成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而言,要对艺术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此锤炼其艺德,使其树立献身艺术的信念,帮助他们规划人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逐步实现其理想;其次,营造整体艺术教育氛围,让学生从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艺术熏陶,获得感悟和体验,通过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了解不同门类的艺术及其形式,在多门类艺术的比较中获得对艺术本质的整体认知;最后,在文化环境建设上强调艺术专业的独特性,在教室墙壁、实训基地、展窗等宣传艺德、专业知识,实现于潜移默化中提升艺术素养。
2.重视体验教学促专业能力提高
专业能力是艺术生不可或缺的能力。所以在艺术生培养中,专业能力的提高是其重中之重的任务。与其他科目的教育相比,艺术教育具有其特有的规律,这一独特规律从客观上要求必须构建以关乎教育对象的主观体验为核心内容的教育课程体系。具体原因是,在艺术教育活动系统中,特别强调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艺术教育活动中特别强调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艺术教育不仅强调感性与理性的交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感性还要占据主导的、支配的地位。因此,艺术教育中,教育对象的感性认知是不可忽视和小觑的。重视感性,规定了艺术教育不可忽视教育对象的真实体验,并且要充分发挥体验的作用,让学生在体验中敞开心扉,与自然、社会、创作开展“心—心”对话,并学会在体验中领悟意义、升华情感。
3.以工学合作为把手提升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往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选择、变更教育培养模式无疑成为了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具体到艺术生教育中,教育培养模式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2006 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主要培养模式。匆庸讳言,各类艺术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形式与内容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但究其核心应该是一致的,即努力为艺术专业的培养对象营造一个真实的艺术实践环境。在具体实践中,受教育者的身、心同时参与,受教育者的感知、理解与想象等思维活动全部被调动,激发出积极的艺术情感和体验,并主动投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通过作品感染观众。对艺术作品深层内涵的认知和对艺术作品的真实体验,有助于培养教育对象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4.借助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育
由于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及接受教育的差异,人与人具有不同的心理品质。因此,在具体教学中要坚持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学生的各自特点,选择适合于每个教育对象的学习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此使学生长处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使他们的缺陷和不足得到克服和弥补,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
强调艺术生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不能仅限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贯穿于任何教学活动中。虽然艺术专业的学生被普遍认为,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张扬、擅长于形象思维,但是这也只能算是艺术专业学生中的普遍现象。如果论及到不同的艺术专业,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实又存在着不同个性特点,如音乐类专业的学生性格更开朗、更外向,而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性格相对就更内敛。这些差异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时,必须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与个性特点,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核心位置,为学生提供积极有效的成长空间,促进其个性发展。
三、结语
艺术生肩负着极其重要的社会责任,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的职业诉求,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个人素质,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来提高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以此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1]邓睿卓.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艺术教育,2008,(7)
[2]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3]李春凤.高职艺术生职业素质能力培养模式探研[J].艺术教育,2015,(01)